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特定主体的“媒介化治理”,不单是媒介化社会应对危机的必然选择,更是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媒介化治理”的介入逻辑,主要包括通过设置议程型塑人民群众的社会认知、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和渠道、为多元主体提供可以协调沟通的平台、发挥媒介调节社会情绪和情感的功能等。与其他治理方式相比,“媒介化治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它并非“万能药”。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特定主体所进行的“媒介化治理”,应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媒介化治理”共同体立场,谨防“舆论偏好”引发治理风险,避免对“媒介化治理”产生依赖,在最大程度上杜绝媒介系统的功能错位,找准应急治理的发力规律,以此全面提升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媒介化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朱江丽  郭歌 《中国出版》2023,(12):53-57
从电视问政到直播问政是主流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跨越式发展。媒体直播问政是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双重要求下的媒介实践,通过“事前”凝聚相关利益群体,“事中”打造公共协商空间,“事后”保持对话与监督落实,助力治理媒介化发展。未来主流媒体要深化治理媒介化,通过提高政治逻辑媒介化水平,深化媒介逻辑媒介化程度,提升用户逻辑媒介化素养,创设常态化社会治理协商氛围。  相似文献   

3.
积极推动媒体参与市域社会治理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展现“两个先行”头雁风采,杭州在通过媒介化治理实践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本研究通过对《我们圆桌会》的个案剖析,探究了媒介化治理过程中媒体主体性的建构过程、媒介逻辑与治理逻辑的调和方式以及媒体制造社会共识从而达成媒介化治理目标的具体方式,探索了基于《我们圆桌会》媒介化治理实践推动杭州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即通过搭建多元社会主体交流沟通协商平台,形塑自身主体性。通过党政部门与媒体机构的“政媒联动”机制,规避媒介逻辑与治理逻辑的冲突与矛盾。通过媒体的公共性实践,在广泛的多元社会主体中制造社会共识,实现媒介化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以商业住宅为居民单位的社区遍地开花,而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基层管理正逐步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制、街道办这种家长式管理模式向社区自治化方向发展。而且,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协商民主进程的推进,社区自治化势必会越来越普及和向纵深发展。这种自治化的社区治理必然要求有相匹配的媒体平台和公共空间的建设,因而社区媒体在这一层面的意义极为重要。其在社区治理自治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社区传媒所能发挥的信息、服务和公共领域建构的媒体作用;二是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和作为社区自治平台的社区管理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媒介化社会,人类在推行法治、德治、善治的同时,也把媒介化治理纳入社会治理的体系之中,把媒介化治理能力的提升纳入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范畴。从能力建构上看,媒介化治理能力是调动行为主体的能动性参与社会治理的行为过程,在建构过程中,行为主体充分利用媒介本身的特点,发挥媒介干预社会的作用,从而实现媒介化治理效果的最大化。从能力结构上看,重大突发风险事件中的媒介化治理能力主要体现为遵循逻辑的能力、信息披露的能力、有效引导的能力、调动共治的能力、舆论监督的能力等五种能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协商民主理论,针对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公共事务协商不足、群众参与有限等问题,县级融媒体可以担负公共决策的议题设置者、商议组织者、价值解释者、执行评价者等角色。构建县级融媒体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在机制上要建立起信息公开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多元调解机制;在主体上要形成多元主体联动网络,整合资源并匹配供需;在功能上要发挥融媒体中心在新闻宣传、公共服务、社交互动上的作用;在方法上要通过传播、连接、组织的方式畅通社会共治的各个环节。为保障县级融媒体更好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加强政府支持、群众参与及媒体角色边界控制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媒介化治理的逻辑前提,在于媒介系统深嵌至社会、文化、政治、价值等多重系统中,并为现代性风险治理提供新的取向。现代性背景下的媒介化治理指向一种由国家和政府主导,以媒介化思维嵌入至社会治理网络为认知起点,多元社会主体协同参与至现实问题的过程性治理实践,其目标则是实现多主体的情感共通与共识达成,成为现代化风险模态下的新型治理取向。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媒介化治理更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新型治理主体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是立足于媒介化思维上治理主体“范式”的整体转型,集中表现在权威机构优化情绪治理、媒介平台建构集体信仰与社会公众践行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8.
媒介化治理指在多元主体构成的治理网络中发挥媒介重要性的治理新形态,其中主流媒体在提升媒介化治理效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学评价主流媒体参与治理的效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把握媒介化治理效能的概念内涵,又要根植媒体融合的具体实践语境。主流媒体参与治理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可包含媒体融合层面的内源性指标和网络管理层面的外源性指标两方面,其中内源性指标包含技术支撑力、内容竞争力、公共服务力三个二级指标,外源性指标包含多元主体协同力、优势资源整合力、协商程序执行力、关系信任合作度四个二级指标。这一指标体系框架的初探,既考虑到治理效能在“能力”和“效用”上的基本内涵,也考虑到了媒介逻辑与治理逻辑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媒介化社会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分配格局,数字技术成为话语中心,邀约社会关系参与传播过程。浙江省正迈向“两个先行”新征程,“数字浙江”邀约政府和公众两大舆论行为主体,形成以“智慧大脑”、理论传播平台和“浙江青年说”为媒介中心的网络舆情治理新样态,反映了媒介技术邀约下“政府-公众”关系的意义共建。在此,作为中介的数字媒介技术,组织起“两个先行”议题的叙事方式,将政府和主流媒体升级为社会关系组织者,将传统媒介再媒介化,使政府与公众保持良性互动,从而构建起共富创建与治理现代化的新语态。  相似文献   

10.
张梅 《编辑之友》2022,(12):43-50
媒介化治理是善治目标下多元治理主体运用各种媒介广泛和深度参与的公共治理。当下中国的媒介化治理,在空间向度上为中国的媒介制度和社会基础所限定,于治理主体维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有机体系,于治理机制维度强调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凸显媒介逻辑,于治理层次维度具有宏观层面体制建设、中观层面机制协调和微观层面事件介入的全覆盖特征;在时间向度上为21世纪10年代兴起的移动互联技术所锚定,具有个人转向的主体结构、移动互联的行动网络、高清视频的信息内容和多种应用的技术赋能等新阶段媒介特征。具有特定时空限定的中国媒介化治理,需要在治理状态上实现常态情形下的服务型治理与突发情形下的应急化治理并行发展,在治理路径上实现基于媒介基本功能、应对可能风险的全系统治理,即强化权威信息、重视情绪疏导、聚焦理性共识和促进有序动员等。  相似文献   

11.
黄良奇 《编辑之友》2022,(12):51-58
媒介化治理是媒介化社会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突发事件在媒介化社会频发,是媒介化治理的重要对象。突发事件媒介化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指向,通过信息中介化澄清事实真相、边界模糊化整合多方治理主体、多元互动化引导舆论正确走向等行动路径,激活政府、组织及个体参与突发事件共治的主体意识和共同行为,阻断突发事件各类风险和危机的传导与演化,促进善治的制度优化,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的普遍福祉,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开启了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进程。论文认为,新型主流媒体应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媒介深度融合落实到“人”的要素上,这是由中国传媒生态的三重逻辑决定的。新型媒介制度实践作为一种“体系”实践,首先是包含了受众和用户主体的实践;作为制度性公共产品,与执政理念相互契合,互为表里,“人民至上”是其核心;媒介深度融合之“深”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之“全”正是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两个维度,其交叉点正是社会行动者的传播公共性建构。全民主体、全民参与、全民分享、全民认同,这些构成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质的规定性”内涵。将“人”放在传播的首位,是向真正的传播本体的回归,这是新型主流媒体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风险的媒介化治理是在媒介化社会与风险社会的交织中产生的命题。本研究将媒介化理论纳入风险治理视野,将媒介视为治理体系内的核心构成,阐释了媒介作为治理主体、治理载体以及治理对象所承载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又立足于媒介化、风险与治理的关系,从政治逻辑、风险逻辑、媒介逻辑的内涵及相互作用关系入手,探讨了风险媒介化治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三种逻辑的互动作用结果决定了风险治理中的价值导向、现实规限、资源配置与建构机制。风险的媒介化治理实质上为其内蕴逻辑间的博弈提供了调适空间,任何科学有效的风险治理,都要求在三种逻辑之间寻找交汇点,形成适应媒介化社会的风险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基层社会治理在多中心治理机制下趋向“碎片化”,产生了诸多问题,我国结合时代的发展对治理主体参与加强基层治理提出新要求。县级融媒体是国家进行基层治理的制度化布局,从县媒参与基层治理的内在逻辑为出发点,阐明县媒可从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政府与群众协商互动的平台、深耕本土文化、健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四方面满足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为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助力。  相似文献   

15.
西方信息社会的传播权利运动的兴起带动了传播学界"媒介治理"的研究热潮。通过社会人类学的"功能-符号"路径,媒介治理关注了传播的信息界面、产业界面、符号界面和关系界面,综合了传播系统的界内研究和界外研究,代表了一种新的传播研究范式。作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媒介治理"在研究取向上呈现出学科的交叉性:深层生态学路径、公共选择路径、协商民主路径是研究"媒介治理"的基本路径。媒介治理的研究是一种"灰色系统"的信息论,是第三种文化思维范式的代表。媒介治理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提供具有解释力的基本假设,实现叙事的连贯性和必要的逻辑建构。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21,(9):58-64
我国提出乡村振兴的农村发展战略,而乡村振兴依赖于良好的乡村基层治理。在提高乡村基层治理水平中,媒介可以发挥何种作用?本文通过对成都郫都区战旗村的观察和对村民的访谈,描绘出媒介参与基层治理的现状,尤其认为在乡村基层媒介存在"结构性匮乏"的问题,即在媒介和信息高度过剩的"媒介化社会"里,基层却面临主流性、主体性、主动性媒介缺乏的状况,制约了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可能性。文章提出了改变这种情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何天平 《新闻大学》2023,(1):28-38+119
基于数字新闻学的阐释框架,文章尝试描摹数字技术的介入促使新闻叙事产生的整体性变革。研究认为,基于数字叙事的文本构成、基于情感叙事的核心语法和基于关系叙事的组织逻辑,构成阐释数字新闻叙事结构的一般框架,并塑造出操作化真实、公共情感和参与式诠释这三种主导性叙事话语,呈现出模型化、共情式、协商性的叙事文化特征。更进一步地,文章也强调研究者应当在建构的同时予以反思,思考变革中的数字新闻叙事“可能”与“可为”之空间。  相似文献   

18.
金莹  刘艳灵 《图书馆》2021,(2):15-21,28
为解决当前公共文化云服务模式中面临的群众主体性地位彰显不足、“群众点单”服务执行力度不够、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乏力、线上线下服务脱节等困境,提高公共文化云服务模式效能,本研究依托协同治理理论对其运行逻辑和治理要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据提出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目的、完善协同治理规则,以平等协商为前提、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加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投入、增强资源整合力度,增强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度、实现“群众点单”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2,(4)
媒介化治理指向一种“媒介规制”的实践取向,是探索媒介何为与治理何往的治理新范式,最终要以治理的媒介化进路及逻辑达成善治目的。本文对媒介嵌入国家治理的时代背景进行剖析,在厘清媒介化治理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化治理的相应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媒介化治理是以善治为导向的治理;媒介作为基础设施能发挥“媒介规制”涵化作用,对国家治理体系与信息传播体系进行同构,协同参与面向未来媒介化社会的新治理图景。因此,社会场域和系统需不断调适自身以适应媒体规则和媒介逻辑,通过平台一体化、信息供需精准适配、技术赋能提质增效三个实践路径增强媒介化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20.
吕鹏  葛孝 《国际新闻界》2023,(8):155-176
作为一类独特的网络主播群体,底层网络主播的走红及其陨落昭示着底层人民的数字生存逻辑和数字命运走向。本文以媒介生命史为研究方法,以MC天佑的媒介生命历程作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底层网络主播如何通过短视频/直播进行数字劳动。面对底层网络主播“雷同”的媒介生命历程,本文认为主播们在数字劳动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和职业的双重生产,并生成了使主播们在各个平台上进行声名流动的媒介身份。当网络主播无法处理自我认同中的媒介自我身份带来的冲突时,“自我的悲剧”便使网络主播的媒介生命走向陨落;这种被动的“陨落”是治理的必然走向及结果。文章通过对底层网络主播的数字劳动及身份认同的分析,以及治理结果的呈现,强调平台的可供性可以作为文化多元空间内的治理落点,需要用双向思维的连续性连通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从而在善治的思维中探索中国的数字治理路径。一种协商式的治理方式将给予底层网络主播更大的生存空间,也会使其文化生产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