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文章通过对意境及其特征的分析,认为文学之所以有意境,是因为它通过了读者这一主体的审美观照或审美感受,意境内蕴着对阅读者的主体性的尊重。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创新教育和人文关怀,就应引进意境这一范畴,注重对作品的意境的品赏。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是走入意境的过程,因为走入意境的过程正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落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从始至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音乐课的意境教学。  相似文献   

3.
清代文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我国的古典诗歌向来是最富有意境的,它的一字一句,一词一韵,无不包蕴着广阔的意境。那什么才是意境呢?就古诗而言,“意”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描绘的景物形象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就是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和谐统一。即生动的景物描写融合着抒情言志,构成了诗的意境。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因而会意(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是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要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美的意境——和谐课堂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独创的,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美的意境与和谐课堂,教师与学生、情感与心灵的高度融合,使学生进人最佳的主体角色,  相似文献   

5.
用电教手段弥补古诗教学的缺憾一、直观展示古诗的意境美。闻一多先生把诗的意境美、建筑美、音韵美归纳为诗的三性,而意境美首当其中。引导小学生准确理解想象诗的意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还可以帮助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6.
古诗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古诗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解读古诗中,最根本的是对意境的解读,只有理解了古诗的意境,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诗句的审美体验等艺术境界。开展古诗意境教学能使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他们情操。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小学语文古诗意境教学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卓巧颖 《广西教育》2006,(7A):92-92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始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古诗教学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还要注重开拓古诗意境,使学生真正理解诗意,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面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这一难点,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意境的创设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故而,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适时地巧设一些意境。巧设意境的方法有多种,现介绍最简单的几种: 一、利用投影仪巧设意境 投影仪的运用可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逼真,图案鲜明,故而更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尤其是抽拉式胶片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变难为易,变静为动。比如在上二年级语文《刻舟求剑》一课时,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10.
引入意境动之以情一、简介背景引入。适当介绍的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等于给了学生一把理解诗意的钥匙。如,教学杜甫的《春望》一诗,如何使学生体会诗中“国破山河在”、“白头搔更短”的深远意境呢?教学的我先向学生介绍了诗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唐代的“安史之乱。”二...  相似文献   

11.
蔡婉 《湖南教育》2004,(10):26-26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要使学生领悟诗歌意境,教师应在自己深入领悟意境的前提下用心营造情境,以最真切的语言感染并启迪学生,引领学生用心感悟,披文入情。我在教姜夔的《扬州慢》时,摒弃了直白的讲解,设法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领悟,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2.
散文的讲授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再造工程。在具体操作中,有的教者往往对一篇完整的散文佳作,或演绎或归纳,把作品的主旨、结构、画面、语言等逐一分切。这种教法实际上是将优美雅丽的艺术品变成了冰冷僵硬的模型,而未使学生完全领略到散文的艺术辑力及其艺术规律。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对意境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未能以意境为主要方向去对散文进行艺术分析。因此,教者讲授时应再现意境的形象再创造的功用,对学生进行意境的熏陶。引导他们立身于美妙绝伦的画卷之中,去体味散文浓烈的感情,去浸润散文意境的滋养,这才有…  相似文献   

13.
诗歌的特点是以意境这一种特殊形式来反映自然景观、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的。因此,诗歌教学要启发形象思维,使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第七册《瀑布》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声、色、形三个不同的侧面传神地描绘了瀑布美丽壮观,自然地流露诗人对祖国河山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启发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瀑布的壮丽景色,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的意境,提高了教学效果。一、启发记忆,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来理解诗题。理解诗的题目时,我这样启发学生:“请你回忆一下,在哪里见过怎样的瀑布?”有的学生回…  相似文献   

14.
今年秋季的新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将增加古诗的容量,本文试图就如何引导学生领会古诗意境谈一点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抓线索进意境古诗结构上的跳跃、省略、语序颠倒的特点决定了形式上的缺少呼应联系,难以体会意境。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将诗中暗藏的线索找出来,意境就较易领会。如学习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体会意境:①诗中有哪些景物?②叙了何事?抒了何情?③诗人写景、叙事、抒情因何而起?通过点拨、讨论,让学生明确…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古代诗歌处处蕴涵着意境美,常令人沉吟玩味。难以忘怀。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的古典诗歌、书画、音乐等都十分重视意境,是艺术中一种“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情景交融的境界,也是启迪学生美感、帮助学生鉴赏美、创造关的好教材。因此,笔者的古诗新教法就由此而产生。在学生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用精练、形象、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抒情言志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集中表现在作者对意境的审美创造上。何谓意境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意境是诗美的集中表现。正如王国维所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因此,诗歌教学应突出意境教学,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揣摩、探寻、发掘意境,领略诗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感知·悟性·品味──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和林县第一小学李军民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呢?王国维在《人间诗话》中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即意境,意境乃诗的灵魂,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是学生读懂古诗的关键。诗的意境是情趣与意象的...  相似文献   

18.
浅谈古诗教学辽宁/郑沛云一、诵读断句是教学古诗的基础词是构成诗的最基本要素,词的表象组合构成了诗的意境,理解了词语,也就找到了通向诗的意境的大门。要领会诗的意境,必须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断句的形式把词的表象建立起联系,在古诗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诵读...  相似文献   

19.
诗歌教学要分析意境,著名美术家朱光潜先生给意境这样定义:“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思想世界。”可见,意境不仅有鲜明的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有发人深省的思想,有令人激动的感情,因此,诗歌教学中让学生进入意境体味意境尤为重要,笔者在进行诗歌的意境教学中,曾尝试如下几种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20.
一、有效的学习需要有效的引领 《荷花》(苏教版第六册)是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那如诗如画的语言,如梦如幻的意境令人沉醉其中,回味不已。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悟美的意境,朗读就成了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