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十二、力量 (一)问:何谓击球力量? 答:在力学中,一物体对另一物 体的作用叫做力。用公式来表示:力 =质量×加速度(F=Ma)。 击球力量就是指球拍对球的作 用力。 在乒乓球运动中,由于球的重 量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击球力量的 大小主要是由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 决定的。挥拍的加速度越大,击球的 力量也越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增大乒乓球击球力量过程的力学分析,揭示了击球力量与挥拍速度及球拍与球作用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您好!我是一名退休干部,非常热爱乒乓球运动,但有一乒乓球基本知识问题,在书本上和刊物上找不到明确答案,就是双方对峙打起来时,目光是集中在球上,还是集中在对方挥拍动作上,我认为这对做好回击准备是个很重要的环节,请给予指教。唐山刘向阳编辑即答:初学乒乓球的业余选手,由于技术水平不高,击球前总是把目光盯着对方的来球,但是高水平的专业运动员在击球的瞬间一定是把目光盯在对方的击球动作上。因为通过对方的击球动作,可以判断对方来球的落点、旋转等变化,由于乒乓球的速度很快,在盯住对方击球动作的瞬间,球…  相似文献   

4.
<正> 乒乓球挥拍加速度直接影响击球力量、速度、旋转,它关系着击球的技术质量。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运动员技术质量的优劣,只能用眼睛衡量。能不能通过一种方法测定出挥拍加速度,速度及其它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呢?从1985年以来,我们对陕西体工队队员和西安体院专项班学生做了二十七人次的正手攻球、拉孤圈球加速度的测试。现将我们测试方法及分析结果介绍如下,供教练员运动员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击球时充分利用下身的力量 阿加西的击球动作特点就是快而有力地挥拍以及较大的随挥动作。无论是对慢速球还是对快速球,阿加西的随挥动作都比较大。此外,他的击球瞬间的向内翻手腕对控制球也很有好处。 大的随挥动作可以有利于将击出的球压住。如果有意识地提高挥拍的速度,随挥动作自然也就比较大。此外,还要注意将下身力量作用到击球瞬间,在挥拍时利用身体的转动可以增加击球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直到最后身体仍然横向对网 如照片所示,发球的挥拍动作一直到最后,身体仍保持着横向对网,记住这一要点很重要。另一个也不要漏掉的要点是,击球瞬间左手有个下落抱腹的动作(如是左手选手,则右手抱腹),以防止身体展开。即使在击球瞬间.目光也不要离开球,自始至终,直到击球瞬间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球,这一要点是发好球的重要一点,一定要用心记住。第四课眼睛始终盯着球 基本的要点是,一直到击球务必始终牢牢地盯着球。大部分人抛球时虽然看着球,但当完成挥拍动作时就将目光离开了球,去看对手一方的场地。 保持着仰头盯着击球点…  相似文献   

7.
一.弧线 乒乓球的击球弧线是球在空中飞行轨迹的连线。它由弧线高度和打出距离两部分组成.弧线高度是指弧线的最高点距台面的高度.打出距离是指击球点与落点之间的距离。乒乓球的击球弧线对击球命中率和击球质量有密切关系。影响击球弧线的因綮:  相似文献   

8.
李永安 《乒乓世界》2010,(8):102-102
在牛顿三大定律中,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适用于单个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只有牛顿第三定律是研究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在乒乓球击球瞬间,必然存在球拍和球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只有将击球瞬间球拍和球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清楚,才能比较科学地认识击球后乒乓球的旋转规律和飞行轨迹。  相似文献   

9.
乒乓球快攻运动员的攻球质量(这里主要指力量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击球瞬间摆速的大小。本文试从力学角度来研究如何加快击球瞬间摆速。在攻球动作中,球拍由引拍位置到击球点,是一个由慢到快的加速过程。故球拍到达击球点的瞬时摆速V_t应等于球拍在击球前摆动加速阶段的平均加速度a与加速度的时间t之乘积: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调查当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被要求对付不同状态来球时,如何调整他们的动作.研究对象与方法前巴西国家队高水平乒乓球男女运动员7名,均为右手持拍.运动员(平均年龄27.85±5.36岁、训练年限平均为19.14±5.24年,运动员身体状况良好,每周训练3次.运动员分别在4种状况下,对发球机发出的乒乓球进行正手击球(1)两次反弹(一次过网前一次过网后)的上旋球;(2)两次反弹的侧旋球;(3)一次反弹(过网后)的上旋球;(4)一次反弹的侧旋球.研究结果(1)乒乓球运动员采用包括动作的绝对和相对的修正以促进正手对击球的适应;(2)动作修正的本质受不同状况的约束;(3)细微动作(触球和随拍)比宏观动作(准备姿态和向前挥拍)更容易受外界状况的影响.分析与讨论(1)回击一次和两次反弹的侧旋球,运动员几乎不用调整,但侧旋球会造成成功率不高.在引拍、迎球挥拍阶段动作模式没有改变,但球拍触球、随势挥拍阶段稍有不同,此动作有利于还原部分;(2)击球动作前的选位和对手的动作趋势也会影响动作模式,但变化却是使整个动作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研究乒乓球击球技术,必须掌握弧线规律。因为,据此才能真正理解各种击球动作的科学原理,以利于更准确地掌握击球动作和提高击球技术水平。对拍形、切球厚薄、击球时机、挥拍速度的探讨,都必须结合弧线的弯曲程度来考虑。它既是创造发球新套路,突破攻弧技术,探讨发展强下旋球新技术的一把钥匙,也是进一步提高现有各种击球技术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如何把球打得更快 中国乒乓球对"快"的传统理解,是指出手快,也就是"第一速度"快--准确地说,是回球在第一弧线中运行的时间短。主要有四种方式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击球时更靠前,缩短第一弧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距离; 增加向前用力的成分,减小弧线曲度,降低弧线高度; 充分发挥前臂、手腕作用,加快挥拍速  相似文献   

13.
深泽  冰沙图 《网球天地》2011,(8):108-108
许多初学者之所以击球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掌握不好击球时人和球之间的距离(简称人球距离),非远即近。距离远了,用手臂够着打,无法用上身体的力量;距离近了,挥拍距离不足,人会被球挤到。针对这一情况,巩斌教练带领大家进行了以下抛接球练习:  相似文献   

14.
《网球》2006,(4)
解决之道:当你由低到高的挥拍时,你用球拍上方的拍框(而不是球线)去击球。也许一开始你会感到困难,但是这种夸张的做法,更容易让你体会到垂直向上刷球的感觉。接着,你再试着用领先的球拍上部边缘球线去击球,记得,这次是用球线击球。这时,你的击球就会充满旋转。如此练习多次,把注意力放在旋转上,而不是击球的落点上。即使是职业球星也可能使用这样的上旋挥拍方式,比如:纳达尔,在防守时,常常由于击球点靠后的缘故,他的正手大上旋随挥能将球拍甩到自己的脑后。  相似文献   

15.
正手攻球是乒乓球各项技术中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应及时纠正正手攻球的错误,以利于学生尽快正确地掌握这一技术。一、建立正确的正手攻球技术动作概念教师讲解示范正手攻球技术动作,初步给学生建立一个直观良好的技术动作表象,对防止错误出现非常重要。以右手为例讲解示范正手攻球。应从击球动作基本环节:准备姿势——移动脚步——挥拍击球——迅速还原来讲解示范。准备姿势是近台站位,左脚稍前,右脚稍后,两膝微屈,收腹,上体稍前倾。对方击球后,立即移动脚步到球从本台面弹起的合适位置上,向右转体引拍,重心落在右脚上。挥拍…  相似文献   

16.
你知道吗?     
在击球时,乒乓球和球拍接触时间最短的仅为千分之一秒。在大力扣杀时,球的速度为每秒47米。上旋球时,乒乓球每秒围绕自身的轴心旋转五十次。在大力扣杀时,球和球拍接触的瞬间将承受重达一吨的压力。在搓球时,球的速度为每秒7米。  相似文献   

17.
<正>正手拉球技术是乒乓球技术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其特点是站位比较近、速度比较快、线路活和稳健性好,是回击发球、搓球、削球等下旋球的一种必备技术。但在训练和比赛中,学生的失误率较高,经常出现挥拍动作过大、高重心击球的现象。笔者  相似文献   

18.
40mm乒乓球大球,由于球体加大,球速减慢,旋转减弱,使乒乓球运动更具群盘性、广泛性,众多而普用的乒乓球人口继续为乒乓球运动、为实行全民健身纲要作贡献。如何适应和较快掌握乒乓球大球的运行与击球规律,本文在40mm乒乓球球体击球部位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乒乓球运动的各项基本技术,都是由各种步法和手法所构成。只有提高步法的快速灵活和准确,才能抢好击球时机;只有用不同手法处理不同落点,不同旋转,不同速度的来球,特别是在击球的瞬间加快击球摆速,才能把握住击球时机,保证击球命中。当前,世界乒乓球运动在以快制转,以转制快,以快制快,以转制转的斗争中,向着更快更转的方向发展。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各种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因此,努力提高步法的快速灵活和准确,加快击球摆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仅从加快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击球摆速这一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一)加快击球摆速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吴焕群同志在“对乒乓球运动某些规律的认识和体会”一文中,曾对我国一些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平面定点定机摄像法对4名国际级乒乓球运动员的正手近远台攻球技术进行录像拍摄,采用美国APAS录像分析系统进行录像解析,获取近远台攻球技术动作各个阶段的定量运动学数据。结果表明:受试者远台击球时刻肘关节角度明显大于近台击球时肘关节角度;肘关节角速度的变化遵循慢——快——慢的节奏;在挥拍击球阶段远台攻球时肩关节角度明显大于近台;正手攻球过程中重心位移变化近台大于远台但重心移动速度远台大于近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