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文把“得体性原则”放在一个开放系统中探讨,不仅探讨了该原则与其它修辞原则的关系,而且阐析了“得体性原则”与生活、实践的唯物主义原则、与哲学的“适度”原则、与美学的“和谐”原则以及与修辞学史等的联系,从而论证了“得体性原则”是修辞的最高原则。这对人们进一步认识“得体性原则”的重要性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
王希杰先生对于修辞提出了得体性原则,他认为:"得体性是修辞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得体性是评价话语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也是决定话语表达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现在我们认为,修辞的最高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得体性原则."本文就从毕淑敏的散文谈谈比喻语境的得体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英语修辞学角度出发,通过深入分析修辞学原则中对象性原则、保持自我原则、适应语境原则、明确前提原则和得体性原则在布什总统就职演说中的运用,总结了修辞在总统就职演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语言得体艺术》的书评,评介了该书在修辞学理论建设的贡献,并揭示了这部修辞学理论作的四个鲜明特点:着眼构建修辞学理论新体系,开拓修辞学研究新领域;力图在比较研究中确立语言得体性最高原则的地位:对语言得体性概念的界定作出重要修正;强调在语言的动态中研究修辞。  相似文献   

5.
言语行为的得体性是语用学和修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的语言学者更把"得体原则"作为修辞的最高原则.但是,这一论断是否科学?"得体原则"在理论与实践中有没有碰到困境?如果有,是否有比"得体原则"更高层次的原则?由对修辞概念的界定入手,也许可以获得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陈望道先生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一个创造性地提出修辞必须适应题旨情境.张弓先生认为修辞活动必须:"把握交际对象;保持自我本色;同语言环境相一致;明确前提:视点适当."王希杰先生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进一步提出了修辞的得体性原则,得体即"适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修辞学理论体系,它是"修辞立其诚"的现代诠释,是对中国古典修辞学传统的回归.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被誉为比喻的百花园.其中的比喻之妙,就在于它高度适应这个"度",因而历来为人称颂.  相似文献   

7.
修辞学是否以诚信为原则,也即是否纳入道德评价、价值评判,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修辞观,即“主诚”和“辞巧”。人们一般认为西方修辞学更重视方法与技巧,其实主诚派和辞巧派两种修辞观贯穿于东西方修辞学史。两种修辞观分歧的焦点在于对修辞学的性质、目的及用途的认识不同,同时也就必然涉及对表达得体性的界定问题。东西方主诚派的观点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其深刻原因就在于重视修辞学的崇高目的,注重于修辞学的认知功能、沟通功能。诚信原则并非外加于修辞学的道德要求而是修辞学功能得以实现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语用学和修辞学是两门关系密切而本质不同的学科。它们的发生和发展都以语境为基础,研究语言的运用,但其侧重点不同。语用学从指导说写者和听读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角度出发。更注重规则。修辞学从表达效果出发,追求表达效果,以“得体性”为最高原则。修辞上有时遵循语用原则也常常违反语用规则,无论遵循还是违反,都是为了达到最得体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王希杰修辞学论集>中的一些矛盾观点为话题,就修辞和修辞学中的修辞学、阶级性、编码、解码、接受修辞、语言美、言语美、得体性和有效性等一些基本概念阐述个人看法,以期引起修辞学界的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孟建安先生的《汉语修辞转化论》是一本探讨修辞转化规律的著作,既专注于修辞转化理论的探索,又注重修辞转化实践的研究.该书以得体性原则作为修辞转化的总原则,依据修辞转化所依赖的各种因素,对得体性原则作了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美国是修辞教育非常发达的国家,大学修辞教育更是修辞教育的主战场,具有实用修辞社会化、传统修辞现代化、学科体系开放化的特征。美国大学开办修辞教育的经验,对拓宽我国修辞教育的研究领域,建构完整的修辞教育体系,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多样化,具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军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2):45-48,53
具体分析了各种修辞原则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并认为不同的修辞原则在修辞活动的不同层面发挥着作用:目的原则是修辞活动基本层次的原则,同时也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出发点;美的原则是修辞活动高级层次的原则,是修辞活动追求的理想状态;得体原则是最全面的修辞原则,在修辞活动的主体层次发挥作用;而合作原则在修辞活动中的适应性不是太强,是可以违反的修辞原则。  相似文献   

13.
许多积极修辞都包含非理性的描述,但任何具有积极表达效果的修辞描述,都不可能是完全非理性的。传统的修辞运用和修辞原则要求修辞表达中的非理性描述,要以客观真实和主观感受的真实为依据和制约,而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运用却在范围、重点、显现程度等方面突破和改变了这种制约,从而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14.
根据辞格的定义及其建立辞格的原则,我们发现很多辞格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交叉重合现象较为突出,不便于人们的学习和运用。为了辞格建立的系统性,本文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着重从"婉曲"、"折绕"的定义、辞格建立的标准及辞格建立的原则三个方面探讨了"婉曲"与"折绕"的分合问题,根据"大同小异归并,大异小同分立"的原则,我们认为"婉曲"、"折绕"所包含的修辞现象并没有根本的差异,应归并在"婉曲"这一辞格中,并根据内部的具体情况将"婉曲"分为"婉言"、"曲语"、"折辞"三个小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修辞思想萌芽期的论定是中国修辞学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目前较为通行的“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先秦时代”的观点尚有许多可质疑之处。修辞学研究也必须坚持“例不十 ,法不立”的立论原则。先秦时代已不是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 ,而是成熟期 ;许多例证表明 ,中国修辞思想萌芽于商周甲骨金文时代  相似文献   

16.
通感在修辞学上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通感到底是不是一种修辞;荷塘月色中的两个句子到底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都是令中学语文教师感到莫衷一是的问题。鉴于此,笔者从传统修辞体系和认知性修辞体系来分析这两个问题。从传统的修辞学体系来分析应为套用了比喻和移觉的修辞手法;从认知修辞学系统来分析应为运用了通感性比喻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修辞功能的三层面,对《金锁记》进行广义的修辞分析,从话语建构开始,逐层向文本建构和主体的精神建构延伸。将修辞学研究由修辞技巧层面向修辞哲学层面提升,从而暗合修辞之“修”的三重语义指向。  相似文献   

18.
《墨经》对中国传统的“修辞立其诚”的修辞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诚信,既是文化价值观,也是修辞的根本目的。以诚信为归依、以尚质、“抒意”为特征的修辞观与《墨经》语言运用中的修辞实践是一致的。其理论阐述和修辞实践,为后来的修辞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古典修辞学中充满着大量现代性的因素。尼采早期的文章中为修辞学正名,要确立一种"修辞认识论"。他认为一切语言皆为修辞,一切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也都是修辞;修辞并不展现世界的"真相",这并不是因为修辞没有真理追求,而是由于真理的修辞本性使我们只能拥有"完全拟人化的真理"。这样的修辞不是"用",乃是"体";不只是语言运用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修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M.M.Bakhtin)学术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对话理论,其主旨在于强调一种积极的、崇尚个性、注重平等参与的人文精神,对话思想贯穿于他的语言学和符号学思想。虽然巴赫金不是修辞学家,但他有关修辞学的陈述都倡导将修辞学解释为对话,从而确认了话语的各种形式。巴赫金的对话概念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修辞学传统,由此而形成的对话修辞学将巴赫金作品中和现代文化理论中所形成的新的概念应用于修辞学传统,给传统修辞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巴赫金的对话修辞学是一种检测我们与他人的观点以及检测我们自身的手段,尤其是对我们个体的和文化的差异的一种检测。从修辞学的视角来探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有助于对其理论能进一步加以审视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