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宪法权利的法律保护及其规律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宪法是人民契约的产物,是国家权力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宪法权利是利益的综合保障权,是“合法”、“合理”、有效的法律权利。因此,宪法赋予了每一个公民参与法治社会的基本的“行为可性”相对公民而言“宪法权利”基本价值属性是“法治性权利”。  相似文献   

2.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邦议会中出现了“宪法纠纷”。本文论述了俾斯麦通过暴力手段,推行“铁血政策” 结束了这场“宪法纠纷”完成了德意志统一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3.
新政策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草案2003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宪法修正案草案,决定提请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是此次修宪草案中最受瞩目的核心内容。此外,修宪草案的内容还包括:增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和“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政治文明”、“保护人权”的内容明确写入宪法;将有关“戒严”的规定改为“紧急状态”等。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在体现以人为本与民方便方面作出了一些新规定,…  相似文献   

4.
“《宪法》绝没授权美国规定……所有公民和合法居民都有资格享受医疗保险。”  相似文献   

5.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把备受各方关注的“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条款写进了宪法,从此公民拥有的合法的私有财产得到了国家宪法的保障。私产入宪,被人们称为中国宪政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将对中国社会产生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腐败有两种现象:一种是将国家和集体的钱、财、物利用权力非法占为已有;另一种是将国家和集体的钱、财、物在自己工作范围和权势范围以最大的能量“合法”占有或者“合法”挥霍,被人们称之谓“合法腐败”。 1.“合法腐败”的主要特征 1.1 借口“加强党的领导”。实质拉帮结派。明争暗斗、培植势力。表现一广结“权网”,搞“小圈子”、“同学会”、“老乡会”以至“婚姻互联”,亲上加亲。二借口“培养青年干部”。实质培植“心腹”;选人、用人,个人说了算,“你是我的人”日后好效劳;三借口“党管一切”。  相似文献   

7.
2003年,宪法修正案将原宪法第13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两者最人的不同就是其保护范围,前者仅限于生活资料,而后者却将生产资料纳入了保护范围。财产权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宪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合理保障可以有效的激励人们追求和创造财富的热情,  相似文献   

8.
"封堵高考移民"现象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考移民”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人群,近来,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封堵“高考移民”。但一味的“封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必须转变思路,从完善法规、加强立法、发挥司法作用着手。从法理分析角度质疑“封堵”,提出解决“高考移民”现象法律规制的三个途径:一是完善宪法,使教育平等权在宪法中得到确认;二是加快国家立法步伐;三是发挥司法机关在监督行政和保护考生权利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公共利益”是当代各国宪法和法律中常见的概念,我国宪法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分别规定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并没有对“公共利益”作出解释;理论界至今也没有完整而权威的界定,甚至在国际公法学界也找不到精准的诠释,造成实践中“公共利益”的滥用。通过综述各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可以找出其中共性的结论,为描述我国宪法条文中的“公共利益”含义,以及限制其随意使用提供借鉴和佐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问题一直以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和讨论.新的宪法修正案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顺应了民意,并完善了有关公民财产权保障制度。这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代表。陈水扁企图通过“公投”的方式搞“台独”是违法的。“台独”不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同时也违反了国际法和台湾地区的现行“法律”。“台独”分子的阴谋永远不会得逞。  相似文献   

12.
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问题,直接指涉公民人权保障的核心。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有其正当性。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次从宪法的高度对保护“私有财产权”作了明确规定。但是,把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写入宪法只是实行法治的第一步,我国关于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法律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应当进一步完善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相似文献   

13.
"82宪法"及其4次修改,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制度演进的历程.从经济制度来看,宪法肯定了"个体经济",肯定了"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并且"改革和健全了公民财产制度;从政治制度来看,彰显了"从人治到法治制度的转变"以及"从重国家权力到重公民权利的转变"."82宪法"及其修改案,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又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基本问题认识的深化,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制度变迁的记载、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国家文明进步的里认识程碑.  相似文献   

14.
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为确认和保护他们的利益,与其之前的各派军阀一样,又祭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旗号,照例进行了一些点缀性的法制变革.<中华民国宪法>就是我国这一时期军阀文化精神的产物和集中体现.这些都从根本上阻碍了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宪政运动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15.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修改,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个十分重要的新概念写进了宪法“序言”。本文对这一新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我国统一战线组成中的其它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了逻辑分析,并阐明了这一概念入宪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1982年宪法颁布以前制定的三部宪法均规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但1982年宪法却做出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宪法规定上的上述转变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它涉及到国家利益和公民权利的平衡问题.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受教育的法律性质有可能再经历一个由"权利和义务"到权利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教育基本法是理念法,具有"教育宪法"的地位。进入21世纪后,日本政府和教育再生会议大力推动,教育基本法得以全面修正和实施。新教育基本法脱离了旧法"教育中立"的基本精神,失去了旧法的"宪法"地位,成为单纯的政府教育方针。  相似文献   

18.
浅谈人权入宪后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使我国的人权保障有了宪法依据,但仅仅有宪法保障是不够的,只有通过推进宪法司法化、构建完备的人权法律体系、设立人权监督和协调机构、加大人权宣传教育力度才能使人权得到切实、充分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知识产权领域的权利冲突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由于目前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司法界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所依据的“保护在先权利”原则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在理论上有违知识产权制度的宗旨,在司法实践中也不利于保护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笔者尝试提出关于权利冲突的法律概念、产生的原因以及适用“保护在先权利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对目前我国的立法缺陷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