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教育领域表现为以“对话”为原则和手段的对话教学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热点,它是以民主、平等为原则,互动、对话为手段,学生、教师、文本三维沟道,对文本进行探究理解的教学方式。如何成功地实施语文对话教学:首先,培养学生主动式倾听,让语文对话教学顺利开展;第二,确认教师自我角色,引语文对话教学步入深处;第三,师生有效激活文本,使语文对话教学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3,(5):37-38
<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当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一系列新的教学理念。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当是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弹性设计",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一、对话教学要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弹性在语文对话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虽然能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但也为课  相似文献   

3.
在学校教育中,对话教学,即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指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质、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以问题为核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对话的学习活动过程。国外对话教学理论的代表克林伯格指出:教学方式中起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  相似文献   

4.
对话教学是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以对话为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讨论,领会学习内容,激发求知欲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教学活动。化学课堂的对话教学就是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对话机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式。因此,开展化学课堂对话教学必须把握其一般原则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教育中,对话教学,即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指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质、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以问题为核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对话的学习活动过程.国外对话教学理论的代表克林伯格指出:教学方式中起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  相似文献   

6.
正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的灵魂就是阅读教学;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的灵魂就是"读"。这里的"读"就是要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读"的技能,才能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预感与听说读写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往往看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改变传统"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把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注重"对话"教学"对话"教学顾名思义,是指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进  相似文献   

7.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言:“教学的根本意义是交往与对话。”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对话,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是师生之间一系列互动的外化,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狭义的“你说我听”式的语言交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耍致力于营造对话的氖围,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正逐渐取代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话是课堂中师生交往最为重要的方式,是师生在知识探究、价值建构中实现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生成真正的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引领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有效的对话呢?  相似文献   

9.
对于初三化学,新教材要求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新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对话方式、讨论方式,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引导者、促进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时还是自我发展的同行者,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0.
江川 《华章》2007,(11)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的探究教学过程,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些探究思维程序和常见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它们去理解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体验物理科学研究的过程,进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探究的真正目的及教学的最终目标。探究课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教师只有科学而艺术地运用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在课堂提问对话中增加等待时间,在合作探究对话中帮助学生反思,在作业反馈对话中只给评语评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对话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实践中对话教学与问答教学的实施相互交错,在把握二者概念的前提下,探究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将二者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整合,从而选取有利于教育的最佳形态。  相似文献   

13.
探究作为一种民主的方式,表达了在教学中对人的主体性的解放需求,这种旨趣促进了探究学习的兴起。同时,受浪漫人性主义的影响,探究的理解偏向于人的本能及其存在方式,导致了探究的失范。实际上,人既是本能性的存在,更是符号性的存在,通过符号而探究是人的特有功能,是对本能性探究的超越。所以,辩证地分析本能、符号、探究的关系,有助于走出教学实践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教授法、提问法、朗读法和情景教学法等阅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高职高专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吸取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优点,正视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积极借鉴和吸取对话式阅读教学法、探究式阅读教学法、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大语文"教学法等现代阅读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适应高职高专学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时代的进步,使人们对学生的培养有了更加全面、先进的认识,意识到了在课堂上突出学生,围绕学生展开的积极意义。核心素养就是在此背景下发展壮大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小学数学教师在核心素养下开展对话教学,是想要借助课堂这个媒介,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对话课堂、设置问题、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讲究语言艺术等策略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针对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协作、会话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信息技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的整合,对当前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一门研究生研讨式课程作为对象,综合运用案例研究、教学观察等方法,深入剖析研讨式课程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和实践策略。研究发现,基于对话教学观和建构主义知识观所设计的研讨式课程,有利于打破以往研究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学习者主体缺失和沉默的课堂等魔咒,形成既有教学计划又有对话自由的课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积极学习教学法,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投入与探究性学习。这对我国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政策变革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思维的价值需要教育的指导,才能充分实现其机能。然而传统教学以内容为中心,是一片思维教学的荒芜地。其根源在于混淆了作为思维结果的逻辑与作为思维过程的逻辑的区别。教学对话是一项为思考而教学的手段,教学对话的核心是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指问题既囊括内容又明确提示我们希望学生执行的某种特定的心理操作,用来推动和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考进程。同时,有效提问还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穷追不舍地追问,要求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来解释、验证和支持自己的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19.
Many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cross the world are now initiating and supporting international teaching practicums to better prepare their teaching graduates to teach for diversity. Recently, some of these practicums have embedded service-learning structures and discourses to further encourage pre-service teachers (PSTs) to think beyond their self-interests towards larger ethical and educational questions. This paper employs narrative-based inquiry methods to explore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three co-leaders of an international teaching practicum in South Africa for Australian PSTs underpinned by dialogic service-learning principles. Using Bakhtinian dialogic theory, the authors generate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of reflective narratives they have written,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concepts of dialogue and reciprocity in their lived experience of this teaching practicum.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reciprocity and dialogue are indeed valuable discourses for critically researching international teaching practicums with service-learning dimensions, but counsel against romanticising either of these.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plores narrative inquiry practices i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Written dialogue by teacher candidates provided deep and long term reflection during a 5-year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This 4-year longitudinal study with 30 teacher candidate participants considers participants’ knowledge formation in becoming teachers, through writing and sharing of letters (with peers) of personal lived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stories of theory related to learning, teach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over a significant period of time. The study discusses letter writing as a narrative inquiry practice 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and implications of pre-service letter writing over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