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珊珊 《新疆教育》2013,(11):120-120
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化的阋读,就失去了创造性,只是一种“死读书”。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个体,教师不厌其烦的分析和讲解,严重影响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创设民主、和谐、人人参与的活动课堂。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为此,应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我生成感悟、思考和启迪,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3.
王玲 《成才之路》2010,(9):I0017-I001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平等对话、自主发现、自主合作、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张扬。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张扬。  相似文献   

6.
个性化阅读是指阅读者与阅读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流。阅读发生在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之间,要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落在"个性化"和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上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经验。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读书,读出自己的感想。而课堂教学,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阵地,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注重个性化阅读,才能促使学生张扬个性,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阅读。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放手让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主题,自主取舍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少了以往的那种教师繁琐的支离破碎的分析,多了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的机会,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真正确立了学生阅读的主人地位。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阅读应该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不能以自身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因此,"个性化阅读"已渐渐被语文老师重视起来。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一、吃透文本,引领个性化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让学生以自己的阅读表现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为此,我们要实施行之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个引导者、点拨者。倡导个性化阅读,应该把阅读活动转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激发阅读兴趣,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使其个性光彩散发,从而构建个性化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9.
徐华 《学子》2013,(12):49-49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这句话可以看出,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创新活动。因此,阅读不应当以教师的讲析来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并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解疑,使阅读的个性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张扬。本文主要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里提出的个性化阅读问题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个性化阅读是指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实施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实施个性化阅读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择阅读内容.按照自己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当前小学语文存在的“模式化”阅读倾向,提出“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理念,并提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务本策略”:让学生潜心吟味,读出自己的真感受;感悟探究,让学生的情怀、品格、个性在真情流露中得到提升;亦精亦博,拓宽视野,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反思体验,让阅读反思成为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2.
个性化阅读的提出顺应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潮流,其主张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对个性化阅读的内在六大关系分析研究,提出个性化阅读要分清广义与狭义之别;个性化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统一;教师要寻求个性化阅读体验和文本意义的平衡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求有个性的教师;自主合作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学习方式;加强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相结合是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组织形式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呢?“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下面就从阅读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应“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对话——生成”的教学观,强凋学生的自主构建、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突出学生的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清晰地指出了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阅读教学应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个性化阅读是必要的。下面就如何打造个性化阅读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目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方法。个性化阅读是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好目标,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取阅读的内容,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和思路去认识文本,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林晓晓 《成才之路》2014,(26):16-16
正一、案例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而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语句等,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划出或写出自己见解的个性化内容,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应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搭建探究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就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呵护学生的每一个观点,为学生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学习.教学模式程序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要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和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