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作家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从作家的责任心出发,写出了诸多反映生态问题的小说,向读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进而深入探讨了生态失衡的各种原因。“人”是破坏生态的主要因素,要解决生态问题,首先要解决好“人”的问题,唤醒“人”的生态意识,坚持和谐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的核心观是人与生态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仫佬族作家潘琦的散文就致力于体现这种生态思想观。仫佬族人民居住的青山绿水是他创作的源泉,他聚焦充满着祥和、温馨、美丽的仫佬山村,从描绘大自然的天然美出发,展示出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呈现了多民族和谐生存的理想画面,流露出浓郁的绿色人文关怀之情,寄托着作者渴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3.
奥尼尔不同时期的作品均有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的精神家园的广泛关注,而这种关注正是生态文学的部分特征,也是生态批评所要关注的内容。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奥尼尔的剧作进行整体分析.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作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及对作品人物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变形”的生态解读——从奥维德到卡夫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与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同名作品《变形记》中,都有关于人类变形的描写。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经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了两部作品所引发的生态思考,以及作家在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存在的关系中所揭示的人类走向非人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西生态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故事,借此反思造成生态危机的现代文明,形成了神话叙事的潮流。神话叙事凝结着早期人类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想象和概括,既有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追溯和体验,也有对于文学创作中思想资源的探寻,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传统。现代文明的致命缺陷促使作家们反思长期以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误区,力图通过对于神话时代二者关系的重新追溯,进行思想资源的探寻。严峻的生态现实促使作家通过神话叙事向执迷不悟的现代人发出了厉声警示,并在对人与自然原初和谐的想象中获取思想的启迪。生态文本中对于神话的追述往往带有理想色彩和浪漫色调,同时也伴随着文化失落和自然失衡的双重苦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解析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探讨小说中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析作家对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愤怒、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担忧以及对人类未来的关注,揭示出生态灾难危机的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老虎的新娘》是英国当代女作家安吉拉.卡特比较有代表的篇什,体现了卡特积极向上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文本将环境描写、自然意象与女性主人公命运相连,体现女主人公对自然的信任与依赖。作家在完成对男性与女性二元模式解构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模式的颠覆。从建构的角度出发,作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理想的生态世界。  相似文献   

8.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权运动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反对二元对立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旨在建立一个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人与自然三个系统之间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深切关注黑人女性的生存和自我身份的建构。小说《恩惠》刻画了父权制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解构了西方传统思维中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关系,勾画了一个多元的新型和谐世界,表达了莫里森希望解放女性和自然,实现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长篇生态散文《毛乌素绿色传奇》是作家肖亦农生态思想的集中体现。肖亦农立足于鄂尔多斯大地,以毛乌素沙漠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变迁为书写对象,展现了鄂尔多斯人重建毛乌素沙漠生态的艰辛历程。《毛乌素绿色传奇》不仅表现了万物平等、关爱生命的生态伦理,还表现了作者的生态忧患意识以及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生态理想的渴望。作品是一部绿色英雄的传奇,更是一曲生态理想的赞歌。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和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创作都带有浓重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又幻化成小说中对大自然的偏爱,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了他们共同追求的生态理想。只是由于两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使他们在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想时处理方式有一定的差异。托马斯·哈代创造了一系列背离自然、向往都市文明的人物,用这类人物的毁灭增强悲剧氛围和批判力量,从反面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沈从文则创造了记忆中美丽的湘西,正面传达作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通过描述主人公保罗与三位女性的情爱纠葛,展示了工业文明带给人与自然的伤害,作者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追求的是和谐的两性关系和纯净的自然世界,表达了只有灵肉合一、天人合一,才是现代文明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思想的要点是: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的内在关联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人在自然界中要准确定位;牢固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调好人们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借"裴廓德号"捕鲸船上惟一的幸存者实玛丽之口,麦尔维尔生动地讲述了亚哈船长和捕鲸船上其他船员疯狂地捕杀鲸鱼,最终被大海淹没的隐喻性故事。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麦尔维尔揭示了人类如果只以自我为中心,蔑视自然以及自然中的生命,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小说中处处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态的关注,以及对人类生存前景的担忧,并且隐喻性地指出人类只有尊重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才能走出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生态道德是道德规范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范畴。刘先平的《走进帕米尔高原》在以“天人合一”为基调的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基础上,给与生态道德以现代的阐释: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知足知止,平等互利,为人类留一片诗意的柄居地。生态道德的建设,尤其要关注儿童。《走进帕米尔高原》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对童年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古代道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重视。道家崇俭抑奢、尚自然、欲无为,顺应万物自然变化的本性。这种克己无为的观念正是源于道家对人、社会、自然同源同构,天人合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有人类以来,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凡是在人迹所至之处,自然均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这样自然就成为“历史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生存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资源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必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定的伦理理念与伦理规范的统摄下,以恰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同时又能适应自然、欣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促进人-自然(环境)-社会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美国通俗小说《飘》借“人与土地”的相互依存关系揭示了大地是人类精神家闻和灵魂的归属,并以“土地伦理”意识的觉醒及其多重意义的展现,呼吁人们不要把土地看作财富资源,应该从伦理角度来思考它,因为自然、土地才是最终的英雄,并以此倡导人类关爱自然,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在其作品《退场的鬼魂》中,通过主人公祖克曼在纽约的种种经历,再现了西方世界的安全危机、政治危机、科技对人的物化及由此而来的人的危机,同时蕴藏在本书字里行间的东方文化元素如隐居、禅及天人合一理念却显示出对人类心灵的抚慰功能。东方文化对深陷西方危机中的人们起着重要的救赎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寓于现实的劳动活动之中。人的劳动活动包括三重维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环节,人与人的关系是其外在性条件,而人与自身的关系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规定性。从三重关系角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推进其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