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SCL-90、PARS-3对我国高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体育锻炼运动量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被测量的423名大学生中,进行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性、编执、精神病性等症状方面其因子均值明显低于小运动量沐育锻炼者;大运动量者的躯体化、敌对性症状明显比中运动量者严重。因此,改变现今只在一、二年级大学生中开设体育课的传统做法,在一至四年级大学生中普遍开设中等运动量的体育课,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新疆高师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新疆高师1147名大学生,对他们体育锻炼运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新疆高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好于全国大学生同年龄段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体育锻炼运动量总体上分布比较均衡;中等运动量对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其作用主要集中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而对精神病性因子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体育运动对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问卷调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对浙江某高校各系01、02级1000名大学生就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从1000名大学生中选出384名焦虑和抑郁因子分较高的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参加有组织的体育锻炼。实验结果证明:体育运动对焦虑和抑郁状态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每周3次、每次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或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量更有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其调节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
女大学生体育与心理健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法等,对辽宁省普通高校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普通高校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全国大学生同年龄组水平,但存在着差异,男生相对好于女生。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特点,从总体上看,大、中、小运动量分布不是很均匀,大部分女生侧重于小到中运动量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主观思想参与倾向是较为积极的,她们在周围群体的行为及学校教育的引导下,更容易受其感染而使个人的体育参与意识受到启发,进而激发她们从主观愿望上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性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运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等对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共计7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手机依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体育活动等级处于中低等水平,主要表现为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短、运动频率较低、运动量较少;男生体育活动等级明显高于女生,文科生体育活动等级显著低于理科生。(2)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手机依赖程度普遍较深;男生手机成瘾倾向显著低于女生,文科生手机成瘾倾向明显高于理科生。(3)大学生体育活动等级与手机成瘾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不同体育活动等级的手机成瘾倾向及其各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从无运动量到中等运动量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中等运动量与大运动量之间无明显差异。(4)除突显行为外,人口统计学指标和体育活动等级均能显著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其中,性别指标显著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体育活动等级显著负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减轻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且中等运动量的体育活动能够显著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抑郁与体育锻炼、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SDS自评抑郁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自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表明:1)抑郁水平、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障碍及精神运动性障碍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次数以及时间不呈相关,抑郁的心理障碍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呈较低的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大学生的抑郁呈显著的负相关;惩罚、严厉与大学生的抑郁呈显著的正相关;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亲的拒绝、否认与大学生的抑郁均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不呈相关。但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有关,父母应该适当调整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及问卷调查等方法 ,对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全国大学生同年龄组水平 ,男生相对好于女生 ,城市相对好于乡村。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 ,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 ,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独生子女大学生健康意识与健身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 4 5 5名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健身行为的调查 ,发现如何准确把握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特点 ,把她们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如何增强她们的健康意识 ,已成为高校教育重要的研究课题。1 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 :绍兴文理学院外语系、政教系、中文系、工学院、理学院、医学院 97、98、99、0 0级在校学生中的独生子女大学生 4 5 5人 (男生 2 94人、女生 16 1人 )。研究方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内容有参加体育活动状态包括体育课、课外锻炼及运动量的大小 ;身体健康状态包括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一些不适 ;心理素质调查包括个性、自性、情绪等 ;身体素质及采用的健身行为方式。访问个别独生子女大学生及任课教师。2 结果与分析2 1 参加体育活动 (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量大小 )等的现状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4 5 5名独生子女大学生中 ,喜欢体育课和课外活动 3次以上的 ,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34 1%和 2 7 7% ;对体育课无兴趣和讨厌上体育课的学生为 15 7%和 7 9% ;课外无锻炼者为 16 7% ;在锻炼中喜欢运动量大的为 12 5 % ;中等运动量的为 35 ...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北京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 表明,北京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全国大学生同年龄组水平,男生相对好于女生,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情绪稳定性量表(ESSV3.0)等研究工具,对山西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2)锻炼人群和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3)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体育锻炼;4)不同项群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体育锻炼是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