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想与中国传统柏涉不多,主要来自西方,晚清重臣张之洞正是在中体西用的思想范式下,接触了西方的宪政制度,而他对宪政的理解,并没有摆脱儒学的烙印,他对议院、民权、立宪的理解,也印证了他忠诚卫道的儒臣本色.  相似文献   

2.
任冬 《今传媒》2014,(12):155-156
西方宪政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经历了早期宣传和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宣传著作、报刊、留学生、新式学校教育、西方译著和几次大的政治运动几个媒介来实现的。整个"宪政"传播和实践过程也历经几个阶段和数次高潮时期,最终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卞昭 《兰台世界》2012,(25):91-92
人类是经过对黑暗封建专制制度长期抗争,逐渐找到长治久安的民主宪政道路的。在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为中国民主宪政建设作出了重大历史功绩。一、孙中山是中国民主宪政理论的倡导者和奠基人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少数改良主义思想家就开始宣传宪政思想,提出了宪政主张,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宪政运动,但都是主张君主立宪,是改良主义  相似文献   

4.
秋风先生新著《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反思了近代中国以胡适、储安平为代表的启蒙自由主义传统,追溯了张君劢、梁漱溟所代表的保守宪政主义传统,分梳了自由主义与宪政主义的异同,提出中国的自由主义若要走出困境,必须有一个“保守化”的转向,即学习西方立宪时代的政治传统,并对中国传统中的某些价值予以肯认。  相似文献   

5.
沈钧儒是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法学家和律师。他一生饱经世事、学贯中西,积极投身宪政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主法治、人权保障和司法独立等思想。沈钧儒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法律思想史上占居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是晚清著名的维新派思想家、政治家。他第一个将宪政思想与变法实践相结合,从而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百日维新。其宪政思想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898—1911),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后期(1911-1927),主张在中国建立虚君共和制政体。  相似文献   

7.
关于宪政 1.宪政的产生与起源.近现代意义上的宪政萌芽于中世纪末兴起的城市自治运动,在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近代民主政治建设中走向成熟,标志性的事件包括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和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的出炉,它以古希腊的契约文化、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基督教文明以及自由主义传统为思想根基,二战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是西方文明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胡林科 《大观周刊》2012,(50):58-58
民族主义诚然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政治文化现象之一。伴随冷战终结和全球化进程加深,在形形色色理论与思潮中,民族主义以其内在的强大力量,逐步成为多数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和合法性根据,成为目前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前沿。民族主义在当今中国呈现出积极健康的主流,但也滋生了消极片面的非主流和日益极端的反主流。积极的民族主义促进了宪政建设的发展,而消极的民族主义对宪政建设产生了阻碍。  相似文献   

9.
张克威 《兰台世界》2013,(Z2):138-139
<正>康有为是晚清著名的维新派思想家、政治家。他第一个将宪政思想与变法实践相结合,从而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百日维新,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弄潮儿。那么康有为宪政思想的渊源何在?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给予分析阐述。一、康有为宪政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源鸦片战争后,西方异质文化开始传入中国,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足、封闭的体系。一些思想敏锐的士大夫,很快认识到西方异质文化的优越性,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是晚清著名的维新派思想家、政治家.他第一个将宪政思想与变法实践相结合,从而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百日维新.其宪政思想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898-1911),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后期(1911-1927),主张在中国建立虚君共和制政体.  相似文献   

11.
杨俊 《兰台世界》2017,(22):111-113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引进西方议会制度,开启西方议会政治制度的短暂尝试。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召开,张耀曾以众议院议员身份入选宪法起草委员会。他参与宪法起草委员会诸多问题的讨论,如大总统选举方法和权限、国会委员会、国会一院制或两院制和国务员职权等。然而民初第一届国会最终遭袁世凯解散,但是张耀曾国会委员会思想以及宪政救国主张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英格兰宪政史》只是梅特兰(1850~1906)上课用的讲义,对这部半年之内就完成的作品,他并不想出版。不过,日后这部讲义的出版,不仅给梅特兰的名字增了光,而且也给人类的思想宝库添了彩。作为19世纪英国一位思想精深的法律大家,梅特兰在1888年4月完成的这部讲义正如译者所言,是一本极好的宪法入门书。它让读者在历史的纵深中把握英格兰宪政的脉络,了解英国宪政的基本原则是如何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3.
沈钧儒,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沈钧儒"一生从事宪政运动",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民主宪治思想,是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旗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张君劢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君劢是中国现代史上有代表性的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作为中国国家社会党的领袖,他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以民主宪政理论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这一理论成形较早,但成熟却在三、四十年代,即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时期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民主宪政运动发展最快的阶段,张君劢的民主宪政思想为他这一时期民主宪政的实践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他在抗战时期中国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本文拟对张君劢民主宪政思想在抗战时期的发展及其对民主宪政运动的作用做一探析。  相似文献   

15.
刘颖  郝川 《兰台世界》2015,(3):21-22
20世纪30年代的东方中国经历着政治危机,面临着经济及政治的转型。本文对胡适先生在这一时期对我国宪政与法制的解读进行全面分析,以望对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刘颖  郝川 《兰台世界》2015,(7):21-22
20世纪30年代的东方中国经历着政治危机,面临着经济及政治的转型。本文对胡适先生在这一时期对我国宪政与法制的解读进行全面分析,以望对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这一规定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宪政原则,奠定了中国的宪政基础。在中共要守法的问题上,彭真讲得非常透彻,大体上就是三句话:中共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中共也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共自己也在宪法和法律范围之内活动。”  相似文献   

18.
成菲  漆捷 《兰台世界》2015,(4):31-32
辛亥革命后,宪政得以在中国生根。然而在军阀的摧残下,民初宪政很快失败。此后,国民党采取独裁统治,宪政成为一个虚名。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宪政建立,人民权利得以保障。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2007,(11):46-46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堂发所著的《为何?何为?——论当代中国媒介权限》一书,近日由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此书以公共政策科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切入点,紧扣宪政理念,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法权思想,  相似文献   

20.
吉玉泉 《新闻知识》2005,32(2):23-25
宪政体制作为人类在反封建皇权的世俗专制和神权心灵桎梏的制度选择,是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宪政体制下,没有事先被假定为永远正确的君主或组织,一切政治的权力的运作要服从于宪政的安排。公共权力机构和公民一样,都必须服从宪法和法律。综观人类宪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宪政观念的缘起和核心在于给出政府治权以合理性和公正性的根据,重心在于人民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