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科学哲学在20世纪的蓬勃发展中,形成了逻辑经验主义、批评理性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和后历史主义众多流派,先后经历了“语言转向”、“解释转向”、“修辞转向”[1]。“修辞转向”之后,科学哲学似乎走到了尽头,清晰的思想发展脉络模糊了,研究趋向不明显了,难怪费耶阿本德悲观地说,科学哲学只有伟大的过去而不再有辉煌的未来。认知科学在70年代末的兴起,使科学哲学再度焕发了青春。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国际权威刊物PhilosophyofScience近20年来关于科学认知问题研究的论文数量在不断增加(70年代17篇,80年代41篇,90年代54篇),更多的科学哲…  相似文献   

2.
由于“索卡尔事件”的发生 ,“科学大战”被西方媒体传得沸沸扬扬 ,可以说在知识界引起了一场“大地震”。这场“大战”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是知识界少有的 ,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从表面上看 ,这场论战发生在“有科学家、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 ,似乎是一场科学与反科学之间的较量。实际上 ,当我们冷静地解读论战双方的文本时 ,就会发现 :论战双方阵线并不分明。在“科学卫士”中 ,有“科学”和“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而在“后现代思想家”中 ,也有“反‘科学’”和“反‘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3.
报载:日本一家商社别出心裁地推出一种“生日书”的新产品,全套共有365册,内容是当天生日者的运势、诞生花、朋友关系,当天出生的著名人物、当天的过去史迹等。以之赠人,收受者会因对方记得自己的生日而大为感动。产品投放市场,十分畅销。“生日书”何以有此效应呢?用这家商社总裁的话说:“给产品里加点儿‘味精’!”“给产品里加点儿‘味精’”,的确很有见地,也给我们以启迪:现代人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宠爱富有“头脑”的高新技术产品。故而,我们生产企业在开发产品中,一定要注重采用高新技术,进行智慧的设计,增…  相似文献   

4.
2005年7月8日至11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在太原市万狮京华大酒店举办了“全国‘当代科学哲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与哲学社会学学院的4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到会听取了报告。本次会议是就郭贵春校长主持的200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项目编号:04JZD0004)为中心议题召开…  相似文献   

5.
大森庄藏,日本在百余年广泛吸收西方哲学之后,第一位运用活生生的日语来作彻底思索的科学哲学家。大森哲学原创性并非某种文化的独特性,而在于对没有东西方之分的普遍问题上。大森哲学的核心问题——知觉问题,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是从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存在的普遍问题。研究物理出身的大森之所以走向哲学,起因是对量子力学的观测问题的质疑。促使大森走向哲学的是贝克莱《视觉新论》,而维特根斯坦和柏格森对大森哲学的形成影响较大。大森的哲学是像物理学一样具有公共性、可以在广场上对话的散文式哲学。大森通过拆除对于日常生活的事实经验的误解(物与心、表象与本质等二元论),提出了更加切合实际的"当下显现的一元论"。并认为:"精密描述的枯燥无味的世界像(科学描述)和花红柳绿、生气勃勃的常识性的省略像(日常知觉描述),只是对‘同一个’事物的‘重叠描述’"。  相似文献   

6.
华罗庚从纯数学研究转向简单的“双法”推广,令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但将其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我们也许能够理解华罗庚的选择,能够解释当时中国科学之命运.回顾我国科学发展的这段历史,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处理政治与科学的关系,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超越"科学大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名科学哲学工作者 ,笔者当然十分关注 2 0世纪80年代以来本领域内出现的种种新的发展趋势 ,包括STS研究、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主义、“科学元勘”等 ,乃至后现代主义的广泛影响以及近期由于科学家的直接介入而爆发的“科学大战”。对于相关发展的介绍可见各报刊杂志上已发表的诸多文章 ,笔者在此也并不试图对各种相关的发展取向作出具体评论 ,而只是希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的科学哲学研究可以、或者说应当从上述的发展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一、相对于 2 0世纪 6 0、70年代而言我国的科学哲学研究现今无疑已经表现出了更大的…  相似文献   

8.
那些被称之为理性主义者的17世纪哲学家——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的哲学观念是明显与以透镜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工具的出现相联系的。我们称科学哲学的具体化为“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理性主义者所开创的,当其在17世纪出现时,它是如何受光学领域的发展以及透镜仪器引入的影响的呢?  相似文献   

9.
科学乌托邦主义是萌芽于16~17世纪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在近几个世纪当中随着科技发展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其基本内涵:主张以科技理性为范式主导和规约人类未来,相信科学技术必定可以实现物质丰裕、秩序合理、自由正义与社会和谐的人类梦想.科学乌托邦主义反映了科学技术和科技专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愈益增强的重要作用,表征着特定的时代精神,彰显着自然科学发展的人文诉求.虽然它在20世纪遭遇来自多领域的批判,但是其多向度的历史合理性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0.
"普遍伦理"问题的"科学"背景与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已成为我们的“时代精神”,哲学伦理学的研究不能脱离这种时代特征,而且科学与伦理学具有内在的关系和统一性。普遍伦理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反映着科学对伦理学的影响以及伦理学理论的科学背景,从科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视域来考察和梳理普遍伦理问题,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伦理学理论及其问题,并对进一步思考和处理伦理学与科学的关系这个更深层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被我们称之为“自然辩证法”的这一门学科,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自从它在我国草创以来就存在着许多争论。其中,1956年和1987年的两次定名都采取了折中方式。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学发展规划时,用的是“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这个学科重新定名时,用的是“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学术界的自由讨论,我们对它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自然辩证法”是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相当于西方国家的Scienceand Technology Studies,即“科学技术学”。这…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郝霖 《今日科苑》2010,(11):106-109
“‘龙’代表中国,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凤’代表阴柔、大爱、接收和包容,21世纪是一个以爱来创造和谐的世纪;‘帝皇’有两层含义,一是让爱来充满世界,二是象征南极的帝企鹅,帝企鹅则象征着环保与爱惜地球。如果南极北极冰层融化,帝企鹅无法生存的话,那么人类也就无法生存了。”在解释自己餐厅名称的含义时,龙凤帝皇餐厅董事长庄修齐意味深长地说。  相似文献   

14.
试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和科学的统一不能仅仅看成是一种外在的衔接 ,而应该看作是一种内在的溶合 ;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不可截然分离乃是哲学与科学内在统一的最终根据 ;普遍理性普遍程度的内在层次差异 ,规定了科学或哲学自身的层次性 ,以及哲学与科学划界的相对性 ;低层普遍理性向高层普遍理性的跃迁 ,高层普遍理性对低层普遍理性局限性的剔除和对其普遍性品格的挖掘构成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和哲学对科学的批判。哲学通过对低层普遍理性的批判性接纳 ,改变自己的旧有观点、理论或体系则构成哲学发展的自身批判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学对人类带来巨大冲击,推动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其引发的深远蜕变,迄今方兴未艾。该文旨在探讨,于此巨变过程中,若干人文领域所受影响,以及由是而出现的转型。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追寻数学自牛顿以迄哥德尔的追求严格基础之运动,特别是其意想不到的结果;第二部分讨论艺术在文艺复兴时代与科学的密切关系,此关系之逐步破灭,以迄二十世纪抽象艺术的出现,及其失去与社会之内在联系;第三部分讨论自启蒙运动以来,“科学史学”和“心灵史学”之间的张力,以及“后现代史学”之意义;第四部分讨论自波普及库恩以来“异端思潮”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其背后的社会根源,以及其与“后现代主义”之关系。整体而言,现代科学在出现早期与人文世界关系密切,相互激发、感染,令多个领域并生异彩;但发展至二十世纪,则转而有压缩人文空间,或者令其边缘化之趋向。这令人感到,科学背后以逻辑为基础的理性,可能在来临中的二十一世纪发生基本蜕变,即转向经验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16.
传统科学实在论与科学的社会建构共享着表征主义的科学观。表征主义使“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陷入了一种“理性的危机”,即传统的科学哲学实在论把科学家看成是“理性傀儡”或“规范傀儡”,社会建构主义则把科学家变成了“利益傀儡”,结果使科学研究陷入不可自拔的认识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实在的“方法论的恐惧”之中。用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取代作为知识的表征的科学,给与“实在”以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的解释,是消解这类“危机”,并拯救科学的社会建构理论的批判成果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7.
“纯粹现象学是一门本质上全新的科学”,“这门科学由于其本质上的特殊性而远离自然的思想方式”,“我们称它为关于‘现象’的科学”。①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简称《观念1》)一书导论的开头,胡塞尔便确立了现象学之根本任务,尽管在这几句话中,他仍...  相似文献   

18.
科学面前人人平等,自由探索不容侵犯。这是一个常识。然而,遗憾的是许多以真理主人自居的所谓学者,却频频对民间科学探索者发难,说“民间科学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也无意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他们不是‘哥猜家’而是‘割菜家’”、“他们生存能力通常很差,有人甚至年过四十还要依靠父母、妻儿来维持生存”、“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在沙滩上盖楼”……这种将民间科学家妖魔化的霸道做法,确有文革栽赃诬陷之遗风。他们轻易地给“民科”贴上了“非科学”的标签,扣上了“伪科学”的帽子,我不禁想问:研究“永动机”有什么错,我就是喜欢,…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是科学高度发展的一个世纪 ,科学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既内在地主宰和引导着我们的生活 ,也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未来。在科学发展的这个黄金时代 ,科学哲学无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前途的研究领域。然而 ,2 0世纪的西方科学哲学在经历了逻辑经验主义、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三个阶段的发展高峰之后 ,目前 ,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 ,代表科学哲学研究主流路径的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证方式 ,正面临着在原有框架内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 ,隐入了无法自救的困境。与此同时 ,对各门自然科学前沿中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哲学的文化研究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哲学的发展,除了自身内部的逻辑张力外,还受到外部的两个“大环境”的影响:一是科学,特别是重大科学理论发展的状况,比如,20世纪上半叶的物理学革命对当时的科学哲学的发展就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哲学主流的走向,科学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密切,可以说,科学哲学是在作为更大背景的西方哲学中发展的,后者的每一次重大理论发展都会对前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随着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及盛行,后现代科学哲学亦成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态势。实际上,西方科学哲学也一直存在着两个相应的发展主流:一是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这一分支更多地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