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建军 《湖南教育》2002,(11):38-38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这里所说的“训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和实践。重新认识语文“训练”的重点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务必把“训练”的重点放在“识记”和“运用”上。识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开卷有益”,都是强调识记的重要性。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只片面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实,没有识记,谈何运用?现在教材规定的识记量很少,一册书就那么三、四篇,三年高中累计起来不足20篇。因此,…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悄悄变革,但是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高耗低效”的原因何在?作者在自我探问之后,归结为:一是教学的任务不够明确,二是教学的内容不够准确,三是公开活动的纷繁令人眩目,四是教师自身的素养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我超越,自主发展的必要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凋发展。在此,笔者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例,来谈一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学形势的发展,对语文复习课及语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老师必须积极投身于改革的大潮,解放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以期在当前严峻的升学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 )·语文》是根据教育部 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修订稿 )》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的规定,在两省一市进行试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本 )·语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其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  相似文献   

6.
论语文教师的心理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语文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是实施语言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本文从三个层面论述了语文教师的心理素质与语文教学的关系问题,语文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集中体现于具有教育机智,教学能力和人格特点等三方面,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把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和提高心理水平作为整个职业生的基本任务,不断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克服倦怠心理,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刻苦磨砺,追求是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语文既是一门学科课程,又同时具有活动课程的性质。作为学科课程,语文教学自然要传授和学习语文知识;作为活动课程,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这样,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课程因素。围绕这两个课程因素的认识,语文教学界曾有过一些探讨和争论,如近年来对以往语文教学过分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的所谓“知识中心论”的批判;如以“新课标”为导向的有意无意淡化语文知识、强化语文活动的倾向。对于这些批判和倾向,我们要认真分析、理性对待。根据以上语文课程的特性,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显然构成了一对矛盾,既然是矛盾,就不能将二者分割开来孤立地认识,不能简单化地厚此薄彼,必须考察它们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是构成事物的动力因素,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定型。也许,语文教学的规律就包含在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这一对最基本课程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找到了它们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语文练习设计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方 《现代语文》2007,(1):42-43
语文练习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科学地设计和有效地使用语文练习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练习的设计不能凭空捏造,也不能模仿改造,是要遵循教材、教法的客观规律和学生最大发展的可能性,是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语教师由于追求中高考升学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束缚,失去了自己应有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的个性。中,作阐述了语教师形成自己独具个性魅力的教学优势,对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一些地区中考语文试卷的“基础知识”部分就是典型的体现。中考承担着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性评价和为高中及其他高级中等学校选拔学生的任务,这评价和选拔的双重功能决定了中考至关重要,越来越引起更多的关注。因为它不仅是我国公民基本素质的体现,也是未来各方面专业人才素质的基础,而且对于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决定意义的导向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关照近些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基础知识”问题,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语文教育改革至关重要。一处于…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在70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实践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思想。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教育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翻开中外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的历程总是伴随着美育。语文教学更是与美育相伴相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美育因素,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以求得自我最大的发展和超越。1.欣赏“景物美”———激爱国情。我国山河壮丽,文化灿烂,这在小语教材中多有体现。那“静、清、绿”的漓江水,“奇、…  相似文献   

14.
在旅途搭话,人家知道我是语文老师,便聊教育孩子的话题。我很惊讶:他不是老师,但对教育的抨击一针见血。想一想,关于教育问题,尤其语文教学的问题,已到了路人尽知的地步,这说明:其一,教育是神会热点,人们比以前更为关注教育的发展;其二,教育或语文学科教学患病了,这毛病就暴露在人们的眼前。所以,针对批评指责,已不需要分辨什么,而是要改革!当务之急不是探讨“改不改”的问题,而应该是“改什么”和“怎么改”的问题。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要“建设”。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采用建设性的措施,塑造未来的一个新语文!  相似文献   

1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语文教学每一位老师都进行过不同研讨,而且有许多名家名师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此我只想谈一下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具有较好母语的语文表达能力,已成为谋职的一个先决条件。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教学长河;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板子光朝中小学语文老师身上打,这是很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学素质教育改革越来越深入,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颁布和逐步实施,人们关注和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对教育对象即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还有教师如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全方位吸纳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些都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新的课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语文教育效率低的原因的商榷,指出问题的实质是语文教育目标和任务的泛化导致语文基本功夫不落实。提倡简化目标和任务,突出语文本体,主攻语文基础,而当前最基础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是:说好普遍话、写好中国字;读和背。  相似文献   

19.
马力 《甘肃教育》2001,(12):32-33
中学语文课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的重要任务。新的形势和历史条件对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语文学科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语言思维和语文知识。它的使命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中学语文教材选自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家、著名学者、科学巨匠、革命导师的作品,其内容丰富,内涵深刻…  相似文献   

20.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语言模塑思维形式,思维反构语言模式。中学语教学,正是要进一步磨砺中华少年对中华语言音形义尤其是语法形态的敏感性,使一代新人在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性,获得更清晰的最精微美妙的义理和感触,从而具备更完善的思维模式。《语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