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两个层次和“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目标领域。本试图根据包括中国矿业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三自主”和“分级教学”改革在内的高校体育课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和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育理论西方化”、“反对前苏联教育理论”,“两个主义之争”、“两个中心之争”等一系列问题的剖析,认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主义”无关。指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直面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走民族化、本土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原有的体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些条条框框甚至与新课改精神相违背,束缚了师生个性的张扬与发展。基于此,我们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坚持“制度在完善中规范、在继承中创新”的原则,对过去的体育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4.
“专升本”院校是指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通过评估由专科办学层次提升为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其办学目标与定位、管理理念与模式、教学与科研等各方面都需要改革与发展。而体育课程同样需要改革,体育课程资源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础。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专升本”院校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对体育课程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体育课程实施中"异变"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课程实施中的“异变”问题作出了初步探讨。研究认为:对体育课程实施的研究是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而对体育课程实施中“异变”问题的研究至今乃是一大“盲点”;体育课程实施中的“异变”具有必然性,根据其正负效应可分为超越性异变与衰退性异交;引起体育课程实施中“异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体育课程的实施中应努力采取措施促进超越性异变,避免衰退性异变。  相似文献   

6.
与原来中学体育课程对比,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以下简称《课标》)在价值体系、目标培养、课程基本理念、学习领域、水平划分、课程评价等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中学体育改革、实现素质教育、切实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然而,关于“体育与健康”理念的说法,笔者认为颇有值得推敲之处,姑且列出,请老师和学者指教。一、构词l.“体育与健康”理念与《课标》性质“体育”、“健康”都是名词,“与”只能是连词。《汉语大词典》中,“与”作连词指:(l)和、及;(2)与其;(3)如果…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现代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 ,根据学校具体情况 ,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法和课程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验研究 ,形成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发展模式。使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建立了有机联系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实践性学科,有研究表明,实践性课程教学人数最好控制在二十五人左右,以便于教师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并进行辅导。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说明中指出“以中学48人,小学40人为标准班”。由于体育教学与场地、器材、组织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小场地、多班级、大班额”的体育教学现状成为了严重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1.关于“体育文化”(1)“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改革的关系与发展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课程改革应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课程的变革正在从过去的“学科论”向“人文主义”转变,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特征,一是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方面转移;二是由关心技能或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课程改革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变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了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其中探究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并非是单单对体育学科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付建民 《体育学刊》2006,13(6):75-77
依据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三大理念”,结合我国大学体育特性和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用科学发展观,将“绿色、科技、人文”与大学体育的“健康、知识、素质”结合起来,构建“多元整合教育模式”,并从它的必要性、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内涵和特性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121健身纲要"与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实验法,依据“健身纲要”的精神,在高校创建了“121体育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即每周上4学时体育专项选修课,组织学生参加朝阳活动3次。要求学生每人掌握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专项技能、身体素质和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初步养成,培养了一批有组织管理能力的体育骨干,促进了整个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许磊  邹吉玲 《冰雪运动》2010,32(1):53-56
让大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流,如何开发出更多的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已经成为制约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瓶颈性问题。以“三自主”教学模式为要素,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开设平地花式轮滑课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开设平地花式轮滑课程符合《纲要》规定的基本要求,能较高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及愿望;高校的师资水平、场地与器材条件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目前已经能够满足开设此门课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陈庆平  李华  陈华东 《体育科技》2012,33(1):146-148
通过调查研究、实验、分析总结,从增加开设新型运动项目、整合重组综合性体育课程、创新体育特色课程与精品课程三个方面着手建设大学体育课程,并探索与实践体育课程"1平台+2模式"的教学模式。该建设模式能适应招生规模扩大的学校"由规模转内涵发展"的转化,使体育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效果得到较好的改善和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便捷性、迅速性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人们提倡使用“互联网+”的创新模式来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很多“互联网+”的项目,包括“互联网+”教育,这种创新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的不足,让教育发挥出了更大的优势,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互联网+”背景下篮球选项课教学模式也逐步衍生出来,对篮球教学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关于直属体育院校建设新型三结合基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探讨了直属体育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途径,提出把学校建设成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基地的思路。三结合基地要适应经济规律,遵循教育规律,体现体育规律,实现教育体系与体育体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原有的"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并通过教学实验对优化后的"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三自主"教学模式对学生选课更加公平合理,更能选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更适合自己,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更具有合理性,教师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都得到显著提高。这些优化都对推进大学体育精品课的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育专业"学、练、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健民 《体育学刊》2005,12(2):72-74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新的培养目标,以教育特性为出发点,从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突破,对“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三维结构的“学练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已落后,应构建球状结构的“学练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为加快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教学实验、逻辑分析、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探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微信”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健美操选项课中的应用,以期为高校公体健美操选项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新模式下,学生的健美操总体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学习态度变得更积极,从过去单纯被动学习到主动去发现和自我纠正的转变;内容更为直观清晰、人性化、多样化;学生对新模式教学效果持认可态度,认为新模式更优越、更灵活,更能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并就个人看法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不足,提出宝贵建议。互联网+“智能手机+微信”教学模式适用于高校公体健美操选项课,此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羽毛球"三对三"模式在比赛开展中相关问题的分析论述,加深对其模式的理解。在认识羽毛球"三对三"的胜负判定方式、接发球的规则、比赛形式、教练员的职能、站位及打法原则的基础上,探索在学校开展的思路。结果表明:该模式在满足学生锻炼需要、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提高羽毛球技术水平上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