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同     
2006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北京的符号》。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城市,可以作为它的符号的,各个方面都有,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说到文化方面,北京的胡同应该算一个吧。老作家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一文中写道:“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本期“课文配读”栏目选了三篇有关胡同的文章,内容各有侧重,朱湘的《胡同》是漫谈性质的,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胡同方面的知识;史铁生的《故乡的胡同》把个人的命运、人生体验和胡同曲曲弯弯的外在特征联系了起来,别有一番新意;而李国文的《胡同之死》则是接着汪曾祺《胡同文化》一文中的话题“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很深入地分析了胡同为什么会死掉,并认为胡同的死掉并不十分可悲,因为“北京胡同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切、良善、和蔼、信任,却还能留存在这块土地上的话,也许比那些古旧的建筑物,对于中国要更有价值些”。(雨羽)  相似文献   

2.
朱文敏 《语文天地》2010,(10):45-47
《胡同文化》中,作者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这似乎是无可争议的事了,只是再读其文,却又很难信服。体会《胡同文化》中的记述,觉得“和”到能肩负北京胡同文化精义的职责。  相似文献   

3.
《胡同文化》 今年暑假以来,已经听过好些堂《胡同文化》。暑假期间,我担任评委的全国的几个大赛上,都有《胡同文化》。可以说,只要有大赛,就会有《胡同文化》。赛事上《胡同文化》的上镜率是最高的。汪曾祺,幽默语言大师。他不是北京人,可以说比北京人更能“侃”北京。汪曾祺是擅长写小事情、小人物、小问题的高手。  相似文献   

4.
《胡同文化》今年暑假以来,已经听过好些堂《胡同文化》。暑假期间,我担任评委的全国的几个大赛上,都有《胡同文化》。可以说,只要有大赛,就会有《胡同文化》。赛事上《胡同文化》的上镜率是最高的。汪曾祺,幽默语言大师。他不是北京人,可以说比北京人更能“侃”北京。汪曾祺是擅长写小事情、小人物、小问题的高手。从小的事情当中,来引出一个大的命题。比如,《端午的鸭蛋》,选进初中语文教材了。通过写端午的鸭蛋,叙述一种文化(端午文化)的消失。《胡同文化》,也是在叙述“胡同文化”的消亡。他没有对胡同文化进行批判,完全没有批判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面对题名为“变”或“变文”的作品,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名实关系,这是敦煌文学尤其是敦煌俗文学研究界几十年来一直探讨,然而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变”字的基本意思是“变化”,但我们显然不能据此说明敦煌所出俗文学写本中原题“××变”或“××变文”的问题。比如我们不能说《舜子变》就是“舜子变化”,《汉将王陵变》就是“汉将王陵变化”,《大目犍连变文》就是“大目犍连变化文”等等。这就往往使人们从,“变”字的引申义或借用义上去考虑问题,从而作出多种似通非通、似可非可的解释。比如说“变文”是变佛经为通俗文,就解释不通与佛经无关的“变文”;说它是佛教术语,由印度传入,然而所有佛教术语、经典中均不见“变文”这个字眼和对音;说它是“变相”的解说文,则又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变相”,即使有个别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京派散文的代表人物,汪曾祺被选入新教材的作者名目。汪曾祺优美的散文很多,《胡同文化》是其中一篇代表作。《胡同文化》较全面地反映了汪曾祺散文的审美思想、取材特色和语言韵昧。下面就从这三个角度品味一下汪曾祺的“胡同味”。恬退隐忍的审美思想。文中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连用三例证明北京人这种隐忍,一是老舍《茶馆》里王利发的“顺民”说,一是自己《八月骄阳》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给我们提供了一次与老北京亲密接触的机会。读罢全文 ,置身于胡同 ,乐不思返 ;聆听京腔京调 ,心畅神舒。文中除了介绍北京胡同的特点 :方正、名俗、量多、安静之外 ,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呈现了北京的市井文化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为了能透辟其意 ,让我先宕开一笔 ,谈谈“忍”字。“忍”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心为形 ,刃为声 ;容忍 ,忍耐之义”。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为先 ,被视作一种良好的品性。可是 ,真正能把“忍”字根植于心灵深处的有二 :一是禅悟者 ,一是老北京。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前者旨在悟性 ,后者…  相似文献   

8.
耿莹 《语文知识》2005,(8):25-25
我们今天写信,习惯在信封的落款处写上“××缄”,这是沿袭了古代的用法。“缄”,原意是指捆箱子的绳子。《说文》:“缄,束箧也。”箧,箱子之类的东西。“解箧缄”就是解开捆箱子的绳子。《家语》中记载孔丘在周朝看见一个铜人,“三缄其口而铭其背”。“三缄其口”的意思是嘴上加了三道封条,现在用来形容人说话极为谨慎。  相似文献   

9.
谈“悦”字     
“悦”“先秦散文作“说”。本文倒句中出现的“说”都是“悦”的古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作词素构成“悦耳、悦目、喜悦等双音词。其中最常用的是“喜悦”,“悦”的词素义是“高兴”、“愉快”于是,人们往往用今义附会古义,把古文中的“悦”也解释为“高兴”、“愉快”等类似义。对《左传》中“××说”中的“说”的注解就是典型的一例。《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古文观止译注》译为“秦伯听了这番话,很高兴”;《白话译文古文观止》译为“秦穆公听  相似文献   

10.
《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其中“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这些变更,取其谐音,化俗为雅,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则是常见的语言变异现象。语言是人类交际  相似文献   

11.
不少学生的作文里,写一个人的直接语言时,不管什么情况,总是在“×××说”的后面用冒号,这说明这些学生对引用对话怎么使用标点还不懂。我在讲读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后,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用笔画出写“×××说”的句子,再看一看“说”的后面的标点。等同学们看完、画好以后,我问:“‘×××说’的后面,是不是全用的冒号?”一个学生回答说:“‘×××说’的后面,不全用冒号。”从他说话的神情,看出他的惊异,这说明他在阅读课文时,注意到了课文中的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12.
高一册新教材选了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书上有了明确的解释,但“文化”一词难以界定,再加上当前“文化”大有泛滥之势,从烟文化、酒文化到风筝文化、豆腐文化甚至有人提出所谓的电子文化,弄得学生很难理解“文化”的含义。古代的“文化”,按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的解释为:一、指典籍,如《诗》《书》《礼》等;二、指人们的礼仪风俗。因此,“文化”就是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也可以说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如: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前蜀杜光庭  相似文献   

13.
在即将开机的30集电视连续剧《小井胡同》剧组驻地,我见到了正忙于开机前筹备、满脑袋想的满嘴说的都是“小井胡同”的宫晓东。《小井胡同》描述了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中几户人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变迁,时间跨度几十年,在讲述历史的同时,还向观众展示了浓郁的北京  相似文献   

14.
题目出示——请以说“安”为题作文,“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北京2005年高考作文题目说“安”北京一考生我热爱××,首先向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请安。(注:此处可由读者自由发挥填入,譬如老婆、  相似文献   

15.
《宛署杂记》卷五:“胡同,本元人语。字中从胡从同,盖取胡人大同之意。”张清常《漫淡汉语中的蒙语借词》:“‘胡同’在蒙语中本是‘水井’。”二说不尽同:一说取会意,一说取谐音。有一点相同:“胡同”一词出自胡人或具体作蒙古人。元人杂剧中,“胡同”一词屡见。《小尉迟》第一析:“你便有那银山铁壁数千重,杀的你人似血胡同。”  相似文献   

16.
雷声、雨声,闪电的样子、水纹的样子。真是无规律可循。在我们还不清楚什么叫“爱”时,我们可以轻易地说出“×××爱×××”;当我们隐隐约约懂得了什么叫“爱”时,却无法再轻易说“爱”了,  相似文献   

17.
陈腊珍 《早期教育》2003,(12):27-27
案例1:某幼儿园中班。游戏收拾完毕,小朋友与老师各就各位。老师说:“我来请小朋友说一说今天你玩了什么?”A幼儿说:“今天我去了娃娃家。”B幼儿说:“今天我在图书角。”C幼儿说:“今天我在表演区。”……老师:“你们怎么玩的?玩得怎样?”D幼儿说:“我们大家一起搭了个大桥,玩得很开心。”E幼儿说:“我和××、××一起跳舞,玩得很高兴。”教师略总结:“今天大家玩得都很开心,但如果×××、××能遵守规则就更好了。” 案例2:某幼儿园小班。游戏结束,老师说:“今天我们都玩了哪些游戏……”“哦,娃娃家的妈妈应该……爸爸应该……下次记好了,爸爸妈妈的工作是要分工的……”  相似文献   

18.
冒号(:),是表示提示语之后的停顿的一种标点符号。所谓“提示语”,就是领起以下的话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无非是叫人注意,以便提起下文。提示语大约有以下四种: (一)演说词或者书信开头的称呼。例如,“同志们”、“××同志”等等。(二)文中引用语之前的“××说”之类。例如: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十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人人都要爱惜粮食》) 那个军人说:“我才二十八岁,你已经五十啦!”(高小语文第三册《列宁参加义务劳动》)  相似文献   

19.
老师要求学生做《跳水》一课的课后练习: “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各抒己见。一个坐在前排的学生没举手就站起来小声说:“水手会说,‘××××,把我们吓出一身汗!哈哈!’”这句粗话引得哄堂大笑。竟有人在课堂上敢讲这样的粗话?我第一次碰到这种情景,刚要批评他,忽又改口说: “水手们为什么会讲这样的粗话,请你说说理由。”  相似文献   

20.
思路提示: 加强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读中外名著其实是在跟大师对话,能使我们获得很多的启示,充实自己的生活。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了解生命的意义;读《鲁滨孙漂流记》,我们能懂得实干比信念更重要……请以“——读《××××》有感”为副标题,自拟题目,就自己读过的课外名著(或文章)谈一点体会和感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