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我国农村工业化的突破口──发展乡镇企业张玉英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就是由一个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工业化过程。我国经济不发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表现为农村经济不发达。因此,我国工业化的一项主要任务就在于实现...  相似文献   

2.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瞿振元我国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不仅成了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开辟了一条在中国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崭新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镇化是由我国特殊国情决定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小城镇发展水平不高,乡镇企业无序、分散等是农村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以城镇产业经济为依托,打破行政区域化界线,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城镇工业化结合起来,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保障支持是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应之策。  相似文献   

4.
实现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建国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理论与实践说明,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城市工业化必须与农村工业化同步进行,工业化必须建立在城乡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即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其中发展乡镇企业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发展乡镇企业可以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推动我国农村由自然、半自然经济步变为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5.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如今,它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乡镇企业的发展,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壮大集体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促进国家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保障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北京市的特点是“大城市小郊区”,但从面积上讲,郊区农村占了94%,并且承担着为首都建立“鲜活食品基地”、“工业发展的腹地”和“生态屏障”及“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的服务功能。郊区经济对全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乡镇企业作为郊区农村的主体产业和全市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他认为必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实行农业“两个飞跃”的发展战略思想,指出依靠政策和科学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关键,强调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强调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邓小平同志的上述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改革,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论邓小平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处于战略位置。他在这方面的战略思想有:农业是根本,是战略重点;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这些论述.为我国跨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1984年以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国营经济的重要补充。到1987年,我国乡镇企业已有1515万家,从业人员760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300多亿元,比1985年增长21%,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指标,并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党中央明确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  相似文献   

9.
乡镇企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积极作用,认为乡镇企业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导,而且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实现城乡结合的桥梁,并且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周礼坤 《湘南学院学报》2003,24(3):62-64,88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东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越来越明显,如城乡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和劳动生产率差异日趋突出。这是由于农业创收能力下降、乡镇企业发展减缓、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以及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差别等原因造成的。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等。  相似文献   

11.
建国四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不断壮大。1989年,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在关于中国乡镇企业的国际研讨会上评价说中国政府把发展农业与乡镇企业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战略,作为一种成功的尝试已被广泛地承认。事实说明我国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强大支柱和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东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越来越明显,如城乡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和劳动生产率差异日趋突出。这是由于农业创收能力下降、乡镇企业发展减缓、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以及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差别等原因造成的。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倡导者,支持者和领导者,他在总结建国以来农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新局面,邓小平关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的现代化和乡镇企业的大量论述,构成一个具有突出特点的理论认识领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邓小平同志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在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巨大成就,而在今后,邓小平农业发展理论将依然是我国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指南。  相似文献   

14.
许捷生 《考试周刊》2014,(57):194-194
乡镇企业对农民创收,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地区平衡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对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屡屡出现的安全事故,不仅给企业自身发展带来了影响,还威胁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注和解决乡镇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在我国小企业改革中,广大群众创造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正在一步步从农村走向城市,并迅速发展,一、股份合作制从乡镇企业起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持续蓬勃发展,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也把集体所有制经济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乡镇企业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现代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乡镇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其合理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乡镇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不断进行选择和调整,挖掘潜能,创造优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可以乡镇企业为主要依托,来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乡镇企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是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最为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改革开放19年来,乡镇企业为支援农业、繁荣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未来十五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乡镇企业肩负着新的历史重任,乡镇企业能否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和提高,将关系到我国第二步、第三步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农业部<关于我国乡镇企业情况和今后改革与发展意见的报告>的通知》中再次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战略重点”本文拟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对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做一简要分析.一、技术进步是乡镇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乡镇企业长期以来保持了很高的增长速度,但这种高速增长是在层层行政推动下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的高投入实现的,经济增长过程表现为企业数量的急剧扩张和产值的  相似文献   

18.
八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不改变,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末小康水平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那么,振兴农村经济,改变八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实现本世纪末小康水平的目标的希望在哪里?笔者经过多次赴金州等地区农村调查后认为,振兴农村经济的希望之路是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是为农业生产增强后劲的重要物质基础新中国建立以前,我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旧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19.
孙琳 《职教论坛》2003,(19):53-55
一、背景与社会条件1.实施农村教育工程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取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70%左右,农业产业经济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主导政策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步构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经过20余年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乡镇企业得到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总体上由温饱向小康迈进。21世纪,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入跨越…  相似文献   

20.
一、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低下,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农工商综合发展程度也很低,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经营更不发达。显然,不改变传统农业,不摆脱农业发展中的被动局面,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很难实现。农村的繁荣昌盛和农民的富裕幸福也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指的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方法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