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方东树《昭昧詹言》核心的诗学理念是“以文论诗”,这一理念长久以来未获重视,甚至一度还被认为因袭桐城先辈之窠臼而具有保守性,由此受到贬低。但是方东树的“以文论诗”具有独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在与传统诗家以文论诗的比较方面,方东树的“以文论诗”更为细致、全面、深入,更注重脉络构建。在与桐城前辈诗文观念的比较方面,对方苞,方东树在其“义法说”中添加了立诚、文法、道德等内容,对其尚略倾向有了笔法、章法、句法上的细致说明;对刘大櫆,方东树从创作与鉴赏入手,分析了诗与人的关系,变刘大櫆的神、气、势、法为学、才、法、识之排序,提出以顿挫之法相济,强调外部气韵;对姚范,方东树继承其创意造言的观念,提出专一用功而后博学诸家的学诗取径,去除“援据”,强调“序题”,更强调古文对诗歌创作的塑造提升作用;对姚鼐,方东树绕开其“考据”之说,重铸“文、理、义”来强调诗歌之内核与外壳,承接其“阳刚”之美的论述,又对可能造成的弊病和补救方法进行创造性说明。整体而言,方东树的“以文论诗”在打通诗与文二者关系、对桐城家法之继承与创新、丰富传统诗学之内蕴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云自由舒卷,悠闲飘逸,变幻无穷,牵动着诗人的情思:“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的静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的渺远;“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洒脱……在中国古典诗歌里,云一直是文人墨客钦羡吟咏的对象。《诗经》中就有“英英白云,露彼菅茅”的诗句。《楚辞》里有“青云衣兮白霓裳”和“冠青云之崔巍”的描写。曹丕有“西北有浮云,  相似文献   

3.
前段时间,我们初中语文组的老师们进行了经典诗歌教学的扬帆展示活动,在细细品读诗歌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风格的教师课堂上呈现出的“生态现象”也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4.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5.
在卷帙浩繁的诗歌园地里,“空”字出现的频率很高,诗人对“空”情有独钟。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诗论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诗论体系本身出发.以中外诗论史上的相关论述为参照,对曾国藩诗论甄辨梳理.阐幽发微,认为:曾国落诗论主要包括“言情韵”——诗歌本质论、具“识”养“气”——诗歌作家论、“工律”“机神”——诗歌创作论、识“貌”取“神”——诗歌鉴赏论四主干,这独特诗论在中国诗论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诗论史上具重要的互补价值。  相似文献   

7.
“列锦”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并非是宋金元诗歌中才出现的,而是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中便已产生。在汉魏六朝诗歌中,“列锦”手法的运用更是广泛。唐诗中“列锦”文本不仅更为常见,而且结构模式上有很多创新。唐五代词受唐诗的影响,“列锦”在结构模式上又有所发展。宋金元诗歌受唐五代诗词的影响,“列锦”在结构模式上续有新的创造。与前代诗词一样,宋金元诗歌中的“列锦”修辞文本建构,都是“有所为而为”的,其建构都带有特定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深婉蕴藉、章法巧妙和清词丽句是施闰章诗歌最为突出的特色。深婉蕴藉直接继承自“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诗歌传统。施闰章诗歌的章法极为巧妙,五言律诗从容完备,段落划分清晰,布局有序,各有巧妙之处。乐府诗更是别开生面,曲折动人,体现出了诗人的匠心独具。清词丽句则不局限在“清新华丽”这一含义上,而是以“清”为主,“清”,首先表现为清真之意,同时也有清新之味,此外还带有些清寒之气。而“丽”也不是栋丽绮靡,而是淡丽,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点染和勾勒。因为施闰章是安徽宣城人,时人也将这种诗歌风格称之为“宣城体”。  相似文献   

9.
穆旦诗歌实现了关联词的使用与自我诗歌追求的有效性统一,这种统一既表现在关联词所显示的属性特征与穆旦诗歌嘻求丰富及明确传达丰富的一致上,也表现在关联词与穆旦"理性抒情"及诗歌叙事化主张的相融上。关联词入诗显示了穆旦诗歌的现代性追求,有效地促进了穆旦诗歌别样诗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毛滂诗有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他的诗歌在形式和技巧方面非常注重典故的运用和文字的锤炼;诗歌风格也是多样化的,不仅气格清雄,而且情韵特胜;而对于诗歌内在意韵的营造上,一方面气貌明朗,另一方面意境幽雅。  相似文献   

11.
试对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两篇译文进行品评和比较后,我们就如何将“信、达、雅”的标准运用于诗歌翻译进行讨论,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我们的初步结论是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运用于诗歌翻译时,译者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要真正做到“信”,必须从诗的写作背景,文化差异,功能对等等角度多方面考虑,做到“译气不译字”;诗歌翻译的“达”不仅需要译诗语言通顺,还需要有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诗歌翻译的“雅”在于译诗能够贴近原诗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方东树《昭昧詹言》提出"学诗六法"。从诗歌写作总的方法与要求、文法技巧、语言技巧、《昭昧詹言》作诗理论得失四个角度总结方东树的学诗理论,借此分析其对桐城派文论的诗学迁移,及其在指导桐城派学子学诗、写诗过程中的理论示范。  相似文献   

13.
方东树"诗文一理"说是其诗学观念之核心,是其对诗歌史上"以文为诗"之创作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其建立"以文论诗"之批评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原因。这一观念综合了道学家重道、古文家重文之批评特点,表现出重视创作主体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结合。方东树在思想倾向上强调变而不失其正,旨在确立一种既合乎风骚精神又有自家面目的诗学品格。他对诗歌体用的认识,正是这一诗学观念的深刻体现。因熔铸了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人诸多观点,"诗文一理"说亦可视为桐城派诗学观念之核心,体现了桐城派的诗学理论基础和价值倾向,是把握桐城派诗学观念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4.
苏静 《文教资料》2010,(10):24-26
本文通过比较“天安门诗歌”运动和“地震诗歌”运动在自发性、民间性、主题和诗歌成就上的相同点,说明诗歌在表现社会人生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俞洋 《早期教育》2009,(12):38-38
在具体的诗歌学习活动中.幼儿通过倾听、图片观察、朗诵,对诗歌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后,教师往往会对朗诵提出要求。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说:“让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朗诵!”可是,对幼儿来说,究竟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听的声音?怎样才是用好听的声音朗诵?幼儿不知道如何表现,教师提出的要求也就成了无效的伪要求。于是。“怎么用好听的声音朗诵”这个“小”问题成了我们的教研内容。  相似文献   

16.
张雪魁 《现代教育》2012,(11):117-117
山东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第三单元的赏析指导中提出了“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要求。“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歌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歌的精神;“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散文史上,“桐城派”几乎无人不晓,“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尽人皆知。“三祖”中,刘大櫆才肆气雄、诗文并盛,且上承归、方,下启姚鼐,渍渐“阳湖”,故而清代的古文家很推许他,说“昔有方侍郎(苞),今有刘先生”,并因之而“天下文章,其出桐城”(周永年、程书昌语)。 刘大櫆身为“桐城派”的开派宗师,名垂当时,生徒学子麇集门下,“守其微言绪论以道学,肖其波澜意度以为文及诗者,不可胜纪”(方东树《刘悌堂诗集序》)。但他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之神对他的播弄:科场连连不登,贡生以终;或许这又是命运之神对他的恩宠:时乖命蹇遭遇坎坷,才造就了一个旷世之才而使他在文学上独享千古之荣。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先锋诗歌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先锋诗歌”这个概念的提出和运用,始自80年代后期,但它所涵盖的现象,在时间范畴上,应往前推至80年代中期的诗歌运动。“先锋诗歌”这一概念的具体涵义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它所包含的历史和诗学的重要特征有哪些,这是展开研究的必要前提;同时,从新诗产生与发展的独特性出发,如何重新界说新诗传统及其与翻译诗歌的关系,又是我们深入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诗歌鉴赏是行家里手的事,但诗歌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学生学习文化必须从古诗人手,对中国文化的内涵才会有更全面的了解。中国古诗“真”,如明镜照物是诗人的心境反映,“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中国古诗“含蓄”,如秋水含眸,真情在心却顾左右而言他,“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古诗“深沉”,  相似文献   

20.
钱澄之是明末清初皖籍较有影响的诗人,在诗歌理论方面也很有建树,主张诗歌创作本乎性情,崇尚苦吟,在“理、气、法”的关系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