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误读”接受,就是读者根据自身先在的审美期待视野,对不定性诗作进行填充完形,从而作出有别于诗作本文本事本义的一种悖离性理解。通过这种极富创意的读解,不仅使诗作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意蕴,而且还使作品获得了流布于世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从接受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具多重美学意蕴。在王夫之的诗论中,“兴”既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又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论的“入出说”理论用“入”与“出”来形容诗歌欣赏审美活动的两个环节,很好地揭示了诗歌阅读欣赏的审美规律。作者应用这一理论研究了诗歌的翻译,发现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入”与“出”的循环。第一循环中的“入”指的是“入以知音”,理解原诗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出”指的是研究与原诗有关的背景资料,以加深对原诗的理解。第二循环中的“入”指重新与原诗作者感情上的同化,实现原诗内容与形式之美的传达与转换;“出”指的是对译诗作远距离审视,使之日臻完善。这样就从理论上论证了案头研究工作和不断修改、精益求精对诗歌翻译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翻译审美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从六朝文论看古典诗文的形式美理论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诗文虽然也讲“形象性”,但更以追求情意美和形式美为主要特征。曹丕的“本同末异”说表达了各体文章的共同审美属性与具体风格的内在关系,是对文学审美价值的根本肯定。陆机、葛洪、沈约、刘勰、萧统等对文学的形式美理论多有发展,其中刘勰标举的“形美,声美,情美”是对形式美内涵的高度概括。六朝时盛行的“文笔”之分,其实质亦在推崇文学的审美功能。健康的形式美审美标准主张情采相胜,丽而不淫,由人工而达“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5.
现代健康观是一个具有审美价值追求的概念。中国传统的健康价值观,所表现出的“中和”生理观、“中和”心理现、“中和”自然观、“中和”社会观,将人、自然、社会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注重对精神情感的培养,是追求一种生命存在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6.
“距离说”作为源自西方的文学理论,它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方面,“距离说”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远”范畴有相似之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成为其被接受的历史前提;另一方面,“距离说”的引入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进行了回应.它作为一条线索,隐约贯穿了王国维、朱光潜、周作人等人的美学思想,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运用接受美学基本原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进行审美分析,提出了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美应遵循审美对等的原则,并通过运用词汇转义、语域对等、最佳协调的策略,对汉诗英译过程中更为理想地再现原文的美学要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9.
古代山水诗人在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和陶醉中,有感情愉悦进入哲理深思。他们的诗作表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及用永恒无限的大自然激励人生的进步的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0.
孟郊诗歌独特的审美意境和艺术风格,是他的个性精神与社会现实、内在世界与外在表象相互冲突、融合的结晶。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堕落,孟郊在诗歌创作中,突破了从孔子以来儒家“温柔敦厚”的审美尺度,以“寒瘦”为美,发扬并拓宽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领域,在古典诗歌的天地里开拓出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他的个性精神的艺术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同构”的宇宙观不仅塑造了国人物我一体化的空间感知观念,而且进一步孕育了道家思想中的审美共通感:个体对宇宙生命本体“道”所指向的物我一体的生命时空具有共同的体认。这种共通感是以超越现实的功利与人为设定的知识概念为前提,通过审美主体想象力作为媒介,促使个体生成万物一体化的生命时空整体感。道家思想中的审美共通感所具有的超功利性与无限性,其本质是中国古典美学对“存在”的诗意化的思考,它表现在艺术领域中,即是以“虚”与“隐”为特质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2.
以“尚清”审美趣味的视角,观照永子审美价值,探寻永子“尚清”审美倾向.永子的“尚清”属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具体表现为自然、淡雅与含蓄;永子“尚清”的产生源于中华传统农业文明下的“天清”观念和“人清”追求;由永子“尚清”生发出的生态理念与和谐观念,不仅对当代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也为今后保山关于永子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是大学中一门重要的公共课,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体味中国文学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学为主体”和“教为主导”的原则,运用文学形象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具有正确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较高的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最终成长为美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美文,用清爽的文字把静夜里的荷塘和月色点染得生趣盎然,极富诗意。作者笔下流淌的文字既是看风景的游历,也是内心的波动,更是一次审美的历程,“不事铺张,不事雕琢,意随笔到,笔借目传”,体现出中国古典审美之意趣。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的关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以美育代宗教”。在德国学习德国古典关学的学术背景和执掌北京大学的教育背景,让他有机会在现实中实施他的审美主义思想。这表现为进一步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主张。更为重要的是,蔡氏的美育思想里面也出现了对科学机械主义的批判,这使他的审美思想和西方的审美主义思潮完全取同一步伐,从而与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等美学家一起开启了中国二十世纪的汉语审美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6.
王昌龄的诗论,是在“兴”论框架基本形成的条件下出现的。其中包含“发兴生意”论、“景情相兼相惬”论、诗“境”论等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潜体系”。从中也可看出中国古代诗论从“兴”论发展出“意境”论的脉络。王氏的诗“境”论还不是完善的“意境”论,但已揭示了后世所说的“意境”的发生论机制和最基本的性质。王昌龄称得上“意境”论的先驱者或奠基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多写悲怨哀愁,江淹的诗作在这一方面很有代表性。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江淹在诗中展现的情感世界,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在政治失意的悲剧性心理基础上,通过时间、空间的双重角度建构,交织着政治与生命双重悲剧感的一个悲怨世界。而江淹的擅写悲怨,亦是导致他后期“才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庄子美学时空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审美时空观体现着人的自觉;时间观的本质是人寻求自身存在意义的价值论问题;空间观的本质是人寻求自身在世界(宇宙)中的位置问题。庄子美学时空观体现为“道”──“虚”、“无”、“空”的本体论含义(自然本体论转向了人类学本体论)。一方面,“空”、“无”本体导引了人的价值升华;另一方面,又导引了庄子超越现象界的差异对立而复归为“一”(“一”的世界不可知)。庄子对东西方意义重大:对西方被“时间焦虑”所折磨的现代人和被“空间焦虑”所折磨的后现代人来说,他是解救良药。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他更有警醒作用。但时空观的最终答案只有在马克思实践论的基础上方能解决。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前期诗作中表现出了"明道"与"缘情"、"尚用"与"尚美"等两歧性,而据相关文献资料可知,白居易前期的诗论却又是以"明道"为宗,倡导写实尚俗,忽视了诗歌的情感和审美特征。显然,他的诗论与实践之间存有抵牾。但是白居易始终没有直面其诗歌中的这些矛盾,究竟是他的无意识抑或有意为之?从白居易的家庭环境、心态性格及其相关的客观存在等方面来看,其前期诗作中存在的两歧性或许是合于情理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创作过程的心态来论证中国古典诗词是“心的艺术”。作者将整个创作过程分为“前心”、“后心”和“整心”三种心态。认为“前心”是空怀平气,它是创作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对现实事物审美的一种心理观照;“后心”是“雅淡之情(性)”,它是创作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对审美的观照体验;“整心”是“虚静明淡”是整个创作过程的集中和升华。它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心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