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的主题解读历来是多重的,本文就从传统文化角度入手,以“度”这个关键词为核心,深层挖掘了小说《长恨歌》中传统思想在各个方面的体现,认为“贵和尚中”的中和之“度”是作者在该小说中体现出的一个潜在的思想,并从审美层面、人事层面及城市摹写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地举例分析这种“度”之体现,从而试图阐释在王安忆的小说中这一文化潜意识的流露。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小说《蛙》的情节主要是通过“负罪”与“救赎”来表现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又引出了原罪以及“救赎”的虚无等更深层次的思索。《蛙》在形式上采用了书信体与对话体,这不仅是莫言在形式上标新立异的追求,更是为了文章内容的表达,有利于对非公开内容的表达以及对自我的剖析。文章通过分析与《蛙》相关的两组关键词:负罪与救赎、书信体与对话体,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来表现对《蛙》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总论“古佚小说”之名始自一九二八年海宁陈乃乾氏校印《古佚小说丛刊初集》,所收小说凡三种,为《游仙窟》、《三国志平话》、《照世杯》,皆系久经散佚国外(日本)而在国内早已失传的孤本古代小说。称久经散佚的古书为“逸书”或“佚书”,或加“古”字,称“古逸书”或“古佚书”,如《逸周书》、《古逸丛书》、《佚存丛书》等。“逸”、“佚”两字相通,来源甚古,已不自今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不在读法方面多注点儿意,阅读十个选本也是徒然,不用说一个。”而《外国小说欣赏》就是试图在“读法”方面有所突破的一本教材。它根据小说的基本元素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就其中一个元素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这种以小说知识为关键词编撰教材的方式在国内中学语文教材中颇为罕见,  相似文献   

5.
未完成的金批《史记》的最大贡献,在于金圣叹看到这部作品的传人本质,抓住了中国文学发展中史传文学与小说、戏曲的关系这个重要链结,在三者的横向比较中,宏观地研究了三类文本在创作方法上的异同。这集中表现于在对《史记》与《水浒传》的比较批评中,他提出了“文”与“事”这一对概念,表达了对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的认识。他认为,史家必须同时是文学家,述史必须与文学创作同步;修史者处理“文”与“事”的关系,应当以“文”为主,作为历史真实的“事”,不过是提供了创造艺术形象的材料-这就是《史记》已作出典范的“为文计,不为事计”。对于小说创作,上述原则更是题中之义。那么,可否轻视“事”呢?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在史传与小说的创作中,情形并不一样:《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一“运”一“生”之间,史传文学在艺术创造上的局限性与小说的自在性已经了然,故从传承性看,小说之于史传,是青山于蓝而胜于蓝。在《史记》与《西厢记》的比较批评中,金圣叹认为其共同处是都纯熟地运用了戛然而止法和狮子滚球法。金批《史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才子必读古文》中以知人论世的态度,对九十余篇论赞进行评点。  相似文献   

6.
具象层面与象征层面显而易见的“互”呈现在《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之中,此为“整体性象征”。而象征意境的营造与“象征的抒情”几乎贯串于鲁讯先生《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中,这是鲁讯先生广泛地吸纳古今中外小说中的象征艺术,将之融贯与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微型小说”在过去也曾叫过“三分钟小说”、“小小说”、“掌巴小说”,这种类型的文艺作品并非始于现在,早在五、六寸年前就已在我国流行过.譬如在《星期》、《半月》等鸳鸯蝴蝶派刊物中则有“三分钟小说”的专栏,诗人戴望舒的最早创作就是在这栏目中发表的小说.不少著名作家如郭沫若、巴人等也都写过仅几百字或千把字左右的微型小说.  相似文献   

8.
沈谦《红楼梦赋》是嘉道之际题咏《红楼梦》中别具一格的作品。作者在科举失意、穷困潦倒时借阅小说,写下这组律赋,展示了对小说虚构性、色空观的理解,流露出赞赏、同情小说中的青年女性的倾向。以律赋写小说,体现了推崇俗文学和嘲讽经世致用的意趣,与当时以“红学”调侃经学的思潮相一致,是一种极富意味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9.
加西亚·马尔克斯把《礼拜二午睡时刻》看成是他最好的小说,余华称其为影响他的10部短篇小说之一,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中,编者将其放在了“情感”话题中。提起它,有很多关键词:母亲、神父、节制、悲悯等。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中,马尔克斯只是呈现,呈现他的死亡而没有时间上的延伸,但故事的开始无疑是那个“小偷”——卡洛斯·森特诺。  相似文献   

10.
汉人及后代目录学家没有视《新序》、《说苑》、《列女传》为“小说”,但是现在不少的研究者又把《新序》、《说苑》、《列女传》视为小说。它们到底是不是小说?该如何看待《新序》、《说苑》、《列女传》的性质?笔者着重从汉人“小说”观念、创作中“名实错位”现象、小说文体的渊源关系以及小说的特征等方面探讨《新序》、《说苑》、《列女传》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郑振铎的《猫》是一篇文字朴实、描写生动、感情丰富、寓意深刻的作品。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将它与《荔枝蜜》、《小麻雀》、《挖荠菜》等组成散文单元。但是,作者是把它作为小说的。《猫》写于1925年11月,被收在1928年作者自己选编的小说集《家庭的故事》里。作者在《家庭的故事·自序》中指出:“我写这些故事,……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其中人物更不能说是真实的。”长期以来,特别是“五四”前后,一虚一实,大体是区分小说  相似文献   

12.
《史记》是我国史书著作中的瑰宝,《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小说中的奇葩,二者看似不相关联,实则“藕断丝连”.《史记》中许多小说的特征已经初露端倪,且对于后世小说产生深远影响.《聊斋志异》便继承了《史记》发愤著书的理念,采用了纪传体的叙述模式,发扬了“尚奇”与“实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小说与戏曲乃“姊妹”文学艺术,文学史上,戏曲故事每被采纳编成古典小说,古典小说也常被改编成戏曲。唐代剑侠小说袁郊《红线》、裴铏《昆仑奴》被明代戏曲家梁辰鱼、梅鼎祚改写成杂剧《红线女》、《昆仑奴》,基于两位戏曲家创作动机、剧作技巧、风格笔触的异或同,原来小说在改编后,剑侠在不同文学载体中,绽放出令人惊喜的“异色”;脱胎自剑侠小说的杂剧,或因袭唐传奇的斐然文采,也别具一种诗剧美。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课本中《口技》和《核舟记》都选自清代人张潮编的《虞初新志》,课文下面给它的注释为笔记小说,那么为何命名为《虞初新志》呢?“志”很好理解,即“记事的书或文章”。“虞初”则为汉朝一方士,史载:初,河南人也。武帝时以方士侍郎,乘马,衣黄衣,号黄车使者。虞初根据《周书》所作《周说》九百四十三篇(今已失传)被视为小说之祖,张衡《西京赋》:“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刘向在《说苑》中认为“小说由来已久,特盛于虞初”。虞初也就和笔记小说有了紧密的联系。尽管这种文章被庄子认为“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但因其博采稗官…  相似文献   

15.
<正>《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指人世,“说”指小说,即人世间的小说,亦即“志人小说”.《世说》的文体之为小说,基本上无异议.除《孙氏祠堂书目》称其为《史学传记类》外,《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通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百川书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或称其为“子部小说家”,或直称其为“小说类”.而对其是否有意为小说,则迄今尚有存疑.鲁迅先生早在1924年,在西安讲学,指出“六朝人并非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之历史变迁》)似乎形成了一种定论:即是说进入了唐传奇的时代之后,才“始有意为小说”.浅见认为在无意识的朦胧状态下,居然能创作出象《世说》那样初具规模而且艺术成就极高的小说,的确有些不可思议.应该说,小说作为一种文体,自然有其渐进的发展演变过程.我们不能囿于鲁迅一家之言而停滞不前.因为科学研究的价值全在于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以前的学术成果加以发展和创新,而不能满足于停留在自己的论点和名家的结论相吻合就行了.我们一定要面对《世说》作品的本身,来探索其是否开始有意为小说.  相似文献   

16.
《药》不是“双线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通行的语文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都认为小说《药》有明、暗两条线索,即所谓“双线结构”。如:“由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可以安排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这在小说中出现得比较多,例如《药》、《智取生辰纲》等都是这样。”(高中语  相似文献   

17.
看《收获》     
自20世纪70年代始,具有典型“张洁风格”的小说总是以逼人的“情”字见长。在《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无字》等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中,她始终坚持不懈地在不同语境下探索着爱情之于女性认识男性和自身的意义,其中那些虔诚而圣洁的向往与追求、深重而惨痛的幻灭与伤害,都曾是张洁作品提供给我们的独特味道。本期《收获》刊登的《知在》(长篇)显然接续了张洁小说的这种“传统”,但又分明试图为此“传统”添加进“新”的成分。  相似文献   

18.
一 明高儒《百川书志》认为: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在“据正史”的同时,还曾“采小说”;此说已是公论。但近年来,研究者对罗氏“采小说”的研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话本小说与《演义》的关系上,而六朝小说对《演义》影响的探讨却鲜有人问津。 众所周知,六朝小说大致可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类,其对《演义》的创作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演义》中于吉、左慈、管辂等人物的原型和左慈戏曹操、孙策杀于吉等神怪情节以及  相似文献   

19.
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丹柯》是一篇寓言体小说,无论从何种角度解读。小说主题的关键词都是“英雄”,当然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紧扣“英雄”而展开。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参如此诠释《丹柯》主题:“小说的主题便在于歌颂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之外又增添了一份悲剧的色彩。显出了主题的复杂性。”而如果课堂教学仅仅止步于让学生了解丹柯是一个英勇坚强、敢于牺牲的英雄形象,那么我们无异于“入宝山而空手回”。  相似文献   

20.
看《萌芽》     
2004年第7期的《萌芽》的阵容大有三足鼎立之势。“恐怖小说”、“浪漫小说”与“酷酷小说”既呈现了“80后”内部写作的差异性,也泄露了《萌芽》始终存在的犹疑:文学与市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