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宗法制作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这一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下面围绕课程标准之“学习要点”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相关内容,梳理学术界关于宗法制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帮...  相似文献   

2.
张军 《教师》2010,(10):107-107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中学生求知欲旺盛,自我表现意识较强,教师在历史教学方法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互动”呢?  相似文献   

3.
一、把握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对高中历史教育的要求,因而我们必须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关于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要点(略),理解课程标准所传递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教益,体现历史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意义。把握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应该说,这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分封制作为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使周天子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实现了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并对其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重点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学术界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例初步论述了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历史关键词使用的若干原则,如简短性、意义性、完整性、体系性等,以期对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问题之一:“转头议一议”——探究式学习的实质是这样的吗?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培养学生:“……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小组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部分教师引导的探究式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改变长期教学中学生形成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尽快形成多样化的、主动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尤其高中生转变学习方式不仅是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客观要求,还是应对高考等选拔性考试的现实要求。那么,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引导中学生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呢?从教师本身来看,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赵宏儒 《中国教师》2013,(Z1):89-89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内容要适于学生的学习,力图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社会,既有教育意义,又易于学生接受。《历史课程标准》又提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这就是说历史课内容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贴近生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有三个“学习要点”,其中第三点是这样表述的:“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教学过程中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些可用而恰当的历史材料,让学生理解罗马人在当时的所作所为、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体会历史的进步,是一线历史教师不断探索与思考的问题。而实践当中,由于种种原因,关于罗马法的教学困难较大,本文拟对罗马法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作一扼要阐述,希望能对同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学观、教材观都是受课程的价值观支配的。历史新课程有人文性、民主性、世俗性等基本特点,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见赵亚夫:《关于新世纪历史课程与教材的若干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3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I的学习价值是这样描述的:“通过学习……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显然,历史必修I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就是学生通过对历史上比较典型的几种政治制度的学习、理解和比较,能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  相似文献   

11.
有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的东西,教学设计中应当作为批判的对象看待。本专题的学习目的到底是什么?应当采取怎样的价值取向?对此,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的表述并不十分明朗,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要求,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与挖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是新课程体系的一大特点,学生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包括25个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这些专题本身或几个专题之间就具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如历史必修一的九个专题就介绍了中国和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有着5 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知识可谓丰富多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很多学生对历史并不感兴趣.结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才能把这门学科教好、学好.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学科记述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程,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习史明智",学习历史可以增进学生的历史智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近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对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深有感触,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下面就我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和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些历史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时缺乏直观感和认同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学习这些历史有什么用?”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学生很难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将“古”和“今”联系起来,由“今”及“古”,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会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近得触手可及,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将“古”和“今”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正>历史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离开历史时间也就不存在历史,更谈不上历史思维以及历史教学了。也就是说要想学好历史一定要掌握好历史时间。虽然新的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历史时间,但从近两年的广东文综高考历史试题来看,依然要求学生拥有基本的时空观念。但是,山区高中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普遍对历史时间产生恐惧感和在高考答卷过程中普遍存在历史时空观不强的现象。可见,山区高中学生掌握历史时间的能力非常不理想。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掌  相似文献   

18.
历史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新颁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中学生学习历史时应该培养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途径很多,就老师而言,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这一能力,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营造自由研讨的氛围,调动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教师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学生被动学习,任由教师灌输,思维处于抑制状态,难以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课堂  相似文献   

19.
蒋贵员 《中学文科》2009,(18):63-64
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也是历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直接反映。它主要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应变的能力,其内涵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第一层次“是什么”要求学生“知其然”,从不知到有所知,具有再认识再现历史知识获取信息处理材料的能力;第二层次“为什么”要求学生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第三层次“还有什么”则要求学生“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20.
历史是一个民族社会经济、人文发展的演化史,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发展的历史不同,所以说,历史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想真正学有所得,绝不能囿于课本的束缚,一个真正懂得历史科目学习的中学生,他一定会特别重视课外学习.而目前我国中学历史教材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结构的严谨和全面,使内容变得极其复杂,但缺乏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的了解,致使学生学习过程显得枯燥无味,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这就不利于中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和历史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课外学习历史的能力对促进中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