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选取《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在2010年对中国的报道进行研究,并与《经济学人》当年对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经济学人》中国报道的特点,并探究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对于深入了解西方媒体中国报道的现状、透析西方媒体写作中国的心理具有参考价值,对中国媒体如何提升国际舆论影响力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报道的总体情况 在英国《经济学人》2008年的52期杂志中,关于中国的报道一共有179篇,平均每期3.4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等相比,报道量是最大的,可见西方媒体对中国发展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3.
饶晓娟 《青年记者》2009,(13):81-82
报道的总体情况 在英国《经济学人》2008年的52期杂志中,关于中国的报道一共有179篇,平均每期3.4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等相比,报道量是最大的,可见西方媒体对中国发展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2010年3月28日到4月31号这天中,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卫报》和《时代周刊》《金融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电子版对中国山西王家岭矿难的32个文本报道。发现西方媒体对中国灾难的报道出现一个很大的改变。西方媒体曾热衷于报道中国人在灾难面前的无助,但是这一次,外媒不约而同用"奇迹"...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以《纽约时报》在2013年对中国的雾霾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如何对我国雾霾天气进行报道、有何特点以及不足之处。希望通过研究西方媒体在环境报道方面的方法和特点,我国媒体可以从中取长补短,为今后的环境报道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纽约时报》中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特点,重点强调其倾向性的表现方式、形成原因及中国媒体的应对策略,并通过数据比较探讨西方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视听界》2008,(4):8-10
中国发生5·12汶川大地震之后。西方媒体给予了大量积极正面的报道。西方媒体态度的变化,跟中国本身的危机处理方式有很大关系。正是中国在地震灾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爱,使西方媒体有了如此之多的对华正面报道。相比之下,西方那些以意识形态来权衡中国的观点,反而被边缘化了。——5月20日《国际先驱导报》。  相似文献   

8.
柯文浩 《报刊之友》2010,(12):128-130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选择英国的路透社和美国的《纽约时报》网络版作对比分析,研究二者对2010年中国"两会"的报道,并探究两家媒体如何设置对华报道框架,尝试挖掘出不同西方媒体在常规议题和报道方式两个维度上建构中国新闻框架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人》作为世界一流老牌的政经类精英杂志,在全球久负盛名。于2012年1月28日开设中国专栏,进行专题报道。本文选取十八大后自2012年11月8日到2014年12月31日为期两年,共262篇专栏中的报道进行统计,关注中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在框架理论下西方媒体在政治报道中对中国政党政府形象的呈现,以及出现的新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为中国新政府树立良好形象,消除隔阂偏见,改善国际关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召开引起了西方媒体的高度关注,其报道的强度、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本文以路透社、BBC、《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及《洛杉矶时报》这五家西方主流新闻媒体在2012年11月1日到11月19日期间关于党的"十八大"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新闻的框架理论,对这些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总结西方媒体对党"十八大"的新闻报道的特点,并深入探析这些报道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西藏问题一直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施加压力、搞和平演变的重要议题,也是美国等西方主流媒体关注中国的重点。西方主流媒体的涉藏报道充满了根深蒂固的偏见,这种不客观的报道理所当然地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强烈抗议。西方主流媒体涉藏报道虽有失实之处,但仍有不少信者,不得不说得益于其巧妙老到的涵化技巧,将自身的立场巧妙融入报道中,在受众浑然不觉的情况下说服受众接受新闻报道暗含的媒体意见。本文从涵化理论的视角出发,以《纽约时报》为例,研究西方媒体对西藏问题的报道。选择《纽约时报》是因为该报是一份历史悠久,在美  相似文献   

12.
杨柳 《新闻界》2012,(5):7-12
西方学术界认为媒体在抗议运动报道上遵循边缘化“抗议范式”.本文以伊拉克战争为例,通过研究《纽约时报》反伊战报道框架建构特点,验证“抗议范式”的适用性.研究发现,“抗议范式”大部分内容已不适用于《纽约时报》反伊战报道,《纽约时报》反伊战报道在框架建构方面存在诸多“非边缘化”特点.本文证明了西方主流媒体抗议报道“抗议范式”的局限性,为探索西方主流媒体抗议报道及反战报道框架建构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李肇 《今传媒》2020,29(3):127-129
气候问题最先出现在西方国家,涉及气候问题的新闻报道也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2009~2018年期间,针对气候问题进行的气候报道受到人类社会的重视。美国的《纽约时报》是西方国家最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媒体之一,本文以美国的《纽约时报》作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纽约时报》的气候报道,从而为中国媒体的气候报道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李锋伟 《传媒》2018,(11):54-55
随着社交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关系日渐密切.2015年,已创立170多年的英国《经济学人》开始组建专业的社交媒体团队,拓展其社交媒体平台,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社交媒体时代,纸媒等传统媒体的受众人数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报纸、期刊等纸媒都选择转战新媒体,但《经济学人》却创办新杂志《1843》,这本新杂志拥有超过140万的订阅户,而80%的订阅户不是英国居民.《经济学人》能够兼顾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同步运营,与其完善的经营之道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一一详述《经济学人》在社交媒体布局、吸引粉丝、重大事件报道以及新杂志建设等方面的经营策略,以期为我国媒体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借鉴,进而促进我国新旧媒体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徐溦 《新闻世界》2013,(11):163-164
本文分别选取中美两国顶尖的新闻类杂志《时代》和《中国新闻周刊》作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1月发生的海地大地震为案例,对比这两份媒体在大灾难新闻报道中对新闻图片报道的拍摄和选择上的不同,以及在报道程序和报道角度上的不同,分析出中西方媒体面对灾难图片报道的意识差异,并提出值得我国媒体借鉴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深化,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大背景下,西方主流媒体将更多关注目光投向中国。本文以美国《纽约时报》和澳洲《澳大利亚人报》的网络版为例,对美国和澳大利亚主流媒体近两年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比较,总结英语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倾向性的表达方式及共性和个性差异。旨在为中国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国际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占据国际舆论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媒体对西藏3·14事件进行全面报道的同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西方媒体不惜以违背新闻道德的代价来歪曲事实、丑化中国.为何西方媒体如此歪曲报道中国?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从何而来?本文对此逐一剖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14年的"3·01"昆明暴力恐怖事件,不仅震惊国人,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西方国家许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框架理论出发,选择"3·01"昆明暴力恐怖事件发生一个月内,主要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美联社,CNN,英国路透社、BBC等国家和地区的媒体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西方媒体所构建的民族冲突的报道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媒体在危机中对外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纽约时报》在奥巴马第一次访华期间涉华经济报道为样本,对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揭示了西方媒体塑造了怎样的中国经济形象。  相似文献   

20.
通过框架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对7·5事件的报道采用了强度与深度报道策略,以平衡、多元的视角对新闻事件人物与言论进行采写与发布,并结合纸质媒体与精英受众的特点,注重新闻背景铺陈与前景预测的理性报道方式。《纽约时报》遵循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但在坚持平衡、中立的报道原则背后,却隐藏着意识形态冲突与价值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