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的《琵琶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不胜收的音乐世界,这首长诗所描摹的琵琶演奏艺术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我们常说,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语文课犹如一首动人的乐曲。如果我们将《琵琶行》所描摹的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嫁接”于语文课堂教学,必定会为一向被学生视为“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教学增添几分生趣。一、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登场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仅仅是“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为什么初次弹奏就声惊四座,使人不由自主心驰神往呢?关键是曲中含“情”。古人…  相似文献   

2.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讲述了一个技艺十分娴熟、高超的琵琶女,随手拨弦两三下,曲调未成,情韵已出,一下子抓住了听众,打动了听众的心灵,激起了听众情感的共鸣。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技艺高超的“琵琶女”。在一节课的开头就巧妙地创设意境,定好基调,拨动学生的“情”弦,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琵琶行》是白居易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也是描写音乐的一朵奇葩。《琵琶行》为了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先借秋风中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冷冷的江水和江上的一轮孤月等景物,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烘托出一种冷落、凄凉、哀伤的氛围。接着写琵琶女的出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寥寥数语,一个腼腆羞涩、满怀心事的琵琶女的形象就立于读者面前了。她演奏技艺娴熟,心中充满忧伤:“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她多变的弹奏指法与她弹奏的琵琶曲一样令人…  相似文献   

4.
爱的乐章     
王思萌 《辅导员》2011,(1):42-42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小时候,我喜欢背古诗,而最喜欢的就是这句了,心中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喜爱,这描写的就是琵琶。  相似文献   

5.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每年考查的重点。但这一类题却常常会成为考生的绊脚石。其实无论是词语的理解,还是句子的理解都是有章可循的,掌握了方法,解题就会成为一门艺术了。下面就这几年来在指导学生做现代文阅读题时的体会谈一点看法。一、未成曲调焉有情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到琵琶女弹奏的情形,说"未成曲调先有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琵琶行》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即我们所说的琵琶曲,是艺人曲折、复杂感情的表现。琵琶曲共二十二句,我们可以作一个分解。一至六句,是全曲之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下子就把音乐要表达的“情”点出来了。接下来四句,道出“情”之所在。琵琶女当年狂欢极乐,而今独守空船,耳听荻花瑟瑟,身伴江头寒月,回首往事无限惆怅,因而曲调的感情是凄凉的,悲苦的。七至十二句,是全曲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7.
窦文艳 《学苑教育》2012,(10):28-28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清代李渔也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丢弃。”可见,作文先声夺人是很重要的。浔阳江边的琵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相似文献   

8.
爱的乐章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小时候,我喜欢背古诗,而最喜欢的就是这句了,心中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喜爱,这描写的就是琵琶。琵琶就像我的好朋友,每天陪着我,当我伤心  相似文献   

9.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作为最具有人文特点的语文教材,本身大都文质兼美,情感浓郁,充溢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是作家心血的结晶。语文教材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注意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使语文课成为具有充沛活力和无穷魅力的课程。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情感呢?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以情育情启发想像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时,首先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好的表演要饱含感情。教学也是这样,要想学生动情,教师…  相似文献   

10.
一、音乐入情,走进千年古诗 “未成曲调先有情”,我们可以用“听音乐”这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导入课堂,以便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对乐曲意境的向往,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如教学《牧童》一诗,课前先播放一段《牧童短笛》并配以画面.让学生交流从这段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顺势引导唐代诗人吕岩给我们留下一首不朽的诗篇,它和这段音乐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同样的感受.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一起来感受牧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一、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白居易有诗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文章都应有感而发,情感是联结作者和读者的桥梁。琵琶女“未成曲调先有情”,才感动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应试作文中,考生要想以充沛真实的情感打动阅卷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于作文材料之中,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阅卷者心灵的琴弦,才会产生“使人心动”的魅力效果。如《同一片天下同一颗心》(2003年陕西一考生)一文饱含悲愤之情,作者仿佛蘸着斑斑血泪叙写着亲历过的一件件辛酸事。“爸爸,您知道我当…  相似文献   

12.
《考试》2007,(Z1)
浔阳江边的琵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用的是“先声夺人”之法,一开始就展示出自己的才华与个性,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写文章也应学习这种手法,精心刻画好“凤头”,收到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CAI在“导入”过程中创设情境课堂的导入从某种角度看与音乐开头的声调颇有相似之处 ,因此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 ,应注重它的吸引力。而CAI的优势就在于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 ,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例如诗歌《周总理 ,你在哪里》 ,抒发的是诗人对周总理的痛悼缅怀之情 ,由于时空原因 ,学生较难产生情感共鸣。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孕育的真情 ,我把记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转化为AVI,编成教学软件 ,进行情感导入 :哀乐声中 ,天安门前 ,总…  相似文献   

14.
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琵琶行》,通过对一个歌妓不幸遭遇的描述,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篇根据这个立意的需要,摄取了秋夜江边与琵琶女邂逅相遇这样一个特定的镜头,形成了以弹奏琵琶为线索的精湛艺术构思。线索,是贯穿在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在这首诗中它被安排得十分精巧。从纵的角度看,诗歌从开头的“闻琵琶声”起,一直到结尾的“却坐促弦”为止,都扣紧弹琵琶这根线索。全诗笼罩着一种凄恻哀怨之声,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创造了理想的环境气氛。从横的角度看,诗人匠心独运地把琵琶女的飘零身世、作者仕途失意的感慨,与音乐的精彩描写有机地  相似文献   

15.
“未成曲调先有情”。凡音乐创作者,演唱者、演奏者莫不如此。眼下,歌舞厅的歌者更注重唱“情”,这是值得称道的。然而作为声乐艺术,没有一定的功力,仅囿于唱“情”,恐怕是事倍功半的。例如有的歌者,发音不准、节奏不稳,音乐感觉力甚差,尽管专心实意地在认真唱“情”,但每  相似文献   

16.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琵琶行》中有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有曲调先有情",把琵琶女的凄凉身世与作者的抑郁悲凄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具艺术感染力.其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何尝不是一种艺术实践呢.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而数学知识本身却枯燥乏味.如何在导课环节融入感情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进行了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7.
《琵琶行》是白居易诗作中的名篇,它尤以描写音乐的真切动人而成为千古绝唱。诗人为了传神地描摹琵琶乐曲,极尽绘声绘色绘情之能事,从而给历代读者以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一、以感衬曲。为了烘托出琵琶乐曲的迷人魅力,诗人首先从听者的主观感觉下笔。正当主客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凄凉气氛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又无音乐来助兴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那是琵琶  相似文献   

18.
每每读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总会对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灵动手指充满神往。猜想:那是怎样精妙的情思,才能有此神奇的"拨弦",那又是怎样的柔肠百转,才会有如此深情的曲调?一堂让人期待的语文课,它应该就是琵琶一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教师就是那善拨的妙手,让一堂课一开始就"未成曲调先有情"。所以,我一直努力尝试着  相似文献   

19.
唐乐是我国音苑中的奇葩 ,而精通音乐的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也因为其音乐形象的塑造而独占鳌头 ,为后人留下了一曲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诗人从琵琶女出场前的心绪和出场时的情态写起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看来 ,这位歌女是不太愿意抛头露面的 ,“千呼万唤”才姗姗而出。及至出来 ,更显腼腆羞惭 ,用琵琶把自己的脸遮起半边。这一特写镜头 ,让我们在欣赏乐声之前 ,先领略了琵琶女的风度。接着写她弹前“转轴拨弦”的准备、弹时“低眉信手”的姿态、所用“拢捻抹挑”的指法和所弹“霓裳”“六幺”的曲名 ,更为我们展…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被贬谪江州,心情凄苦,听琵琶女弹奏一曲,“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洪迈),《琵琶行》“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赵翼),以有尽之声,传不尽之情。一是通过描写音乐传情。如用“弦弦”“声声”“嘈嘈”“切切”等叠字,“间关”“幽咽”“呕哑”等双声叠韵词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给人以音乐美。而一连串的精妙比喻更表现出了音乐的变化,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急雨”比琵琶乐声的密急,用“私语”比其幽细,形成了鲜明的乐感对比。“嘈嘈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