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现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十分重视学习的欲望以及怎样才能刺激这个欲望。“按照理想,学习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一开始就带领学生进入诱人的悬念中去,发动学生探索性思维,引导他们走上“发现”的途径。 下面谈谈我用发现法试教“钠”的体会。在教学中,我一开始就向学生演示“水点火”的实验:在坩埚中放一小块金属钠,迅速倒入2—3毫升乙醚,然后滴入3—4滴水,坩埚里便出现火焰。学生观察了实验现象后,都感到惊奇,表现出一种想探究其原因的迫切感。我接着说:水不  相似文献   

2.
我常常觉得,上一节课就像做一锅饭:学生是米、教学内容是水,新“课标”和“发展与创新”的理念就是将米煮成一锅好饭的火。而老师充当的就是“巧妇”这个角色。借用这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我是想用以说明我所理解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过程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视学生     
那是一堂再普通不过的课。我让学生将采集来的土壤放在铁盖子中加热,几分钟后效果出现了,我马上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令我满意:“老师,我发现了土壤被加热后上面有一些烟飘出来。”“老师,那不是烟,那是土壤里的水变成的水蒸气!”“老师,我发现了空气中有一些焦臭味。”“老师,还有……”按照学生们的回答,已经可以顺势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吕敬芬 《小学自然教学》2010,(5):M0002-M0002
《水》这一课,教材设计了用感官观察水、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的教学思路。在上课时,我一开始按照课文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水,发现学生对我的引导不感兴趣,大都在匆忙地配制各种各样的液体,用他们的话说是在配制“饮料”。今天是公开课,有很多人在听课,强迫学生按照我的思路做显然是不行的,于是我灵机一动:  相似文献   

5.
《水到哪里去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在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蒸发现象”,认识“水蒸发吸热”等,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想、设计、验证、记录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在探究的基础上建立蒸发的概念,发现蒸发受热的原因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上课时,我首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让学生观察这个“水”字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水”字,一会儿,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惊奇的表情,“‘水’字不见了”;“‘水’跑了…  相似文献   

6.
发现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问题进行探究并求得解决,从而重新发现有关知识,并运用发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学“分数化小数”一节,我就是按照“发现法”精神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一、案例背景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接了新高一的一个实验班。通过近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了一些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烦恼,具体反映在: 1.单词记不住。初中学英语就是靠死记硬背。家长、老师对学生学好英语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背单词、背句式和背课文”,因而,在学生的意识中,英语就是“背”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先下水再说”江苏/宋恒一、学生“下水”的契机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是:我更喜欢漫画《》(漫画欣赏)。由此,一开学我就对高二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我最喜欢的一幅漫画(或一首歌词),学生写的较多的是喜欢一首歌词。平时检查学生日记时,发现学生很喜欢抄录歌词,...  相似文献   

9.
教学《动手做做看》(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这篇课文时,我准备了小金鱼、玻璃杯和水,而且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满怀希望能顺顺利利、扎扎实实地完成教学任务。当我捧着小金鱼走进教室里,五颜六色的小金鱼立刻吸引了学生。我随即提出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一条金鱼,水会不会也漫出来呢?想不想也和伊琳娜一样做做这个实验呢?”同学们非常兴奋,异口同声地叫道:“想!”我不假思索,一下子就从柜子里拿出了玻璃杯和水,学生抢着上台来做实验。按“预设”,我遗漏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在学生…  相似文献   

10.
教学《情绪》时,我顺手从一位学生的桌上拿起一支喝了大半的矿泉水,问:“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瓶中所装的水?”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瓶里装着小半瓶水。”“瓶里装着水。”“瓶里只有小半瓶水。”“瓶里还有小半瓶水。”接着我请学生点评一下,此时教室却静了下来,无人举手。我把“只有”和“还有”写在黑板上,“现在,发现了什么没有?”我问。终于,一位男生发言了:“我认为他们都说出了瓶中有水的意思。”“还有吗?”他摇摇头。“大家觉得他的话对吗?”“对!”学生们齐声答道。“那么,回答得好不好呢?”他们又沉默了。我在“只”和“还”下面加了黄色的着重号。“请大家再仔细想想,有没有新发现?”又一位男生举手了。“‘只有’和‘还有’是有区别的,‘只有’的感觉比‘还有’要少。”“你说得很好,那么请你结合本课内容用另一句话来表达一下,我相信你能说好的,也请其他同学想一想。”他低头看了一下书后,轻声地说:“‘只有’好像有点悲观,而‘还有’则很乐观。”我请他再大声地重复了一遍。问:“大家认为他说得好不好?”“好!”这次我也在喊,倒让这位男生显得不好意思了。“既然大家都说好,那么好在哪里呢?”思维的大门一旦打开,学生们又兴奋起来。我选择最先举手的一...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O”是脸盆,那“~~~”自然是水。从小到大,每天清晨都是妈妈为我在圆圆的脸盆里放好清凉的水,然后把毛巾放在水里浸一会儿,拧干,把我的脸仔仔细细地擦一遍。妈妈总说“:要干干净净地迎接每一天。”如果说“O”是妈妈的嘴,那“~~~”就是妈妈嘴里的唠叨。妈妈特爱唠叨,洗脸时唠叨,吃饭时唠叨,上学时唠叨,做作业时唠叨……开始,我对这些唠叨很反感、厌烦,总是毫不留情地反击。直到有一次,妈妈外出开会5天,我才发现没有了妈妈的唠叨,还感觉像少了点什么。如果说“O”是妈妈的脸庞,那“~~~”就是妈妈脸上的皱纹。一年年长大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年,三十年教学实践证明:改则变,变则通。教学要改,首先要“三改”:改注入式为启发式;改“一教”为“三教”;改他学为自学。三十年教学实践证明:“三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智力,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一、改注入式为启发式运用启发式,就是打开学生的思路,放手地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放胆地让学生追求真理,发现真理。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一个劣等教师给人奉送真理,一个优等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运用启发式,就是要教学生发现真理。启发式有三法:一是比较法;二是联想法;三是解剖法。  相似文献   

13.
“我就是连接学校和学生的桥梁,让大家在沟通、理解、信任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进。”广东省三水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何为在最近竞选该校的校长助理时这样说。  相似文献   

14.
工作至今,已是四年有余,但那件事情,那位学生,那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不敢忘却……那是一堂五年级的再普通不过的自然课,课题是《土壤的成分》。根据教材要求,我让学生将采集来的土壤放在铁盖子中进行加热。几分钟后,效果出现了。我马上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令我满意:“老师,我发现了土壤被加热后上面有一些烟飘出来。”“老师,那不是烟,那是土壤里的水变成的水蒸气(”“老师,我发现了空气中有一些焦臭味。”“老师,还有……”按照学生们的回答,已经可以顺势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了。虽然,教室里仍有那么多林立的…  相似文献   

15.
电的自述     
朱佳 《初中生》2010,(7):56-57
Hello!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我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电呀!你们知道我是从哪儿来的吗?告诉你们吧,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富兰克林的人发现了我,后来又有许多勤奋的科学家把“火爷爷”、“水奶奶”、“太阳公公”、“风婆婆”、“核大哥”的能量转化成了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  相似文献   

16.
王伟 《成才之路》2010,(3):79-80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我十分信奉这句名言。我理解这里所说的这种“爱”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诚挚的热爱,来培养学生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热爱。“教育的一切奥秘在于如何爱学生。”教育之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亲近感、期望感。教师的爱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催化剂”,它时时激发着学生内心的活力,不断转化为学生自身成长和进步的动因。  相似文献   

17.
一我曾出了一道作文题《说“一”》,学生难于下笔。于是,我做了如下的启发与引导。我问学生:“一”不是起点吗?学生想到了“一月一日”是岁月之初;“一年一岁”是生命之始;“一次一步”是事业之端;想到了朱自清的话:“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我告诉学生:“一”也是全部啊!学生想到“一心一意为人民”,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一门心思钻学问”,就是全副心  相似文献   

18.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指导学生作文时,若在审题之后马上把“下水文”抛给学生,学生得益不大,甚至有害无益。为了防止“副作用”,我在利用“下水文”指导学生作文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一、作前“下水”示错,防患未然。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不妨在学生习作之前,采用“下水”病文示错。根据训练要求,让学生评议病文,在评议中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如指导《记一次接力比赛》一文时,根据“注意场面描写,把人物的活动情况写具体”的训练要求,我先出示下列“下水”病文: 一场紧张的接力比赛将要开始了。我们组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过的知识都忘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呢?这是值得每位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我想这“剩下的”主要就是人格与能力,要使“剩下的”更多,就要把数学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个体发展本位。传统的数学课堂,仅仅给出了数学发现的最后结果,并没有给出数学发现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记数学、练数学、考数学,教师只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这显然与时代精神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做数学”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其核心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创造…  相似文献   

20.
对学生的错误答案,教师一般能引起重视,分析学生做错的原因。但对学生的“正确答案”,教师在肯定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对此行深入的分析。有一次,我让学生用“贡献”一词造句。批阅作业时,我发现全班竟有三十多名学生所造的句子与这一名类似:“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作贡献。”区别只是把“好好学习”改为“认真学习”、“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努力学习”、等。这绝对不是巧合。仔细回想,我记起几天前上课时我请一名学生用“贡献”造过一个句子,那学生造的句子就是“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作贡献”。这些“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