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鹏 《民生周刊》2021,(5):66-67
这个春节因为"就地过年"让不少人体验了不一样的春节,而春节档的电影,则让这个春节更不一样。直到春节假期结束,白凤倩都没能如愿看上一场春节档电影。"太火了,晚上10点场都买不到票。"如今,每次谈到电影,白凤倩都会向别人说起自己的购票经历,但是一聊完天,她发现,大家的体验都差不多,似乎都被从未感受过的观影热潮"惊"到了。  相似文献   

2.
张潇 《中国传媒科技》2014,(12):162-162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2010年将一部视觉的盛宴带入了电影院。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部感官的享受那么简单。电影情节跌宕起伏,层层递进,悬念迭起。影片的创作者巧妙的利用"本文时间"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使得整个电影时间畸形,从而使得整个电影扣人心弦。而同时,电影又在不同的人物之间进行一个视角的转换,整个电影让观众的心跟着主人公不断的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导演正是利用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叙述结构,让电影上映之后就大受好评。  相似文献   

3.
<正>(1)【#弹幕很"跳"#】编者按:弹幕视频早已流行多时,它以独特的传播形式凝聚了一批铁粉。今日,弹幕"跳上"大银幕,电影《秦时明月》和《小时代3》分别推出了弹幕专场。有人觉得更有趣了,有人觉得X字君让一部电影尊严扫地。#弹幕很"跳"#微议一via@中国青年报:吐槽仍然是"弹幕"电影的最主要功能。在大工业生产流行文化的背景下,让人"出戏"多少带有点逆袭的意味,然而,"逆袭"从不是"弹幕"电影的推动力。槽点消失太快,形式大过内容,"弹幕"对于电影产业本身的推动远远小于抖机灵时的快感。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电影产业逐渐从大众文化娱乐消费的单一国内文化消费品转变成电影产业链式、商业化的商品,成为中国市场化经济体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这一转变中电影营销的模式以及方法悄然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那么从前电影人只要潜心创作拍一部"叫座"的好口碑电影就可以交上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卷;而今天,电影人们必须有让观众在琳琅满目、有众多不同风格类型的中国电影市场里眼前一亮的本领。因此营销——这个经济学词汇,在当下整个电影的运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一部质量优的好电影"叫座"。然而在这个电影的营销过程中对中国电影人的考验不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美国的电影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电影深受各国的喜爱,殊不知美国电影在向全世界输出的过程中藏匿着其对各个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想法。本文主要从"文化霸权"理论的概述、美国电影"文化霸权"的表现、美国电影"文化霸权"的危害、应对美国"文化霸权"的策略四个方面分析美国电影中体现的"文化霸权",以期让国人对美国文化渗透引起警惕,对我国电影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迅猛,无论从电影产业、电影票房还是观影人数上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成为国际电影市场不可小觑的竞争力量。随着《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商业大片的公映,在带来超高票房,3D、IMAX等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让观众开始对"大片时代"的大制作电影产生质疑,华莱坞电影陷入一种"人人看人人骂"的窘境。事实证明,盲目跟风,仅通过大制作高科技等表面方式与好莱坞抗衡早已是行不通的,想要将电影在真正意义上贴上"华莱坞"标签,关键还在于如何运用中华文化、民族特色,走出一条属于华莱坞自己的电影之路。从早期《小城之春》、《红高粱》的经典电影,到近一些《小武》、《桃姐》的颇受好评,人文电影无疑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民族文化的镜子,也是华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4年前为筹备电影频道,我们曾采访一些观众,问:"喜不喜欢看电影?"百分之百的观众回答:"喜欢!"问:"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百分之九十的观众回答:"什么电影都喜欢。"4年后的今天,再采访这些观众,他们的回答着实让人吃惊。问:"喜不喜欢看电影?"百分之百的观众回答:"要看是什么样的电影,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问:"喜欢什么样的电影?"有的说"喜欢名著改编的电影";有的说一喜欢希区柯克导演的推理侦破片。"有的说"喜欢潘虹主演的悲情电影。"也有人说"喜欢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回答五花八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是观…  相似文献   

8.
叶佳琪 《今传媒》2014,(6):111-111
3D电影已经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电影制作者心中无限向往的技术高峰,越来越高的票房收入同时也表现了观众对3D电影的热爱与推崇。本文通过解析"3D电影发展机遇"、探讨"我国电影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对3D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些浅析,希望借此让更多的人关注3D电影、热爱3D电影,了解3D电影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9.
国产纪录片的源头是从纪录电影发展起来的,虽然近年来我们从电视荧屏上看到了纪录片"春天"的来临,但在院线方面,纪录电影的上座率和票房仍然远不能与剧情片相比,一方面过去"新闻简报"纪录电影让观众对纪录片留下了较深的偏见,另一方面近年来国产纪录片从题材和拍摄质量上都仍与剧情片存在差距,因此,要展望国产纪录电影走进院线,还需从题材挖掘、艺术表现、制作模式、发行放映和政策支持几个方面一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别处的人们和他们所处的城市是怎样一种情态?我们对于一所陌生的城市总有着不同的"想象",而"电影"能够很好地化解不合理的"想象",是我们观看城市的全景天窗。城市与电影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赋予电影想象力,并激发它的活力,而电影则可以用独特的视角去认识、理解并剖析城市文化。学者和艺术家们曾从文化、交往、艺术、空间等角度思考过城市化发展如何给人类自身带来重大影响,而"华莱坞"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的生产和制作、华语电影理论研究等打开了新的思考之门,鼓励国产电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华莱坞"电影对于中国城市文化的建构与重现,是世界了解中国城市的另一扇窗口,透过电影展现文化的方式来让全世界华人乃至其他国家的人了解中国的城市文化、中国文化,可以很好地弥补文化断裂所带来的缺憾。  相似文献   

11.
沈璐 《记者摇篮》2012,(9):28-29
了解一点电影史的人都知道,1893年一对姓卢米埃尔的法国兄弟对电影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当《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婴儿喝汤》等"影片"惊讶世人的那一刻,电影诞生了。从此,经过电影的短暂发展,人们越来越认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给予"电影艺术"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第七艺术"以其强大的创造力和造梦的潜力吸引着无数的艺术家以及学者。而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电视的诞生与电影一样是有着准确的诞生日子的现代艺术。对于电视能否被称之为艺术,起初还存在过很多争执。有人认为电视只是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内容过于粗俗和简陋,形式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捉摸,它与高雅艺术相去甚远。而另一些推崇"电  相似文献   

12.
吕克·贝松电影艺术性与商业化的共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一凡 《今传媒》2015,(2):80-81,136
被誉为"法国的斯皮尔伯格"的吕克·贝松导演以其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和深窈的人文内涵让他的电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坚守艺术性的同时赢得了良好的票房和口碑。本文试从他的电影作品艺术性与商业化的共融,对其电影作品进行艺术解读,为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影产业一直采用一种冒险激进化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激情,这种激情带来的不仅是整个电影市场的方兴未艾,也推销了伴随电影成长而出现的廉价文化.我们不赞成循规蹈矩的晶体成长式发展,但是"百花争鸣"的大众娱乐市场带动起来的也不见得是文化的多元化,怕的是空中楼阁般的文艺复兴.所以我们要说,让文化带动电影,而不是电影推广文化.  相似文献   

14.
面对具有构建后现代特征的视觉文化语境,纷繁多样又跨领域的电影理论纷纷浮出水面,多元理论在令人感到兴奋的同时也可能意味着支离破碎的危险,对如此状况,不如回归到逻辑的起点,从电影本体出发,再次追问"电影是什么"这一命题。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发展,电影影像本体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在视觉文化的参照下重新审视电影本体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电影影像作为视觉画面不仅是合目的的运动画面,更与视知觉和影像叙事有着密切关系,也正是这些互动关系让电影画面产生了运动。同时,影像本体的转变与视觉文化语境的互文必然也会影响电影影像运作范式和观众接受习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类型电影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类型电影研究首先要面对"类型电影"问题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电影类型和类型电影的混乱。电影类型是对某一时期所有电影的一种笼统分类,类型电影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是电影成规与惯例集合的结果;二是商业电影与类型电影的模糊。类型电影仅是商业电影中的一种低预算类型;三是"中国式类型电影"的复杂形态。由于缺乏成熟的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基础,又被赋予了政治功能,中国类型电影呈现出不同于好莱坞类型电影的自身特性。  相似文献   

16.
"打开电视看电影".中央电视台第六套电影频道的定位就是致力于影像艺术的传播。《爱电影》作为一档原创日播栏目.从电影频道特色出发.旨在以电视艺术阐述电影艺术。把艺术融入生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文化部"十一五"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发展策略.就是要扩大艺术市场的参与,通过艺术媒介.为我们的社会创造更理想的文化发展空间.营造有利艺术发展的大环境.让艺术得以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7.
电影以蔑视的目光打量电视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电影将电视比作洪水猛兽的喧嚣也已经尘埃落定.电视的兴起取代了电影在观众心目中的主流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无数的电影人纷纷"落草"挤上电视的大篷车赶去淘金.也许最好的诠释是法国著名影人让·吕克·戈达尔.他说:"电视不是一种表现手法,仅仅是一种传播手段……据证明,电视内容越是弱智愚蠢,人们就越象中了魔法似的坐在它前面的椅子上一动不动."然而十年之后,这魔法使戈达尔自己也扛起了摄象机.但这并非就是电影的不幸.执著的电影人决不会轻言放弃,他们在顺应潮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又为电影开拓了片新的发展空间.这就是电视电影(made of TV movie),一种为电视而制作的电影.  相似文献   

18.
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开会?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到世界末日那一天,上帝把人分成了两类,好人让他们去了天堂,坏人呢,都送去了会议室.还有人说:"如果哥伦布有个委员会的话,那他现在还在岸上没能出发."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谁喜欢开会胜过看电影的?估计没有.为什么?通常一部电影持续90分钟到2小时,会议也是.可是,会议是交互式的,但是电影不是.我们不能冲着屏幕叫:"别进那个房子啊,你这个白痴!"更重要的是,电影不能真正影响我们的生活,不能让我们因为故事的结果而做什么事.但是会议和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描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电影向公共领域的萌芽与成长图景。尽管电影技术是以商业营利和娱乐大众的面孔自西方引入中国,但20世纪20年代的民族电影业发展,包括早期一批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影片的"爆红",让国民政府与社会人士都看到了电影远胜于其他载体的传播功能。这成为社会各方面力量逐步介入电影,并对电影实施渗透、参与和控制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罗明佑的从影实践以及"国片复兴"运动将电影剥离强势的商业话语势力和根深蒂固的封建教化传统,建构其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萌芽形态。由此,中国电影逐渐跨越商业资本话语,不断地介入公共事务,持续地制造公共舆论,孕育出它作为公共领域的特征与功能。  相似文献   

20.
《驴得水》靠口碑发酵取得票房与话题双赢,多重主题解读空间造就其"讲个笑话,你可别哭"的观感.打着"开心麻花第二部电影"旗号,却让观众在喜剧中戳中痛点,在黑色幽默的外衣下,剥开讽刺隐喻之核.纵观全片,高度符号化的人性寓言、须臾不离的水与女性寓言和从话剧到电影改编的现实寓言,使本片虽有外在形式缺憾,却仍不失为一部让人在悲喜交织中体味从人生到理想、从脚下到星空的寓言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