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由于古代封建社会交通不便,音信难寄,于是羁旅行役人思归,闺妇思夫,中国古典诗坛上便多了一种抒发相思别情的诗,这些诗歌因其表意的真切,情感的幽咽缠绵,表现手法的独特丰富,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文整理归纳了古典诗词歌赋抒写离愁别恨常用的几种方法:借想象抒写思念;用比喻抒写离愁;用夸张写相思之甚;以反衬写归乡之情;用谐音双关抒情;虚实相生叙别情;善于运用意象写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如日暮、明月、秋景等。  相似文献   

2.
散体大赋具有抒情性,它以铺张扬厉的笔法抒写了对汉帝国的赞美之情;同时,它又继承了《诗经》讽谏思想,对汉帝国的奢靡予以讽刺;它抒情写志,反映了汉代文人士大夫独特的思想感情;它是由骚体赋到抒情小赋过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抒情赋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唐代小说不同于唐前古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浓郁的抒情特性,这一抒情特性的形成离不开唐代诗歌的影响。一方面,小说作家像诗人一样强调“情”,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情”事如爱情、文人情怀等,使小说成为了唐人情感的又一载体。他们以“诗”为小说的抒情手段,以“情”为小说的结构方式,以悲剧为小说之结局。另一方面,唐代小说家又有着抒情意识的自觉,他们怀抱着对真、善、美的热烈憧憬和追求,爱憎分明、正义盈胸,在小说中大胆地表达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判断。这一切都使“情”在小说中勃发着生机,使唐人小说获得了动摇人心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九歌·山鬼》取材于“巫山神女”传说,是一曲抒写思念、离别与等待之情的恋歌。全诗由女巫扮作“山鬼”独唱,以抒情独白的方式,表达出山鬼等待恋人不至而惆帐痛苦的情状。“山鬼”既有神的韵致,又有人的情思,是一个美丽飘渺、空灵凄美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李白是以抒情见长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优秀抒情作品,所抒写的虽然是一已之情,但却包含了深广的社会内容。客观世界的面貌,映照在诗人的主观感情世界之中。这一点,形成了李白诗歌反映现实的主要特征。然而,李白诗歌的通向现实并非只此一途。他也有一部分直接观照现实,描写现实、评论现实的诗篇,其内容和创作方法,均接近通常所说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诗经》抒情人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诗经》抒情人称运用实例的考察,论述了《诗经》适应着主要用于歌唱的特点和抒情主体及表现对象的变化,在抒情人称的运用上有着各种方式的探索和创造:从抒情主体直接介入"外在情境",表现对自我境遇的哀乐之情(第一人称方式);到隐藏在情境背后,抒写对他人境遇的感受(第三人称方式);以至超出"自我"之外,运用"第二人称"或"无人称"方式,表现带有普遍性的体验或感悟;或者创造与诗人自我分离的另一抒情主体,"代拟"其特定境遇中的情思,等等.可以说已经包含了后世抒情体、叙事体、代拟体等各种诗歌体式的人称特点及其变化方式.这些探索与创造,极大影响着中国古诗抒情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中雁意象的文化内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雁 ,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在文学作品中 ,古人常以雁自喻 ,抒写内心的思乡怀旧、羁旅孤苦之情 ,以及相思哀怨的感伤 ,成为道德伦常的载体。雁意象丰富的文化内蕴 ,相沿承袭 ,给传统抒情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轶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2):45-49,62
《诗经》战争诗是指《诗经》中以参与战争的士卒将领(包括君王)为表现主体,歌咏、抒写他们在战争生涯中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的诗。根据《诗经》战争诗的抒情内容及其表现风貌上的不同特征,本文将《诗经》战争诗分为四个类型:缅怀、赞诵祖先诛锄暴政、建立新朝的武功的“颂歌型”战争诗;表现天子、诸侯、将帅士卒在平定叛乱、抵御入侵、扶弱抗暴等正义之战中的情感体验的“军歌型”战争诗:表现战争给士卒将领带来的忧思祸难和常年战争中的哀伤之情的“悲歌型”战争诗;表达嘲讽、批判之情的“批判型”战争诗。  相似文献   

9.
贾谊的两篇主要赋作《吊屈原赋》和《鹏鸟赋》中表现了明显的屈原情结和庄子思想.他借屈原为表征抒写哀怨之情,又以庄子寄予出处情怀,表露了他的复杂心态,也形成了抒情言志赋创作的屈庄模式,并对以后的汉代辞赋创作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的词作可分为前后三个阶段, 在其创作中, 她特别注重情的抒写, 从深婉细致地观察自然入手, 到发现隐于其中的深情, 情与景、情与境的有机结合, 从而使其抒情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是对当时功利文学的反叛突围和对狭邪小说的批判继承后发展起来的.它以“衷情”为感情取向,通过才子佳人的人物模式、普遍的悲剧结局体现出浓厚的感伤氛围,为随后到来的五四新小说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12.
从屈骚精神的生死观入手,对《野草》进行三段式的主题划分,再论《野草》的内涵,挖掘作品中的古典精神及传统源流。《野草》传达的“悲世”、“深情”可追溯到屈骚精神,将舶来与继承完美结合并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作品以“过客”为中心线索,“查拉图斯特拉”为物质外壳,“梦”为表现手段,屈骚的“生死反思”为精神内核,是对传统母题的反思与咀嚼。  相似文献   

13.
“骚”是一种处于“诗”、“赋”之间的诗体。与“经”比较,“骚”体的整体特征表现为“奇丽”,“奇丽”的本质特性是变易适度性。以“经”为准,“经”、“纬”与“骚”三者之间互动着“正-伪-奇”辩证思维的内在态势。“骚”体的变易适度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对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文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各家派尊其祖典为"经",乃晚周以来之旧习。《离骚》诸赋为当时人所推尊,主要还是因为其文采,以及带来的贵显,故才"世传《楚辞》"。而"汉武爱骚,淮南作传",更可证其自文景以来一直为文章之士奉为经典。正如《老子》称"经"一般,《离骚》称"经",也只是在传注说解时才称"经;"至于平时称引,也只称《离骚》。王逸注《楚辞.离骚》时命为《离骚经章句》,只是依当时注释体例,非为特意抬高其地位而加"经"的。  相似文献   

15.
Display Rules for Anger, Sadness, and Pain: It Depends on Who Is Watching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This study examined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children's decisions to control or express their emotions including type of emotion (anger, sadness, physical pain), type of audience (mother, father, peer, alone), age, and sex. Children's reported use of display rules, reasons for their decisions, and reported method of expression were examined. Subjects were 32 boys and 32 girls in each of the first ( M = 7.25 years old), third ( M = 9.33 years old), and fifth grades ( M = 11.75 years old). Regardless of the type of emotion experienced, children reported controlling their expression of emotion significantly more in the presence of peers than when they were with either their mother or father or when they were alone. Younger children reported expressing sadness and anger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than did older children, and girls were more likely than boys to report expressing sadness and pain. Children's primary reason for controlling their emotional expressions was the expectation of a negativ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following disclosure.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简述宋人梦幻词的分期。提出苏、辛梦幻词的贡献在于苏、辛借鉴前人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庄、骚、李白以来的浪漫主义手法、创造了梦幻词的诸多范式:天问式、游仙式、骚体式、俳谐式、遥相思念式、诡谲象喻式等。苏、辛梦幻词之异在于苏词清幽而旷达,辛词激越而悲壮沉郁。他们开拓了宋人梦幻词的表现领域,使宋人梦幻词的体式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17.
青楼诗词或是赞美曼妙女子歌舞之赏心悦目,或是表达诗人郁郁不得志,放身青楼以忘忧之情怀。历来学者的目光较多关注“正统”诗词而很少涉足“非正统”的青楼诗词。文章从歌女、舞女、妓女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代表诗人、词人最真切情感的青楼诗词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向译语读者展现青楼诗词中文化的韵味。  相似文献   

18.
徐枕亚在《玉梨魂》的写作中多次点出对宝黛爱情的赞赏及叹息,何梦霞与白梨影的爱情与宝黛爱情也颇有相似之处。将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徐枕亚对宝黛爱情的理解并不是全面的,一方面徐枕亚吸取了宝黛二人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二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但是在更重要的命题也就是小说整体情感的抒发上,徐枕亚对《红楼梦》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悲凉"上,并未思考这种悲凉的深层原因,也未能将它成功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来。观照《玉梨魂》对《红楼梦》的借鉴关系,我们可以对《玉梨魂》的价值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通变》篇认为《楚辞》是文章"从质及讹"的转折点,希望通过"宗经诰"与"变乎骚",达到文章"通"与"变"的平衡。在这一大背景下,刘勰将《楚辞》列入"文之枢纽",并在《辨骚》篇中提出了"倚经驭骚,酌奇存真,玩华保实"的写作原则,把"文"之变纳入可以指导的范围内,《辨骚》篇的宗旨就是指导人们如何"驱辞力"和"穷文致"的。这一写作原则与"正言体要,恶乎异端"的思想密切相关。《风骨》篇与《定势》篇还从不同角度对《辨骚》篇的写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丰富。实际上,刘勰就是借《楚辞》来述其运辞之道,这是他解《楚辞》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香草美人"手法是楚骚主要的艺术特征,也是构成楚骚浪漫特色的重要因素。"香草美人"手法在六朝文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就咏物抒怀、神女、恋情和游仙等几种主要文学题材的巡礼,即可以见出这一表现手法在六朝文学中承传之一斑。作为一种比兴象征手法,香草美人的寓意或显或隐,在楚骚时代如此,在六朝中也不例外。香草美人手法的承传,在推进六朝文学艺术形式美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