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磁铁的磁力"是笔者所观摩过的一堂小学六年级科学课。该课学习内容富有探究性。教师在设计中希望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得出电磁铁的磁力与电流大小有关,与线圈匝数有关,而研究的重点在于磁力的大小与线圈匝数多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的要全面《科学》和《自然》课教材中,都编有电磁铁。其教学目的如下:1.从传授已有科学知识方面讲,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实验而获得:a.电磁铁是用绝缘导线绕在铁芯上制成;b.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电磁性消失;c.电磁铁有南极和北极;d.其南北极会随着电流的方向和导线绕制方向的不同而改变;e.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缠绕的匝数和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流大,线圈匝数多的磁力大。2.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方而来讲,其教学目标是:a.使学生掌握简易电磁铁的制作方法;b.电源的联结方法;c.用指南针测电磁铁南北极的方法;d.用吸大头针的…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知道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流大小、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线圈与铁芯一端的距离等有一定的关系。2.能够有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能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电池数量等对磁力大小的影响,经历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4.
我在贵刊刊出的章鼎儿老师执教的《蜡烛会熄灭么》课堂实录和韩家春等老师撰写的《浅谈〈电磁铁〉一课的教与学》一文的启示下,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一册自然教材《电磁铁(一)》、《电磁铁(二)》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现谈一谈实际教学后的几点感想。 一、新授前复习有关磁铁的知识对学生自主研究电磁铁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电磁铁》两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方面是指导学生知道:电磁铁在通电后有磁性,有南、北两极且两极可改变,磁力有大小且大小的改变与哪  相似文献   

5.
看了《小学自然教学》一九九七年第六期中《一个不可沿用的方法》一文后,对陈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自然现象,我是这样认识的:电磁铁通电后,在铁芯上会产生磁力。它的极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它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及磁介质(铁芯)的质量有关。学生实验时,多采用一点五至三伏的干电池洪电。所产生的磁力是有限的,而我们所用已知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的要求:①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的构造、性质和用途。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电磁铁的性质。教学难点;电磁铁的磁极、磁力可变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具准备:电池、大铁钉、漆包线、指南针、大头针等。(够10个实验小组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磁铁有哪些性质?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获得有关电磁铁磁性强弱的知识(如电流、线圈匝数、是否有铁芯、线圈和铁芯直径等因素如何影响电磁铁的磁性等).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 1.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 教具:直钩(磁铁),一个铁钉,一个只绕两圈的电磁铁,一个绕得较多圈的电磁铁,电池一个。 学具:每组四条纸鱼(鱼嘴里有铁钉),一个完整的电磁铁,一个绕木棒的导线,一个铁钉,一个只绕两圈的电磁铁,一个只固定一头铁钉的导线,一个指南针。  相似文献   

9.
刘广贵 《教师》2016,(6):102-103
"电磁力及摆的探究仪"是利用电磁秋千来激发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兴趣,使学生通过改变线圈圈数或改变电池节数比较吸引回形针的个数来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它们的关系;利用电磁秋千来激发学生探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兴趣,模拟电磁力和摆的现象更为科学、生动和有趣。一、教具装置图(图1)二、仪器的特点及用途(1)特点:利用电磁秋千来激发学生探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兴趣,模拟电磁力和摆的现象更为科学、生动和有趣,利用电磁秋千来激发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兴趣。(2)用途:用电磁秋千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自然第十一册第11、12课,电磁铁一、电磁铁二。设计意图:这两课属同一内容的课程,把两课设计在同一课时,便于学生实验材料的准备,也便于学生对电磁铁知识的掌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如何设制简易的电磁铁,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有两极,电磁铁的两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以及了解电磁铁的基本用途。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兴趣以及正确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火烧过的铁钉、绝缘导线、大头针、电池、指南针。2.教师…  相似文献   

11.
张凯 《科学课》2013,(6):109-109
有幸聆听了吴向东老师的《从良构到劣构——情境导向的设计》讲座,深有感触。吴老师例举了《电磁铁的磁力》一课,本来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不止两个(电池数量和线圈圈数),但教师准备的材料限制了学生思维,对学生的思考缺乏挑战性。有的课直接帮学生绕好线圈,这样过于完备的设计,只是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吗?  相似文献   

12.
自制线圈匝数可以改变的电磁铁湖北省大悟县城关中学(432800)张胜德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中,增加了学生实验“研究电磁铁”,该实验的主要器材要有“可以改变线圈匝数的电磁铁”。目前,很多学校实验室里缺少这种符合要求的电磁铁。...  相似文献   

13.
“电磁铁(一)”是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九册“电”教学单元中的教学内容。笔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掌握电磁铁的构造和性质 ;通过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 ;通过实验知道电磁铁也有两极 ,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探究未知的兴趣、习惯和态度。其中 ,通过制作 ,掌握电磁铁的构造和性质是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 ,认识电磁铁两极的不同与哪些因素有关是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笔者采用“三环节教学法” ,即首先运用旧知、设疑和情感导入引…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物理第二册“电磁铁”一节的教学中,教材上关于“制作、研究电磁铁”的学生实验是这样的:用图1这些器材制作电磁铁:先用细漆包线在大铁钉上顺着一个方向绕制两个匝数不同(40匝和80匝)的线圈,再用棉线缠绕固定,使漆包线不致松散,这就制成了两个简单的电磁铁。此学生实验有以下几点不足:①要制作两个电磁铁,比较费时;②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连接电路以及改变线圈匝数不够方便;③当电磁铁磁性强弱相差不大时,学生往往较难根据吸引铁钉的多少来判定磁性的强弱。改进的学生实验如图2。图1大头针大铁钉棉线开关电源细漆包线…  相似文献   

15.
《电磁铁》这课以前也教过,这次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理顺了教学思路,思路清楚了,教学效果比以往好得多。基本思路如下: 一、制作电磁铁,发现电磁铁有磁性 以往教学中,把电磁铁的制作讲得很详细,特别是在绕线的方向上要求一致,这样反而不好。这次事先用粗导线做了大家都能看得清怎么绕的电磁铁,只要求一圈挨一圈绕平。观察学生绕的情况,正向绕的和反向绕的,人数大致相当,这也正好符合我的想法:有正绕的,反绕的,就会出现电池的极性相同,铁钉的部位相同,而电磁铁呈现的极性不同的情况,正好从速一矛盾引入研究电磁铁的极性。 学生做好了电磁铁,接通电源,顺利地发现了一节电池、一个线圈绕在铁芯上,通电就有了磁性。我就问:大家说说,这个东西同我们知道的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电磁铁的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具体了解电流是怎样控制电磁铁磁性有无、强弱和极性的。实验仪器有一个线圈,一个铁芯,一堆大头针等。实验方法是让学生观察电磁铁对大头针吸引数目的变化,来探索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强弱。整个实验由于螺线管产生的磁场较弱,对大头针吸引力较小,改变电流的大小和增减线圈的匝数,大头针数目变化不够明显,直观性差,可见度低,实验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一)课文分析小学自然第六册八课《电磁铁》,是从电磁铁的实验开始的,注意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过程的发展,然后去进一步研究分析电磁铁的性质.最后讲电磁铁的广泛应用。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认识一下电流的磁性之后,再讲电磁铁比较更适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电磁铁的极性判断,是与线圈的绕法,进入电流的方向有关,为便于记忆,用右手法则或顺、逆时针方向来说明都行。至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九册《电磁铁》的内容分为两课,《电磁铁(一)》着重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和性质,《电磁铁(二)》着重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及变化的因素。在能力方面都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关于《电磁铁》我已进行过多次教学,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去年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遵循新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课例简析】《电磁铁(一)》(“九义”教材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十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磁铁的性质和电路的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认识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认识电磁铁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本课是学习电磁铁知识的第一课,属实验课  相似文献   

20.
《电磁铁》一课要求学生学会制作电磁铁,会做电磁铁性质的实验,尤其是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改变与什么有关的对比实验,并能归纳概括电磁铁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初步学会增加电磁铁磁力的实验,并能归纳概括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这一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