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法是规定并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间、法人间,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随着社会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也随着自然法的不断改进,民法同时也因自然法的改进而完善,现在的民法不仅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还有效的为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带来了保障.本文旨是先探讨自然法的基本概念,接着探讨民法的基本概念,最后探讨自然法对民法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2.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标,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  相似文献   

3.
论民法法益的存在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利益关系是复杂多样的,然而法典不可能将所有的生活中的利益关系都予以规定,因而在民法理论和实践上就有了法益的存在。民法法益存在的法律因素是有限的制度设计不能保护所有的利益关系。民法法益存在的社会因素是社会之高速发展对民法的利益调整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法法益的存在具有权利源泉和弥补权利定型化不足之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人的因素,认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本质的重要方面;同时,马克思主义还特别强调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并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哲学视角出发,“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人的人格和潜能.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人是目的。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和谐相处。引导人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相似文献   

5.
班级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内在的发展要求,关注每一个活生生的学生个体。本文提出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建设应该在精神层面上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际关系,在制度层面上构建以学生成长为目标的自我管理规范,在物质层面上打造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班级环境。班级活动是人本化班级管理最重要、最有效的载体,一切有效的教育管理,必须要重视开展以学生需要和兴趣为基础的活动,真正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一、民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民法的任务是:通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保护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益,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和民事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7.
丁蕊 《中学生阅读》2007,(10):48-48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尊重自己和他人;每一个社会人都有其相应的权力与责任,但每种权力和责任的基础都是被理解和尊重。尊重,就是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力和责任,尊重人的个体和社会价值,尊重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尊重是把人所赋予的权力和责任还给人自身。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培养人的尊重意识,使每个人都懂得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工作中我们也应十分重视对幼儿进行尊重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就是学校管理者必须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本,要一切着眼于师生员工,一切依靠师生员工。学校管理者要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采用民主、平等的管理模式.创设一种和谐的学校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获得学校工作整体创新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9.
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深深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中它是人们每时每刻发生的、重复出现的交易活动的规律在法律上的体现。民法是活的法,它的规则不仅要切实反映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而且要随着现实经济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根据民法学课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民俗指民众的风俗习惯,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规规范的总称,民俗是从世代相传的经验中发展起来的,民法的源头在于民俗,民俗是民法的精神依归,从民俗中可以蠡测民法的早期形式,这对法学真像原始地壳对于地质学家一样的可贵,在人类初生时代,不可能想象会有任何种类的立法机关,甚至于一个明确的立法,有的只是一种民俗,正是得力于这种民俗,保证了原始社会的和谐和有条有理,保证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都把一切调整好了,民法取代民俗,其根本动因应归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此外,民法的产生还受到民族矛盾,化矛盾等多种综合矛盾的作用,是民俗无力驾驭控制调节社会矛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推行素质教育应强化的几个教育观念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体系,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强化几个教育思想观念,主要包括:教育人本论观念,学生主体论观念,个性教育论观念和人的全面发展论观念等。一、树立教育人本论观念我国教育人本论的思想是在80年代逐步形成的。其核心思想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其基本表现就是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把这一思想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去,就是学校的工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也就是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相似文献   

12.
论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虹 《职业技术》2010,(4):76-76
本文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当前计算机课堂教学现状,在总结近十余年教学科研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最后总结了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四点依据:以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为目标,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充分体现尊重人和人的个性,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财产法是直接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它通过规范各种可作为财产来利用的“物”,以及主体对财产所享有的各种权利,实现社会对财产有秩序的使用和支配。正因如此,财产法在各国法律体系中均据有十分显要的地位。它和人身法、合同法、侵权行为法等共同构成了西方国家所谓的私法,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则作为民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意味着一切管理工作都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的指导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之主导。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呢?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发展观的否定和反思,是对"民为邦本"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和谐发展"的落实和推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记这一根本宗旨,就是要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尊重社会的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人本管理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树伶 《成人教育》2005,(11):20-21
高职院校的人本管理由组织中的人、环境、文化及价值观四要素组成。新世纪的高职院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即学校中的每一个人,从学生、教职工到学校管理者都应具有个人尊严与价值的独立个体,都享有尊重、受尊重,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也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人格,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倾注温情的人文情怀;“教师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校长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营造民主和谐、政通人和的管理氛围。  相似文献   

17.
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辞海》对“人”的释义为:1)人类;2)指某种职业或身份的人;3)每人。其对“本”的释义为:1)事物的根源或根基;2)重要的,中心的。以人为本中的“人”,包括所有的人、各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人为本意味着,相对于世间万事万物,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具有主体地位和意义的,而不是其附属物。因此,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首先强调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主体,而非客体,更非工具,必须对人的基本权利普遍尊重,必须对“神本”“君本”思想扬弃与否定。其次是对公正、平等、人道、自由和法治等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努力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三是对社会个体的关怀和尊重,  相似文献   

18.
<正>教育的生命意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本,以人的生命质量为本。教育要发掘生命的力量,要珍视生命的纯真,为人的生命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尊重生命的规律,尊重生命的平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善待生命,认识生命的本质,敬畏生命的崇高。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人成为和谐社会的主体。要构建这样一个和谐社会,需要运用政策、法律、道德、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社会各种资源,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其中,公正的法律和道德是关键,由于道德是法的根源,是人类进步的力量,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对道德主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合同法是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合同法所规范的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所以合同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一种私法关系。税法是调整国家与社会成员在征纳税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纳税秩序,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总称,是国家税务机关依法征税,一切纳税单位和个人依法纳税的行为规范。可见税法的主体是不平等的,一方是国家,另一方是单位与个人,税法调整的是一种公法关系。本来合同法体现任意性,税法体现强制性,井水不犯河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