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第9册第12课三则小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从《伊索寓言》中选取)。【教学目标】在比较阅读中体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1.揭题,齐读。2.组织交流:你了解的伊索及《伊索寓言》。二、对比阅读,体悟"多角度阅读"的方法1.浏览《狐狸和葡萄》,指名简单说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正一、古今版本,对比阅读1.唤起经验,谈话导入。说起《伊索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谁来说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2.引入古文版《伊索寓言》。其实,《伊索寓言》与中国还是颇有渊源的。早在1840年,这部书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名字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他是个中国通,翻译使用的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中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成语。于是,故事中的狐狸、乌鸦、狼都说起了中国的古语,之乎者也,读起来十分有趣。你们想读读吗?(出示)  相似文献   

3.
一、导入新课,初识寓言师:同学们,我们在小学时曾学过许多短小而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均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比如说《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等。这些故事我们都把它们叫做——寓言。刚才我们回顾了小学时学过的几则寓言,那么国外有没有比较有名的寓言呢?生:有,如《伊索寓言》。师:很好,谁来介绍一下?生: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他原是一个奴隶,他擅长创作寓言,讽刺权贵,后来被权贵所杀。生:(补充)后人将他写的寓言编辑成册就成为《伊索寓言》。师:同学们讲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伊索寓言》中比较有名的两则——…  相似文献   

4.
一、导入新课,初识寓言师:同学们,我们在小学时曾学过许多短小而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均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比如说《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等。这些故事我们都把它叫做———寓言。刚才我们回顾了小学时学过的几则寓言,那么国外有没有比较有名的寓言呢?生:有,如《伊索寓言》。师:很好,谁来介绍一下?生: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他原是一个奴隶,他擅长创作寓言,讽刺权贵,后来被权贵所杀。生:(补充)后人将他写的寓言编辑成册就成为《伊索寓言》。师:同学们讲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伊索寓言》中比较有名的两则———《…  相似文献   

5.
《蚊子和狮子》是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有的师生认为,作者伊索在创作本则寓言时已把心目中的寓意表达出来了“: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了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这真的是本则寓言的寓意吗?严格意义上讲,这还不能称之为寓意。因为这句话只点明了这则寓言适用的对象和范围。整部《伊索寓言》主要是用这样的两种格式(:1)先讲故事,结尾说“这个故事适用于……的人”。像《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就是如此(。2)先讲故事,结尾把寓意点明。如《农夫和蛇》的结尾是“:这故事说明,邪恶的人们是不会变的,即使人家对他十分仁善。”这些寓意说得明明白白。…  相似文献   

6.
中外文学交往最初从寓言开始,伊索寓言是第一个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文学作品。最初的伊索寓言汉译,是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为在中国传播天主教而做的。据考证,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在其文言著作《畸人十篇》中,已经介绍了伊索(厄琐伯),并引用了两三则伊索寓言。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伊索寓言汉译。(1)到明朝末年(明天启五年,1625)就有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8)口授、中国文人张庚笔传的《况义》问世。这  相似文献   

7.
<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读出一个新的《伊索寓言》,或者可以说又创造出一部新寓言——钱钟书寓言。这个新寓言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超过《伊索寓言》,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但我并没有否认《伊索寓言》自身的价值。相比较而言,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更贴近我们的时代,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要求,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也是《伊索寓言》不能企及的。且不说钱钟书那诙谐机智的语言给人感情上的愉悦,那独到的见解给人  相似文献   

8.
詹丹 《语文学习》2020,(1):59-62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除了选入外国的两则伊索寓言外,还选了中国古代《列子》中的《杞人忧天》和《吕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两则寓言。《杞人忧天》的故事已是成语,为世人所熟知,而《伊索寓言》的两则,又是传统教材中的保留篇目,如1987年版的人教社初中《语文》课本和1993年版的九年义务制《语文》课本[1],都选了这两则寓言,只有《穿井得一人》是统编教材新选入的。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先生曾对《伊索寓言》有过很高的评价:《伊索寓言》大可看得,正如他的《读〈伊索寓言〉》不愧是一篇讥讽和透视现代人情世态的立意深  相似文献   

10.
寓言在西方的审美教育中有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种认为对教育儿童有积极、深远的影响;另一种则认为可能对孩子产生迷惑和假象。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对《乌鸦喝水》、《鹿和狮子》等伊索寓言的改编从儿童的认知和接受出发,在发挥寓言教育功能的同时也促进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两则改编后的伊索寓言均强调其故事性的特点,突出了事件的起源、过程和结局,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此外,作为基础教育的教材要引入和改编哪些有道德和审美教育意义的寓言文本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一、情趣导入,认识寓言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书(出示《伊索寓言》),封面上的这幅图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一、点击作品《伊索寓言》意为“伊索的寓言集”,大部分产生于伊索生活的时代,并且多为伊索所作,还有一小部分是后人创作,寄在伊索这位大师名下的。它作为古希腊人生活智慧的结晶,反映的内容非常广泛,绝大部分篇章都是讲做人的道德准则方面的问题。《伊索寓言》里著  相似文献   

13.
<正>《伊索寓言》是三下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的主要推荐书目。从主题看,这本书既是民间故事集,也是经典寓言集。经典寓言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智慧、优秀文化的传承等众多功能,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明晰道理,增强思辨,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寓言经典?下面,笔者以《伊索寓言》整本书的阅读指导为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亲历阅读过程,探索在自主阅读中建构阅读经验和方法,主动建构阅读策略和实现阅读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先生曾对《伊索寓言》有过很高的评价:“《伊索寓言》大可看得”,正如他的《读(伊索寓言)》不愧是一篇讥讽和透视现代人情世态的立意深远的妙文。对于《伊索寓言》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钱氏是“读”或说是“别解”,  相似文献   

15.
《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是古希腊一部著名的寓言汇集,象其他古代民族的寓言一样,古代希腊的寓言最初也是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但它在欧洲文学史上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英语语言中就有许多源于《伊索寓言》的口语,我们在学习这些口语时,若能知道其故事背景,无疑会对语言本身有更深的理解。以下数例口语便出自《伊索寓言》,学习这些口语时,再读一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笔者以《伊索寓言》为例谈谈如何结合创新思维阅读经典文本。一、欣赏性阅读师:《伊索寓言》中一个个短小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感悟人生的哲理。接下来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1.诵读经典,以声动情。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2.再现图像,以形传神。学生边演示边绘声绘色  相似文献   

17.
正教材分析《伊索寓言》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为"故事集锦",有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有历史故事《推敲》,有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有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本课所选的三则伊索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为“故事集锦”,有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有历史故事《推敲》,有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有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本课所选的三则伊索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三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相似文献   

19.
伊索寓言《龟与兔赛跑》可谓尽人皆知,但林语堂先生小学时读这则寓言,就“极为兔抱不平,且深恨龟”。于是便提笔写下了另一则对兔子大加赞赏。而奚落伊索的《龟与兔赛跑》。我初读完林语堂的作品,很是佩服他独到的创意和见解,可再细细品味,颇觉作为一则寓言,它所揭示的寓意不免牵强,在艺术表现力上较之伊索,也有欠缺之处。  相似文献   

20.
在低年级进行课内阅读指导,必须人手一份阅读材料(可以打印、刻印)。我选了《伊索寓言》中的《整天唱歌的蝈蝈》和《一把斧子》。这两篇故事从内容到文字都比较适合二年级的水平。指导阅读时,我提出如下要求:看书姿势要正确,要用眼看,不出声;遇到生字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文字的意思;一边读,一边想:①想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蝈蝈和蚂蚁,你喜欢谁?为什么?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