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身体史关注人的“身体”,强调通过“身体”构建个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这与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有着内在的联系.借鉴身体史的相关研究,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更加关注“人”这一主体,多方搜集史料,从“身体”出发构建“总体史”.身体的复杂性和相关知识的不足也使得身体史研究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2.
身体与休闲     
身体与休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也是身体美学和休闲美学的两个核心范畴。身体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自身存在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在审美关系中,人的身体应该具有三个层次:物质身体或者肉体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人的身体美应该也有这三个层次的内涵:物质身体美,符号身体美,精神身体美,最理想的应该是三者统一的身体整体美。休闲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非实用性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超越功利性、外观形象性、情感感染性规定了休闲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相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自由创造性。因此,在身体美学和休闲美学的共同视野下,休闲活动实践必须关注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的整体全面发展,并且一定要遏制物质身体欲望化的纵欲主义,防止符号身体消费化的过度消费,阻止精神身体平庸化的"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时尚,努力提倡在休闲生活实践中全面发展人的身体,做到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的整体平衡,和谐发展,自由展现。  相似文献   

3.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出现了精神与身体、灵魂与肉体的分别,一般认为,这个重要的区分意味着人类脱离了动物界。不仅如此,在哲学层面上灵与肉这个简单的二元对立结构中,对灵的褒扬和对肉的贬斥,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正是由于身体地位的低下,才导致在社会规训下人们的身体更多地服从于政治、理性。但是随后的一些哲学家开始注重身体的重要性,这时身体才从身心二元对立中真正独立出来,从而具有审美性。  相似文献   

4.
身体美学应在“灵”与“肉”的统一中来研究对人的血肉之躯的身体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后现代主义的身体美学的产生虽然有其客观时代性,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它只强调人的感性肉体、欲望而否定人的理性精神。灵魂的严重弊病,其反理性主义、反本质主义的倾向是不可取的。要对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才能建立起科学的有现实意义的身体美学。  相似文献   

5.
身体作为庄子生存美学的基础之维,在阐释其核心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力图从身体维度考察庄子独特的生存美学观,通过庄子对身体的有限、身体的残缺和身体作用的寓言式阐释,叩启庄子逍遥虚无、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真谛。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身体社会学的视角,论述了在幼儿园时空中,教师利用时间表、钟表时间塑造了幼儿定格的、无间隙的身体,利用空间区隔、“前台”空间塑造了幼儿隔绝的、被注视的身体,最终形成了幼儿园时空中对幼儿的身体规训,同时造成了对幼儿本性的束缚和压抑。鉴于此,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采用非线性时间,提倡“事件时间”;第二,打破空间区隔,...  相似文献   

7.
不断追求新的音乐教育价值是推动音乐教育变革的精神动力,而音乐教育价值观探讨是音乐教育变革的理论前提。本文通过梳理音乐教育与身体哲学的关系,从人的主体性特别是人的经验主体意识视角,考察现存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所直面的音乐教育的“事实”,批评了主流的音乐教育价值观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甚至孤立的审美性,构建了身体哲学视阈下音乐教育中...  相似文献   

8.
夏剑 《教育学报》2023,(3):16-27
现代哲学的“身体转向”所确立的“身体主体”概念及其主体哲学思路,颠覆了奠基于笛卡尔意识哲学的“意识主体”概念及其主体哲学思路。由此,深受后者影响的现代主体教育理论必然需要基于新的主体哲学视域进行重新审视。基于“意识主体”概念的现代主体教育虽然对于解决特殊历史阶段我国教育“目中无人”的困境发挥了极大的理论效力,然而,由于它主要从作为“意识主体”的人出发来建构主体教育的基本思路,人的身体主体性是被忽视的。由此导致无论是在主体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中,身体相关因素的教育意义无法得到关注和发挥,身体相关的教育实践一直处在边缘化地位,人的完整性被割裂。因此,基于身体哲学视域,从身体主体理论出发,更新主体教育中的“主体”和“人”的概念,确立人是“身体主体”;基于身体主体重新发现和确立身体的教育意义;将主体教育的目的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以取代“独立的人”的发展,或许是当前解决主体教育理论发展困境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9.
在消费社会,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所指称的现象已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由于“全面异化”的出现,日常生活领域中出现了身体形象的“符号透支”。完整的身体形态及其意义构建包括肉身存在、精神维度和社会文化三个符号分层。在消费社会中,身体已经变成各种欲望符号的博弈场,身体形象的“符号透支”与“全面异化”导致了人的身体-主体的断裂与解构。因此,当代身体美学研究应立足于重新复原身体-主体与身体-符号的交互性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重建身体的肉身、精神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稳定关系,让审美活动中的人的身体重新回归自然界和谐一体的“后人类”新秩序中。  相似文献   

10.
身体不只是物质的“肉体”,它是个体的精神“本源”,是自我的“体现”,是教育组织活动的“纽结”。在教育场域中,通过身体的卷入、控制与培养,教育影响得以实现,并从中可以折射出学生的生存状态,显示出控制人与控制身体、解放人与解放身体、培养人与培养身体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