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课堂不再是教师事先预设“教案剧”的照本上演,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中,教学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教师面临着更多元的挑战,在课堂中我们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学生的独特想法,遭遇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再精心的备课有时也不可避免“节外生枝”。“节外生枝”往往会扰乱我们的教学思路,但是“节外生枝”总是能引起师生的共同注意,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虽然我们预设了教案,但教学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前进,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节外生枝”。我们以往的做法是:学生学的过程要顺应教师教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学生的“节外生枝”甩开,按自己的原定方案进行。这种做法是以“教师为中心”,  相似文献   

3.
“开放教学”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在主流下有一股不可忽视的暗流-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比较突出而又普遍的问题:“死”的教案支配着“活”的教师和学生,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好不容易提出一个所谓的开放性问题,又怕“节外生枝”,马上“尽教师的‘诱导’之责”,使学生落入“教师精心设计的圈套”,直到达到预定目的为止,美其名曰:本节课已顺利完成教学计划,这样的课,看起来进展顺利,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认为,课堂教学需要“节外生枝”。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中,“节外生枝”彰显了课堂多姿多彩的个性,同时,也考量着教师的教学功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须具备良好的基本素养,善于将“节外生枝”变成“节外生姿”,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吴美华 《考试周刊》2010,(23):221-22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封闭的系统,而是多维、开放的系统。教学过程也不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而是师生相互碰撞、接纳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课堂上会随时出现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的“课堂意外”。那么,如何关注这些节外生枝的“课堂意外”呢?  相似文献   

6.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会按照教案中的教学设计进行,但是也常常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突发事件,特别是那些既喧宾夺主又冲淡主题、既无法躲避又合情合理的突发事件.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吧,原来的教学计划就会受到影响;不处理吧,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我认为,既然问题合情合理,教师就应该适时地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运用好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同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对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节外生枝”一例的处理,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7.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生成”对应于“预设”。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  相似文献   

8.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生成”对应于“预设”。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没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  相似文献   

9.
教学中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呈现出突发性、差异性、矛盾性、无法复制等特点,经过得当的处理,就能让学生享受快乐的思考,进发智慧的火花,成为“节外生‘姿’”。“节外生枝”考量着教师的实践智慧和知识水平。那么,一线教师如何才能将“节外生枝”转化成“节外生‘姿’”,驾驭“动起来”的课堂呢?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0.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会按照教案中教学设计进行,但是也常常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突发事件,特别是那些既喧宾夺主、冲淡主题但又无法回避、合  相似文献   

11.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课经常会节外生枝的一个教学难点。在集体备课时,几位教学参谋分析说:“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不接触‘菱形’的概念,因此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弄不好,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硬伤。”因此,给我的指导意见是:“不告不理”、“粗略带过”。即学生不提起异议,教师不要主动提;若有学生提出异议,教师要注意一语带过,不宜在此停留。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带着“确定性思维”,总是力求排斥一切干扰,防止“节外生枝”,以便保证教学的顺利展开。但是。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不应该排斥教学中出现的“断裂”、“分叉”和“突变”,而应积极地利用它们,教学不应是教导式的,而应是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着转变。初中历史生成性教学除了具有一般生成性教学的特征外,如生命生成性、  相似文献   

13.
生机勃勃、不断变化的课堂,随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将教学推向“动荡的漩涡”中,但只要教师顺应孩子的天性,善于倾听、善于发现,捕捉住课堂教学的“奇音”,那么这些“节外生枝”也可变成难得一见的教  相似文献   

14.
我在教学小学英语farmer,nurse,doctor,driver和teacher五个有关职业类单词时,就碰到了这种“节外生枝”的事。  相似文献   

15.
殷超君 《早期教育》2004,(11):38-39
在幼儿园,教师组织的每一个教学活动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预设的活动常常“节外生枝”,出现形形色色的“意想不到”,如果哪一个处理不好,小则影响活动效果,大则影响幼儿发展。在这方面,许多教师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相似文献   

16.
李向阳 《考试周刊》2012,(6):130-130
历史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这些通常是教师备课的时候没有设计到的,需要保持教育机智的头脑,巧妙地进行处理,不仅要保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要抓住这些“节外生枝”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7.
蒋守彬 《云南教育》2006,(9Z):33-34
数学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两种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教学是照案宣科的过程,教者盼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对课堂中的“生成”,教师往往视为节外生枝,教师或纠正“偏离”,或“充耳不闻”,从而使课堂教学显得机械、沉闷和过程化,没有活力和生机。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提倡期望“生成”,关注“生成”,努力驾驭“生成”,从而为我们的每节课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现笔者谈谈粗浅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教学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一旦“节外生枝”,则或是纠正“偏离”,或是“置之不理”,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新时  相似文献   

19.
有效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课堂中即时的生成资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有效捕捉学生的“节外生枝”(即课堂中出现的教师备课之外的非预见性资源),是教师得到“意外收获”的途径之一,更能体现出教师的基本功、机智性。从“节外生枝”到“意外收获”,打造动态生成的魅力课堂,需要教师的一双慧眼,需要精致的问题诊断、精彩的师生交流、精巧的“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种怪现象(好在只是一种“怪现象”,还未形成“流行病”)——课前,教师力求将自己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灌进”某种“权威”的教学模式(不如说是“模具”)中,教师本着这种“做工”精细的课堂教学模式,预设好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是每一句话,由此整合而成的教案已经是臻于完美、“天衣无缝”;课上,教师努力营造自己“想象”无比美好的教学情境,在启发学生时或是旁敲侧击,或是单刀直入,这样“软硬兼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上,回答出教师想要的问题,而唯恐教学环节和学生有任何的“节外生枝”现象。对于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更是如此。而这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动态的、不确定的。一堂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表现得很明显,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水平恰恰应该表现在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作出及时判断与处理。学生的困惑、疑问与需要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生成点。教师和学生在相互激发、相互交流中,消除困惑、解决疑问、满足需要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得进步和成长的过程,电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