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伟芬 《教育研究》2012,(5):147-153
学术取向、专业取向、社会(公正)取向共同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三大价值取向。专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以教育学科为中心,相信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知识基础的作用,在教育研究和专业评判的基础上,致力于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学术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以通识教育、任教科目为中心,通过教师掌握其知识结构,并把其注入教师教育课程中,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判断力。社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是在美国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把教师当做转化型知识分子,赋权增能,以社会重建、改造为中心,实现教育和社会公平。三大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现出了融合与多元模式的思想特征和发展趋势,构成了当代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2.
美国专业主义教师教育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取向、四种流派:基于古典专业主义的教师智识教育思想;基于管理专业主义的行为绩效取向胜任力本位教师教育思想:基于管理主义的人文绩效取向的胜任力本位教师教育思想;基于混合专业主义的反映行动教师教育思想.不同取向和不同流派的专业主义教师教育思想对于美国教师职业的知识性、自主性、伦理性、智识性和资格性分别具有不同的影响.虽然专业主义教师教育思想对美国教师的专业化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但其积极影响远远不够,甚至也还经常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思想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形成了四种取向:学术取向、专业取向、解制取向和社会重建取向。这四种取向的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思想具有存在的共时性、发展的层次性以及政治环境的制约性。虽然四种取向的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思想在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实践观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见解,但其本质都是指向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4.
新职业主义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应是封闭的,而应有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的桥梁.因此,文章基于新职业主义思想的视野,提出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中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平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摆脱目前这两种极端取向的高职教学观和课程观,改变知识观和能力观,融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建立模块化课程,实现课程编制的主体多元化,进而达到基础与应用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幼儿教师课程取向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运用幼儿教师课程取向问卷,对434名幼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幼儿教师在人文主义、社会重建、学术主义和科学技术取向上有差异;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在学术主义取向上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幼儿教师在五种取向上都存在差异;不同培训状况的幼儿教师在认知过程、人文主义、社会重建课程取向上有差异。教师培训机构应帮助教师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综合化趋势的理解,确立幼儿教育整体观念;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师资水平;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社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它假设了教师是知识与社会的转换者,试图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培养教师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知识和技能,使得教师能够在美国多元化群体学生日益增长的环境中进行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7.
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声较高,但成效并不显著,课程价值取向的混乱模糊和摇摆不定是问题根源.教师教育课程不但存在着单一化、模式化、理论化、保守性等特点,面临诸多来自现实需求的挑战,而且在价值取向上还存在着分科主义与师范特色、理念取向与技术取向、生成取向与塑造取向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是因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脱离了"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价值追求的核心.因此,教师教育课程的构建需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终极目标,立足发展、实现整合、走向实践、融入人文.  相似文献   

8.
当前美国教师教育课程除了注重传统的任教科目的一般知识外,把思想、内容、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中,并强调掌握文理科教育课程和任教科目的知识结构,以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锻造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和提高其理解能力,从而培养教师良好的判断力,教师根据实践情景和学生学习特点决定如何表述和再现,有效地把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使教学成为真正激动人心的活动。这构成了目前美国学术整合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探讨其本质特征,以期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制定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韦芳 《宜春学院学报》2012,(11):142-146
为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高素质师资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导,从学术理性取向和艺术取向转型为实践取向。实践取向的课程设置构想为:重建"一主两翼"、"基础+特长"的课程体系。以实用性为主对艺术类课程进行整合,实现教育见习、实习活动的课程化。在课程实施中,建构"U-S共同体"是实践取向的保障;建构"实践取向"课堂教学模式是实践取向的基础;教育情境研究是实践取向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规范·专业·实践:当代教师伦理研究的三种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教师伦理研究主要呈现出三种取向:规范取向旨在追求学校道德目的的达成,以教师为道德主体,重在规约教师的教育行为;专业取向旨在遵循专业主义的要求,以教师为专业主体,重在改善教师的专业品质;实践取向旨在寻求对技术主义的超越,以教师为实践主体,重在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三种研究取向互有短长,相互交错,为建立一种整合的教师伦理研究范式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密歇根州立大学整合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以学科教学知识为基点,强调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知识和课程知识,注重专业实习,体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有机整合,同时强调高水平的学科知识标准和教育专业标准,倡导建立全纳型学习共同体,体现了专业取向与社会公正取向教师教育思想的融合。密歇根州立大学整合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与实践,可以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不同地区的70多所中小学校的教师课程价值取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对生态整合价值取向的认同度最高,但是也不排斥学术理性、认知过程、人文主义等其他五种价值取向,这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课程价值观具有"后设课程取向"的特点。性别、教龄、学历、区位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更为认同和重视这六种取向。16~20年教龄的教师在除社会重建取向之外的其他五种取向上认同度均高于其他教龄的教师,表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对教师课程价值取向有影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学术理性和认知过程取向上的得分均低于其他学历的教师,表明教师对课程价值取向的认同度随着学历的提升而逐渐降低。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差异显著,表明经济及教育发达程度影响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模式"的兴起与兴盛使得"学院模式"颇受质疑。学院模式重视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通则化规准的教授,被视为脱离现实、现场教育实践之取向。实践模式主张回到现场,回到现实的教育实践,培养反思性实践家,倡导独特性的多元主义的教师行为。但实践模式自身存在着诸多不足,导致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观主义、随意化,教师理论素养欠缺,以及实践主义的崇拜。教师专业性在于教师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理论与理性,去追求并实践一种以学童的人性完整、人格健全为目的的使命,使教育教学成为一种真正的教育实践,防止实践异化为种种功利主义、工具主义和生产主义的附庸或反教育行为。教学的本质必须基于追求意义与生活福祉的考量,教师专业发展须有一种深厚的理论和学术指引。重建学院模式的意义,须要省思教育理论之特性,提升教师自身对教学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检视自我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应时代发展要求,美国专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由技术理性主义向整合主义发展,教学专业化发展也经历了相应的转变。20世纪中下叶占支配性影响地位的技术理性主义教师教育课程,主张对教师进行训练,让其掌握批量的教学技术理论知识。这导致教师教育课程出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分离、忽视了实践知识的情景性等问题,促使新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和实践的出现。整合主义教师教育课程关注对实践知识的情景性关怀、对个体知识的关怀,以解决目前美国乃至国际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提高(职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强调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寻求理论本位与经验本位知识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在临床实践成为美国教师教育公认处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迅速发展、社会机构及资本积极介入的背景下,美国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机构——新教育研究生院。新教育研究生院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表现为:以实践反思为导向设置培养目标,以综合能力为标准进行招生选拔,以临床实践为取向设置课程,以实践教学为核心进行教学,以实践证据为基础建立评价体系。这种创新性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师培养走向实践,弥补了师资并促进教育公平;但却弱化了教育理论的价值,教师培养的学术性较弱且教学工具性较浓郁。这启示我国对职前教师的培养要深化对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的认知,促进培养模式与实践的融合,推动教师专业实践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伴随教学学术在大学教学实践领域中的推进,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成为影响这一实践过程的关键议题。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基于自下而上的实践归纳逻辑而提出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三种典型类型为:实践取向型、专业取向型和整合取向型。三种类型在价值、知识、方法、交流等四个维度上的区分性特征,呈现出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多样性存在和多元化取向。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类型化描述及特征比较的目的在于探索具有本土实践依据的教学学术能力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文化素养,就是教师在长期的职业行为过程中不断汲取社会道德和其他文化因素的营养,经过积淀、整合和提炼而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是教师精神世界的主要组成部分,反映教师的精神信念、价值取向、学术风范和职业道德.它调节着教师的职业行为,推动教师不断进行自我修养、完善和优化职业行为,促使教师向理想的职业人格和更高的精神境界努力.[1]由于现有的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是在中学文理分班、大学专业分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起来的,这致使一些中小学教师专业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素养不高,进而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影响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影响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要高屋建瓴,正确认识提升文化素养的必要性,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8.
课程取向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取向具有综合化趋势;男教师在科技发展课程取向上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教师对认知过程课程取向的认同度随着教龄的增加越来越高;不同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在人文主义课程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小学数学教师的新课程培训状况对学术理性主义、认知过程、社会重建和人文主义课程取向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经历了从知识取向、能力取向、标准取向向儿童学习结果取向的转型。前三种价值取向是以未来教师为中心,强调其基本教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后一种取向是以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用儿童学习结果来评价教师教育课程及未来教师的有效性,以确保教师教育的质量。这一转型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国外教师组织由于成员的理念诉求不同而形成工会主义教师组织与专业主义教师组织两大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三大发展目标:一是经济性方面的保护(protection)功能;二是管理或政策方面的参与功能;三是教师学术和服务有关的专业自律与服务功能。教师组织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发展、合作发展以及兼具专业与工会取向等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