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位有30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课后,一位听课教师问道: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自己的学生了。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小时吧?那位老教师微微一笑,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我上的每一  相似文献   

2.
几乎所有教过如何计算时间问题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觉得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计算时间的诀窍。教师们觉得,像这样的题型只有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才能逐步掌握。往往到了教“学计算时间”的课,教师就先害怕起来,觉得有些力不从心。我从教十几年来,最初的八年里,一直为这一课而头疼。很多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只能采用多上几节课的方法来解决。多开课,只是通过反复练习掌握难点,学习效果并不显著。在第九个年头,我开始反思,难道说计算时间就如“顽症”,难以攻克?我开始仔细查寻各方…  相似文献   

3.
<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着33年教龄教师的一节公开课,讲得非常出色,以至于听课教师都入了迷。课后,一位教师问:"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教师这样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一生  相似文献   

4.
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教师们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一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课吸引住了。课后,一位老师问“: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一段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作为一名教师,都应该用终生去备每一节课。怎样才叫用终生去备课?苏霍姆林…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很成功。有人问他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起初读到这个故事时,我就不能不被书中那位教师的话所震撼:用一生的时间准备一节课,这是怎样的一种敬业与追求啊!  相似文献   

6.
<正>科学技术课要不要探究?当这个问题被提出来,一位资深的技术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告诉我们——不需要。也许他认为技术更重要的是传承,将人类多年摸索总结而来的经验传递下去,让学习少走弯路,因为这毕竟是立马就要用上的东西,没有时间等待犯错,或者犯错的后果是严重的。那么就该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吗?我今天如此学来,明天也如此传授?让这操作的规程一成不变万万年?那么这些可以传授的好的经验是哪里来的呢?一开始就非常完美以至于不需要再修改?如果我们今天使用的技术也并不完善,存在着问题,那么堵上了学生的思维通道真的合适吗?  相似文献   

7.
下课后,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快乐吗?他们在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吗?”两种不同的反思角度,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才能和禀赋。”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却分明看到了以下令人深思的镜头。一、课堂的纪律如此“井然”上课伊始,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环视教室一周后,微笑着说:“第×组的×××同学坐得…  相似文献   

8.
以前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就经常让学生表演对话或小品来帮助他们进行复习并反馈所学内容来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我一直都觉得这样做的效果很不错,但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上英语的戏剧课。因为我原本认为戏剧表演是艺术学院或戏剧学院的专业课,离普通英语教学相去甚。但是这一年来,自从我们年级开设了英语戏剧课,我的这一想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英语戏剧表演课是如此精彩,我和我的学生都已被深深吸引,每周都在盼望着那节戏剧表演课。可是如何上好一节戏剧表演课,而且还是用英语上呢?这是我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我对如何上好一堂英语戏剧课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将我的一些上课的方法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相似文献   

9.
田丽霞 《班主任》2014,(7):66-68
正教师是教书之人,读书乃必修之课。展卷读之,是在采集知识,收集快乐;掩卷思之,是在萃取智慧,品味幸福。广读博览,所得都成为烛照人生的火把;深思冥想,所悟皆化为滋养生命的琼浆。一、时间都去哪了?时间都去哪了?这恐怕是2014年最热的提问了。其实在此之前,我就经常问自己: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什么我整天忙忙碌碌早来晚走却一无所获?我也经常  相似文献   

10.
<正>大概在二十年前,市教研室安排我上一节展示课。我执教的课文是方纪的散文《三峡之秋》。为了设置情境,增加课堂导语的抒情色彩,我搜集了一组关于秋天的古诗词,并以此设计了一段精美的导语。正式上课那天,我刚讲到这段导语排比句的第一句,就忘词了。静默了数秒后,我只好用一句话导入课题,开启了《三峡之秋》的阅读之旅。这窘迫的课堂开头,至今让我心有余悸。那段看似华美的导语,似乎只是为了展示教师的语言素养,对于学生又有何用呢?后来,我的课堂导语基本上就一句话:"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家常课如此,公开课亦如斯。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同课异构的片区教研活动中,三位教师都执教了《生命生命》一课。讨论会上,听课教师有一个共同疑惑:如此人文性浓厚的课文,为何对学生的熏陶却显得有点苍白无力?于是,我把评课变成了另一种方式的读课  相似文献   

12.
历时一周的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终于落下帷幕了。一个星期听了近20节课,这在以前是从没有过的事。听了这么多节课,竟然没感到丝毫的疲劳,反而越听越兴奋,连我自己也感到有点不可思议。有时听课走神,就在想:为什么教师们的课上得一个赛一个精彩?为什么教师们来去听课总  相似文献   

13.
1教学设计思想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种子的结构”这节课应该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施,才能很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本节课希望能够突破传统,进行创新。“种子的结构”这节课其实是一节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课,这么多年来就只有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教师先讲清楚种子的基本结构,然后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另一种是教师边讲解学生边实验,通过讲授法和实验法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其实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没有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提出…  相似文献   

14.
<正> 背景我市是新一轮高中课改的首批试验区,对教师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的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步入了生物课堂。描述这节课的题目是"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首先由教师就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了3个问题: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哪些?生物学上常用哪些试剂来检验还原糖,各有何现象?鉴别脂肪用何试剂,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堂古文课。这是一堂以诵读作为唯一学习手段和学习形式的古文课。这是一堂没有教师的讲解而希望通过诵读来达到所有教学目标的古文课。我们的课题是《岳阳楼记》。我们的学习是从著名朗诵家童自容先生的录音朗诵《岳阳楼记》开始的。童先生的朗诵整整持续了12分钟。教室里寂然无声,音乐深沉回响,朗诵高潮迭起。我们似乎见到了童先生站在舞台上,慷慨悲壮,长衫飘飘。音乐结束好一会儿了,我才缓缓地问:孩子们,听了童老师朗诵,你的心情怎么样?童老师在朗诵的处理上哪些地方给了你启示?如此美妙的诵读,孩子们怎么会没有话说?教室里的手举起…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由于课讲得实在精彩,迷住了听者,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一位教师请教这位老教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老教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保育员,我对“保教结合”的理解是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还要很好地配合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经常看看教师的备课笔记,了解她们是怎样上课,怎样组织教育活动的,以便随时配合教师组织好活动。我还经常看看教师制定的周、日计划,根据她们上课的需要,主动寿备教具。我常常询问带成老师:“你这一节上什么课?”“马上做什么游戏?”等等,这样我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情了。如果是美工课,就准备好纸。油画棒或颜料;如果是音乐课,就跟幼儿一起唱、跳。等到空余时间,我就帮助教师给幼儿复习。由于我对教师每学期的教育内容都很  相似文献   

18.
一、思考我在教授"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时,书上出示的是小朋友的借书的图,然后根据图中的数量关系,得出减法是用加法来验算的.我看了教材后思考了这样几个问题:1.这节课里介绍了数量关系,通过数量关系来得出用加法验算减法的方法.那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数量关系?还是会用加法来验算减法?如果是数量关系的话,那这节课的重点就成了解决实际问题.2.书上介绍了用加法来验算减法,那别的验算方法可不可以?本节课需要介绍给学生吗?经过思考和同组的老师商量后,我觉得:1.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应以学生  相似文献   

19.
谈到自读课的教学,不由得想起一则趣话:一位秘书与上司外出,走在前面为上司引路,上司说:你怎么抢在我前面?你是主角,还是我是主角?秘书退而尾随其后,上司又不满意了:你想在我背后捣鬼呀?秘书无奈,与上司并行。上司更气了:怎么?你还想和我平起平坐?秘书茫然了;我该怎么走? 现在,我们语文教师上自读课,就颇有点像这秘书的处境。据说,一位教师举行自读研究课,布置了一批思考题让学生预习,课堂上一一发问。  相似文献   

20.
微课是近几年教育界的一个高热词汇。2011年一经胡铁生先生提出,就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重视,一时间全国范围内各类的微课大赛、微课征集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微课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制作微课?它与传统的教学视频片段有何区别?究竟应该如何设计才能制作出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微课?这才是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试图以微课——无理数概念教学设计为例来谈微课设计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