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实施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初中生,不仅承受着来自外部生活环境的压力,而且还承受自身心理和身体的巨大变化,这些都加剧了心理问题产生的概率。基于此,分析初中学生心理问题带来的危害,希望能引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把这些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
胥茜 《教师博览》2003,(10):32-33
一本记录着70个高中学生最后两年高中学习生活的班级日记,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当今的中学生对老师、对同学、对父母的态度,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在面对沉重的学习和生活压力时,能以一种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方式,放松心灵,坦白自己,信任别人——  相似文献   

3.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79-181
采用问卷法研究男女中学生在班级环境、学业压力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男女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学业压力对学习适应性的预测作用都显著。男生的学习负担对学习适应性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女生的学业压力对学习适应性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
程利娜  马春龙 《教育教学论坛》2012,(S5):178-180,175
采用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调查问卷,对初一至高三30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探讨汉中市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的来源以及影响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主要来源于生活环境、学习、恋爱关系等;性别、学生来源地对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的影响不大,而各年级在生活压力事件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范围内,班级构成了基础,班级风气密切关系到高中生整体的学习质量,同时会影响学校的学风。高中生处在特定的成长阶段,同时承受着较重的应试压力,更需要和谐宁静的班级气氛。为此,学校和教师都有必要重视高中阶段的班级管理,应当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管理班级的途径和方式,为高中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相似文献   

6.
调查发现,当今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挫折承受力差;人际关系不协调,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失去自信心;成长问题的困扰.导致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有:中学生对心理健康缺乏了解;教育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不注重,教师缺少教育心理学知识;家长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学校心理氛围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中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种问题,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7.
最近,由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采取过激行为的事件屡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客观存在的学习压力外,与这些学生心理不够健康,特别是与学校、家长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生理上日趋成熟,但社会阅历浅,心理素质尚不成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紧张,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增多、增大,以致产生各种心理的困惑与矛盾。少数学生由于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于是,学生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  相似文献   

8.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再加上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这些在无形当中都给高中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对班主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中班级管理工作当中,教师要能够真正地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能够在班级生活当中感受到足够的关爱。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要面对生理、心理和生活环境的诸多变化,承受更多的学业、人际等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近年来学校虽然实施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消除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举措,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由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屡次发生。这表明"我们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谋取人类的幸福",而应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策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湖南省长沙市22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图探讨影响中学生学习压力的因素和学习压力下学生的身心反应状况,以及学生应对学习压力的策略。调查发现,学习压力现象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约50%的中学生依然承受较大学习压力,只有8%~10%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学习压力,约70%的中学生有了压力以后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方式解决。学生学习压力主要源自考试、升学、家长与社会的期望等几个方面。数据分析表明,中学生学习压力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与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正班会背景:学生步入高中,对新校园、新班级有强烈的陌生感。归属感的缺失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少负面影响。班会目的:通过主题班会,消除学生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促进师生相互认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班级凝聚力,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班会过程:1.导入金秋九月,阳光灿烂。我们这些青春洋溢的青年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走进这个班集体。从此,我们生活的轨迹便有了一段同行的日子,我们的心就有  相似文献   

12.
高建信 《陕西教育》2013,(11):43-44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压力增强,导致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处理青春期的职业中专学生更是如此,他们一方面承受着学业的压力,另一方面承受着就业竞争的压力。有些学生还要承受经济、生活、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他们还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断乳期”。心理问题不断产生,心理健康水平逐步下降.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还阻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给职业学校学生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3.
对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在思想、学习、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起伏变化较多,给班级管理带来难度,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压力,在班级管理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班主任要为学生找到存在的价值和归属感,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4.
《集宁师专学报》2016,(1):80-83
本研究采用取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乌兰察布市部分寄宿制中小学进行调查和访谈,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发现导致寄宿制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不善求助、缺乏亲子沟通、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住宿生活和学习压力的不适应;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学习和人际交往压力、心理承受力弱、住宿生活适应困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在发生迅速的改变。因为升学、人际关系等,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中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困难。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就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研究对我国的22个省、市的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5%。另一个研究也表明,有23%的中学生在心理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研究表明,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习压力的心理承受力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六个方面:学习、父母、老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时间。从压力生活事件的频次来看,来自环境方面的压力事件所占比例累积最高,其次来自学习方面;但从强度排序的结果来看,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所占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的学习生活都是紧张充实的,他们面临着高考升学竞争的压力,很多学生因为承受不了外界的压力和对自身前途的迷茫而走上了歧途,有些彻底放弃了学业,还有些甚至走向了绝路,这些都是学生缺乏心理健康指导的结果。所以在这一时期,高中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学生管理。因为在新的形式下中学生面临着压力大、诱惑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在学习生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给管理者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中学生属于承受高压力的社会人群,经常面临和感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多方面的压力。由于中学生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各种社会能力与技能,这就使得他们缺乏对压力的有效应对,因而心理波动大、负担重,极易在情绪、态度、行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对中学生的压力应对教育,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有意识地教育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客观地了解自身曲压力状况,提高压力认知评价水平,学习掌握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与方法,从而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0.
张殿君 《考试周刊》2012,(73):135-135
一、在高中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教育。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国内外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3%-20%,有的研究得到的比例高达49.59%,主要表现为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和谐、自卑等。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迫切需要加强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