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育融合”是重塑教育完整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美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旨趣,立足美育推进五育融合,是五育由分裂走向完整的教育回归。要想“以美促全”,应形成美育文化浸润、学科建设、智能引领及美育具身实践等机制去推动“五育融合”。“五育融合”的实现需要融美于教,立足美育的发展过程和实践路径,以“感美”“尚美”“立美”“创美”为突破口,分别探寻“五育”教学理念、方式、体系、活动,并在整体协调的美育教学活动中实现“五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生成。  相似文献   

2.
“大美育”是面向人人,由多元主体对学生开展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审美意识方面的教育。它超越了狭隘的“小美育”观念,有利于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美育,有利于重构美育生态,有利于构建合作的美育运行机制。实施“大美育”须在顶层设计上完善美育制度建设,创建“大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立足于美育的“五育融合”体系。  相似文献   

3.
陈晨 《江苏教育》2023,(10):76-77+81
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构建和实施“大美育”课程群。课程群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材料为载体,以学科课程为基础,从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劳五个维度推进五育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会审美、会创造、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相似文献   

4.
“五育融合”作为新课改背景下重要的教学战略,其主要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五育融合”强调按照相应的学科逻辑,设定科学的五育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实施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对于高中物理而言,教师要充分意识到物理学科与学生生活的高度关联,从丰富的高中物理教学素材中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元素,渗透五育内容,促进五育与物理课堂的深度融合,在正确认知高中物理课程育人功能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基于此,分析“五育融合”要求与高中物理课程结构的融合策略,提出物理课程实践中教学活动渗透美育、劳动教育、体育、德育的方针策略,最后总结出“五育融合”背景下高中物理课程全面育人目标,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五育融合”是学校教育整体价值的实现,是文化、课程、学科与制度育人的整体体现。新时代学校美育也应注入新的内涵,即生活性、人文性和创造性,其价值体现在它是德育的基础,能促进社会和谐。当前学校美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一是树立跨学科融合理念,构建学校“大美育”格局;二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张俊 《青海教育》2022,(12):27-28
目前,各学校以国家课程为本,以课程标准为纲,大力推进“五育并举”,推进大思政、学科课程、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围绕五育融合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据此阐述了依托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开展五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7.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出发,提出建立“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当前,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格局初步形成,“五育”融合的实践仍需探索。“五育”中的智育重、德育疏、体育弱、美育少、劳动教育缺的短板和弱项依然明显,融合推进实施尚需时日;认识的二元论、知识的箱格化、学科的分离化等问题依然出现在我们的学校和课堂中;“五唯”评价,特别是“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导向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8.
高校美术课程作为美育与德育融合实践的课程,通过美育发挥德育的作用,可以实现“以美启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然而,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实现德育与美育融合还面临着“融合意识”淡薄、“融合措施”缺失、融合过程中“融而不合”等问题。构建“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以美育德”新生态需要多方发力,树立并强化“融合意识”;多措并举,制定切实可行的“融合措施”;多管齐下,着力解决融合过程中的“融而不合”。  相似文献   

9.
王蕾  曾晓燕 《中国德育》2023,(24):68-70
<正>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促进“五育融合”育人理念落地见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东莞外国语学校以“活动育人”为着力点,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五育融合”校本课程实践的基本范式,为“五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校本课程实践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开展高职课程建设是加快“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通过总结课程建设经验,分析高职课程建设和“五育融合”教育之间的关系,实现高职课程建设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加强课程建设为“五育融合”教育体系的均衡、协调、全面和安全发展奠定基础,进而实现课程建设和“五育融合”教育共同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1.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时代要求。课程建设是落实“五育融合”的载体和抓手,“五育融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整体优化学校课程体系、融合构建学校课程群、合理开发特色综合课程三条路径,并在工作机制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为“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帮助学校实现课程全面育人、整体育人、融合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五育融合”作为一个新议题,教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其与高中地理课程相结合,分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五育”之间的关系,对高中地理“五育融合”课程资源进行探索,加强对研学旅行资源、乡土教学资源、社区教学资源的开发,从中挖掘“五育融合”的育人资源,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张芳 《学周刊C版》2023,(23):75-77
“五育融合”解答了“如何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为新发展阶段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性指引。道德与法治课程具备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入贯彻五育融合要求,积极革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协调统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切实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开发更加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能够实现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深度开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对“五育融合”和“劳动教育”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深化师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有助于学校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智育固本、德育铸魂、体育健体、美育浸润和劳动淬炼工程,焕发劳动教育的人本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课程观集中体现教育者对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以及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该达成的目标的理解。课程观决定了人们如何“观课程”,课程观之“观”指“观念”,“观课程”之“观”指“看待、反思”。“五育融合”课程观作为一种课程观念,是指在其指引下,我们如何理解五育融合课程观的内涵,具体体现在如何看待五育融合课程的本质、目标、内容、实施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问题,是一种将五育融合的教学涵盖在内的广义的课程观。因为需要专门撰文阐述五育融合的教学及评价,故本文着重从本质及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五育融合课程观的内  相似文献   

16.
稿源采珠     
<正>安徽刘再兵作为音乐教师,探索五育融合实践,要“以美育人、以美培元、以美养德”,坚持以音乐学科课堂和紧随时代发展的主题活动为载体,结合音乐学科特点,从艺术的视角将五育融入课堂教学并以此转化为一种教学能力。既要立足音乐本体,又要超越音乐本体并贯穿于课标综合理念之中,整合“五育融合”资源,着眼美育课程建设,挖掘音乐文化元素,渗透思政教育,弘扬美育精神,回归劳动教育本真,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探索。以此推动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17.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而美育在五育之中有着重要地位,它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更是五育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本文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四大核心素养,将学校周边的审美学习资源分为四大类美育图谱,分别指向自然、艺术、生活、文化之美的审美培育。以美育统领课程教学文化,开展“引领—融合”式的育人实践探索,力求使美育面向学生全体,覆盖教育全过程,推动育人方式转变,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2020年12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签订第二轮合作协议,“五育融合”育人课程建设项目作为“院区共建”重点项目之一在全区实施。在项目学校进行抽样走访调研中发现,区域学校对“五育融合”育人课程建设存在认识误区,项目实施遭遇困境。分析区域调研情况,项目学校在整体课程体系建设、“五育融合”的实施路径、融合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不足,需在顶层设计、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融合评价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看作有机统一的整体。“五育”的辩证统一和有机融合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角度看来,教育活动内在包含着生命、知识、道德和审美四个基本维度,这四个基本维度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五育融合”的内在逻辑基础。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活动,不仅内在包含了教育活动的四个基本维度,也融合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教育活动,这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五育融合”不仅意味着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有机统一,而且还意味着人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内在包含着生命、知识、道德和审美四个基本方面。只有这样的教育,才真正具有丰富性、全面性和完整性,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严虹 《小学教学研究》2024,(6):25-26+35
基于当前国家提倡五育并举的背景和对学校育人现实状态的深度反思,着眼于学生五育学习最近发展区域内当前可达到的“微”目标,在“五育融合”视域下,从学科素养、学生兴趣、校内外资源三方面出发创生“微五育”课程,并通过课堂教学优化和学习空间拓展的途径让“微五育”课程落地,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