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不管课程理念还是教科书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教版《科学》是集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为一体的一门综合理科课程。《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改变学生心目中“学习无用论”,“高分低能”,“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有效方法。”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中,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外,还包括科学方法、技能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所以,教师就不能简单地传授知识.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与书本知识不同,不属于陈述性知识而是经验知识。  相似文献   

3.
曹海娟 《科学教育》2005,11(5):49-50
我国的《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把提高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理念。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学生的科学素质如何培养,这是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科学教师经常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综合课程《科学》的实施关键是教师。科学教材是体现科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教学是创造性活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达到“提高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5.
骆建江 《科学教育》2005,11(6):25-26
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总目标,科学素养是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要素的综合反映。而科学探究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会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模式;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特别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新课程《科学》在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现结合浙教版7年级《科学》第一册第二章《常见的植物》中的《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以下简称“蝴蝶”)这一节为例来谈指导科学探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科学》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核心是科学探究,或者说是学生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小学《科学》大纲中明确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第一目标。那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就成为现阶段科学教师的主要任务。经过几年来科学教学经验的积累.笔者现就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1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两课标的共同特点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两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本着此理念两标准确定相应的学习主题,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见表1),并力求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让学生真刀真枪搞研究。  相似文献   

10.
揭恺 《科学教育》2004,10(5):26-27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核心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能力的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11.
张守法 《考试周刊》2010,(28):222-222
初中科学教学需要精选活动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以兴趣为内在动力,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优化科学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养。本文作者结合科学活动课的实践,探讨了优化科学活动课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占据空间井能流动,让学生初步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2.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存在,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学习“提出猜想——实验验证——评价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大胆猜想、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等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中的科学课程的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的,而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包括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得,还应包括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的熟悉,更不可缺少学生对于科学探索过程的体验和对科学事业、科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相似文献   

14.
竺红波 《科学课》2014,(5):112-113
学生的探究是在科学思维指导下的探究,只有将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在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动脑状况,注意学生思维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陆华君 《考试周刊》2009,(49):224-225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注定是现代教育的两大主题。新课标提出,初中《科学》课程应该体现科学自身及其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是我们应积极探索的一个领域。  相似文献   

16.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是人类在各种探究活动中对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更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所以说科学素养不是仅靠老师教就能培养出来的,而应是从学生的各种科学探究过程中感悟和积累起来的.因此,"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我们应在聚焦探究的全过程中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以<研究纸>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主渠道。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可充分地挖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用活《科学》教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教育。教材中到处蕴涵着“自然是由物质组成的”、“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等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这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科学自然观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极好教材。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一个“新”字,即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模式等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各科的教材功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尤其是小学《科学》教材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教材从进行《自然》学科的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全面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师在全新的课改呼唤中应如何实施《科学》教学呢?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以元素周期表的科学思想启迪学生思维,并将这一科学思想运用到学习中去。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于一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师引领学生追求科学美,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以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余炜炜 《科学教育》2004,10(2):30-31
通过科学探究实验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评价的方法科学探究实验考查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动手做,考查学生的动手技能;二是动笔写,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