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江丽  郭歌 《中国出版》2023,(12):53-57
从电视问政到直播问政是主流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跨越式发展。媒体直播问政是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双重要求下的媒介实践,通过“事前”凝聚相关利益群体,“事中”打造公共协商空间,“事后”保持对话与监督落实,助力治理媒介化发展。未来主流媒体要深化治理媒介化,通过提高政治逻辑媒介化水平,深化媒介逻辑媒介化程度,提升用户逻辑媒介化素养,创设常态化社会治理协商氛围。  相似文献   

2.
积极推动媒体参与市域社会治理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展现“两个先行”头雁风采,杭州在通过媒介化治理实践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本研究通过对《我们圆桌会》的个案剖析,探究了媒介化治理过程中媒体主体性的建构过程、媒介逻辑与治理逻辑的调和方式以及媒体制造社会共识从而达成媒介化治理目标的具体方式,探索了基于《我们圆桌会》媒介化治理实践推动杭州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即通过搭建多元社会主体交流沟通协商平台,形塑自身主体性。通过党政部门与媒体机构的“政媒联动”机制,规避媒介逻辑与治理逻辑的冲突与矛盾。通过媒体的公共性实践,在广泛的多元社会主体中制造社会共识,实现媒介化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以商业住宅为居民单位的社区遍地开花,而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基层管理正逐步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制、街道办这种家长式管理模式向社区自治化方向发展。而且,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协商民主进程的推进,社区自治化势必会越来越普及和向纵深发展。这种自治化的社区治理必然要求有相匹配的媒体平台和公共空间的建设,因而社区媒体在这一层面的意义极为重要。其在社区治理自治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社区传媒所能发挥的信息、服务和公共领域建构的媒体作用;二是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和作为社区自治平台的社区管理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协商民主理论,针对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公共事务协商不足、群众参与有限等问题,县级融媒体可以担负公共决策的议题设置者、商议组织者、价值解释者、执行评价者等角色。构建县级融媒体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在机制上要建立起信息公开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多元调解机制;在主体上要形成多元主体联动网络,整合资源并匹配供需;在功能上要发挥融媒体中心在新闻宣传、公共服务、社交互动上的作用;在方法上要通过传播、连接、组织的方式畅通社会共治的各个环节。为保障县级融媒体更好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加强政府支持、群众参与及媒体角色边界控制的力度。  相似文献   

5.
媒介化治理的逻辑前提,在于媒介系统深嵌至社会、文化、政治、价值等多重系统中,并为现代性风险治理提供新的取向。现代性背景下的媒介化治理指向一种由国家和政府主导,以媒介化思维嵌入至社会治理网络为认知起点,多元社会主体协同参与至现实问题的过程性治理实践,其目标则是实现多主体的情感共通与共识达成,成为现代化风险模态下的新型治理取向。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媒介化治理更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新型治理主体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是立足于媒介化思维上治理主体“范式”的整体转型,集中表现在权威机构优化情绪治理、媒介平台建构集体信仰与社会公众践行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媒介化治理指在多元主体构成的治理网络中发挥媒介重要性的治理新形态,其中主流媒体在提升媒介化治理效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学评价主流媒体参与治理的效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把握媒介化治理效能的概念内涵,又要根植媒体融合的具体实践语境。主流媒体参与治理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可包含媒体融合层面的内源性指标和网络管理层面的外源性指标两方面,其中内源性指标包含技术支撑力、内容竞争力、公共服务力三个二级指标,外源性指标包含多元主体协同力、优势资源整合力、协商程序执行力、关系信任合作度四个二级指标。这一指标体系框架的初探,既考虑到治理效能在“能力”和“效用”上的基本内涵,也考虑到了媒介逻辑与治理逻辑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媒介化社会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分配格局,数字技术成为话语中心,邀约社会关系参与传播过程。浙江省正迈向“两个先行”新征程,“数字浙江”邀约政府和公众两大舆论行为主体,形成以“智慧大脑”、理论传播平台和“浙江青年说”为媒介中心的网络舆情治理新样态,反映了媒介技术邀约下“政府-公众”关系的意义共建。在此,作为中介的数字媒介技术,组织起“两个先行”议题的叙事方式,将政府和主流媒体升级为社会关系组织者,将传统媒介再媒介化,使政府与公众保持良性互动,从而构建起共富创建与治理现代化的新语态。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开启了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进程。论文认为,新型主流媒体应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媒介深度融合落实到“人”的要素上,这是由中国传媒生态的三重逻辑决定的。新型媒介制度实践作为一种“体系”实践,首先是包含了受众和用户主体的实践;作为制度性公共产品,与执政理念相互契合,互为表里,“人民至上”是其核心;媒介深度融合之“深”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之“全”正是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两个维度,其交叉点正是社会行动者的传播公共性建构。全民主体、全民参与、全民分享、全民认同,这些构成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质的规定性”内涵。将“人”放在传播的首位,是向真正的传播本体的回归,这是新型主流媒体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风险的媒介化治理是在媒介化社会与风险社会的交织中产生的命题。本研究将媒介化理论纳入风险治理视野,将媒介视为治理体系内的核心构成,阐释了媒介作为治理主体、治理载体以及治理对象所承载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又立足于媒介化、风险与治理的关系,从政治逻辑、风险逻辑、媒介逻辑的内涵及相互作用关系入手,探讨了风险媒介化治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三种逻辑的互动作用结果决定了风险治理中的价值导向、现实规限、资源配置与建构机制。风险的媒介化治理实质上为其内蕴逻辑间的博弈提供了调适空间,任何科学有效的风险治理,都要求在三种逻辑之间寻找交汇点,形成适应媒介化社会的风险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层社会治理在多中心治理机制下趋向“碎片化”,产生了诸多问题,我国结合时代的发展对治理主体参与加强基层治理提出新要求。县级融媒体是国家进行基层治理的制度化布局,从县媒参与基层治理的内在逻辑为出发点,阐明县媒可从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政府与群众协商互动的平台、深耕本土文化、健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四方面满足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为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助力。  相似文献   

11.
西方信息社会的传播权利运动的兴起带动了传播学界"媒介治理"的研究热潮。通过社会人类学的"功能-符号"路径,媒介治理关注了传播的信息界面、产业界面、符号界面和关系界面,综合了传播系统的界内研究和界外研究,代表了一种新的传播研究范式。作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媒介治理"在研究取向上呈现出学科的交叉性:深层生态学路径、公共选择路径、协商民主路径是研究"媒介治理"的基本路径。媒介治理的研究是一种"灰色系统"的信息论,是第三种文化思维范式的代表。媒介治理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提供具有解释力的基本假设,实现叙事的连贯性和必要的逻辑建构。  相似文献   

12.
何天平 《新闻大学》2023,(1):28-38+119
基于数字新闻学的阐释框架,文章尝试描摹数字技术的介入促使新闻叙事产生的整体性变革。研究认为,基于数字叙事的文本构成、基于情感叙事的核心语法和基于关系叙事的组织逻辑,构成阐释数字新闻叙事结构的一般框架,并塑造出操作化真实、公共情感和参与式诠释这三种主导性叙事话语,呈现出模型化、共情式、协商性的叙事文化特征。更进一步地,文章也强调研究者应当在建构的同时予以反思,思考变革中的数字新闻叙事“可能”与“可为”之空间。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1,(9):58-64
我国提出乡村振兴的农村发展战略,而乡村振兴依赖于良好的乡村基层治理。在提高乡村基层治理水平中,媒介可以发挥何种作用?本文通过对成都郫都区战旗村的观察和对村民的访谈,描绘出媒介参与基层治理的现状,尤其认为在乡村基层媒介存在"结构性匮乏"的问题,即在媒介和信息高度过剩的"媒介化社会"里,基层却面临主流性、主体性、主动性媒介缺乏的状况,制约了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可能性。文章提出了改变这种情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杨 《当代传播》2021,(1):70-7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中之一便是基本实现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现代化治理强调的是多元主体治理,是一种参与式、民主式、互动式的协同治理。而媒体作为多元治理的主体之一,如何为社会治理有效赋能?在发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过程中,又该如何避免“裂痕动员”?本文探讨了PERMA元素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路径,旨在使媒体的社会功能有更大的释放空间,从而满足协同共治之需,并助力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金莹  刘艳灵 《图书馆》2021,(2):15-21,28
为解决当前公共文化云服务模式中面临的群众主体性地位彰显不足、“群众点单”服务执行力度不够、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乏力、线上线下服务脱节等困境,提高公共文化云服务模式效能,本研究依托协同治理理论对其运行逻辑和治理要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据提出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目的、完善协同治理规则,以平等协商为前提、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加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投入、增强资源整合力度,增强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度、实现“群众点单”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大众媒介越来越多地介入公共政策过程,不同媒介的表现关系着其在构建民主政治文化中的功能问题。本文从协商民主的视角,分析了电视媒介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方式之一——电视对话,旨在探讨为何对话、谁来对话、对话什么、怎样对话等核心问题。本文提出,电视对话是公共政策权威性的民意协商过程,对话主体的选择事关多元利益主体间的话语权分配,对话主题的媒体预设引导公众充分有序的政治参与,对话者话语的均衡表达是电视对话的原则和效果保障。  相似文献   

17.
吕鹏  葛孝 《国际新闻界》2023,(8):155-176
作为一类独特的网络主播群体,底层网络主播的走红及其陨落昭示着底层人民的数字生存逻辑和数字命运走向。本文以媒介生命史为研究方法,以MC天佑的媒介生命历程作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底层网络主播如何通过短视频/直播进行数字劳动。面对底层网络主播“雷同”的媒介生命历程,本文认为主播们在数字劳动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和职业的双重生产,并生成了使主播们在各个平台上进行声名流动的媒介身份。当网络主播无法处理自我认同中的媒介自我身份带来的冲突时,“自我的悲剧”便使网络主播的媒介生命走向陨落;这种被动的“陨落”是治理的必然走向及结果。文章通过对底层网络主播的数字劳动及身份认同的分析,以及治理结果的呈现,强调平台的可供性可以作为文化多元空间内的治理落点,需要用双向思维的连续性连通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从而在善治的思维中探索中国的数字治理路径。一种协商式的治理方式将给予底层网络主播更大的生存空间,也会使其文化生产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2,(4)
媒介化治理指向一种“媒介规制”的实践取向,是探索媒介何为与治理何往的治理新范式,最终要以治理的媒介化进路及逻辑达成善治目的。本文对媒介嵌入国家治理的时代背景进行剖析,在厘清媒介化治理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化治理的相应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媒介化治理是以善治为导向的治理;媒介作为基础设施能发挥“媒介规制”涵化作用,对国家治理体系与信息传播体系进行同构,协同参与面向未来媒介化社会的新治理图景。因此,社会场域和系统需不断调适自身以适应媒体规则和媒介逻辑,通过平台一体化、信息供需精准适配、技术赋能提质增效三个实践路径增强媒介化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公众新闻业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众媒介是公共空间的主要建构者,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政治进程,促进民主发展。但媒介最近十年的变化已经导致这个公共空间被商业主义“殖民地化”。公司商业主义的发展横扫公共领域的媒介,社会生活商业化———媒介在中间起了中心作用———已经将公民的身份变成了消费者。特别是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记者职业呈现出变动不居的特征,数字技术和公众参与挑战了记者既有的身份认知和实践操作。文章引入哲学路径的“职业”界定标准,将记者职业视作协商的、不断修订的、对话的结果。在这种视野下,新形态的职业实践也在不断更新记者职业的内涵。文章进一步梳理了两种职业实践新形态,一是记者作为策展者,二是数字记者兴起。在第一种实践中,记者与公众、技术平台、专家等多元主体展开协作,协商共创生产新闻内容。第二种实践中,公众被放置于实践和认知中至关重要的地位。职业实践的变动也要求新闻教育作出相应的变革,文章总结认为记者职业没有消亡,它正在经历重新领地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