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由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员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彼得推论出,"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员工最终都将到达彼得高地.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  相似文献   

2.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ThePeterPrinci-Ple)是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  相似文献   

3.
彼得原理认为:在层级组织里,每位员工都可能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这种情况在高校中同样存在,其产生有个人认识方面的原因、高校内部管理行政化原因及高校本身所具有的层级组织特点的原因。超越彼得原理,需从个人主观方面入手,完善职务晋升机制,强调终身教育,做到高校内部管理去行政化,从制度上确保胜任的人员愿意留在胜任的岗位,这样才能使高校的人事晋升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相似文献   

4.
根据彼得原理,员工的绩效会在晋升之后下降,直到被晋升到他们不能胜任的位置上。本文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样本,验证了这一原理在该群体中的适用性。研究发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事业刚刚开始、激励很明显的时候,投入的努力最多,晋升后绩效则显著下降,整个职业生涯中绩效呈“倒U 型”分布。考虑到彼得原理的存在,大学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调整激励方式和晋升规则。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中期,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公开了他的著名的"彼德原理".彼德原理说的是,在任何层级组织(hierarchy)中,每一个员工由于工作突出都会被提升到更高的职位上,如此循环,最终的结果是每一个职位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的人担任,致使组织效能下降.由于每个职位终将由不能尽职的不胜任员工所占据,最终会产生"终点职位症候群",从而给组织运行带来不良后果.彼德的这个学说,西方有些学者评价为可以和牛顿、哥白尼发现相媲美的社会学发现.我们并不否认"彼德原理"的局限和绝对化,但它可以引导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除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问题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彼得原理现象在国内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广泛存在着,其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如高校行政的组织层级制、内部管理的行政化特点、上级提拔的不胜任和不确定性、以及个人晋升需求的自身原因等。通过转变高校的行政组织层级结构及合理的去行政化、完善高校的人事选拔任用机制、培养和树立个人的理性晋升观,都可以有效避免彼得原理现象产生,从而确保合适的人才留在胜任的岗位,减少错误提升从而防止彼得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1969年,彼得博士发表了“彼得定律”,主旨是:在一个有一层又一层不同职级和岗位的科层组织里,很多人往往由原本轻松胜任的岗位,晋升到无法胜任的岗位,最终以失败收场。这个定律不仅适合分等级的行政机关,也适合包括存在等级的中小学校在内。  相似文献   

8.
彼得原理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相似文献   

9.
天石 《教育》2009,(12)
彼得原理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  相似文献   

10.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  相似文献   

11.
《河西学院学报》2019,(4):117-123
"末位淘汰制"因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作用,而被各大企业广泛采用。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18号的公布,确立了"末位淘汰制"不能作为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基本准则。但在劳动法的视域下,"末位淘汰制"与不能胜任解雇之间具有一定的契合性,末位淘汰仍然具有合法适用的可能。对于处于绩效考核等级末位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在确定其确实不能胜任工作,并经过培训或调岗等法定程序后,可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2.
《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由此,"不胜任"成为眼下一些用人单位辞退员工的主要理由。对此,有关专家指出,用人单位认定职工"不胜任"不能仅凭主观,需要有公正、客观的工作考核机制。此外,用人单位即使以"不胜任"为由解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合理的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其实,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不一定是高工资、高待遇,而是能保证组织内部的公平性和在市场上的竞争性,再考虑到组织的规模、效益而设计出来的适合本企业的体系。一、目前企业薪翻存在的问题1、“彼得高地”管理学家彼得在《彼得原理》一书中,曾经发出这样的警告,  相似文献   

14.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软实力"的研究和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关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软实力"的内容和模型,根据胜任能力模型原理提出了一个软件工程专业"软实力"培养的目标和方式,并在实际的教育需求中进行了实践论证.  相似文献   

16.
轻松学英语     
圣·彼得的问题有三个人死了,分别是一名医生、一名会计和一名律师。他们来到了圣·彼得面前。圣·彼得对他们说,如果他们想进入天堂,就得每人回答一个问题。圣·彼得看着医生开始发问:"以前电影院放过一部电影,说的是一艘船撞击冰山后沉没,电影的名字是什么?"医生回答:"《泰坦尼克号》。"医生随即被允许进入天堂。然后圣·彼得看着会计说:"船上大约有多少人遇难?"会计  相似文献   

17.
蓝梦 《课外阅读》2011,(21):36-37
1982年10月4日,在一艘驶往澳大利亚的英国快速帆船"利兹号"上,一位老年女士突发重病,陷入了昏迷。她的嘴角不停地蠕动着,隐约能听见她微弱的声音在喊一个名字:"彼得、彼得……"彼得.理查德逊,那是她失散了10年的儿子。听到这凄凉的呼唤,在场的人们无不动容,大家只能在心中默默地为她祈祷。  相似文献   

18.
李良旭 《儿童音乐》2014,(10):70-76
正1.选择一种长大的姿势那还是彼得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天晚上,巴菲特听到儿子彼得房间里好像传出一阵不规则的乐器声,他好奇地轻轻推开虚掩的门,看到儿子书桌上摆着一排玻璃杯,彼得两只手上拿着餐桌上用的刀和叉,在玻璃杯上敲敲打打,刀和叉叩击在玻璃杯上,发出一阵悦耳的响声。听着打击发出的声音,彼得摇头晃脑,似乎很陶醉。巴菲特笑着问道:"彼得,你在干什么呀?怎么这么高兴?"彼得听到爸爸的声音,赶紧站起身子,他有些腼腆地对爸爸说道:"爸爸,我发现用刀和叉在玻璃杯打击,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就像是乐器弹奏发出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正>彼得·巴菲特是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的幼子,也是当今世界"最知名的富二代"。彼得小时候并不知道父亲做什么工作,只见父亲每天8点钟准时出门去上班,直到他上大学前夕,才知道父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资大师。一天晚饭后父子俩聊天,巴菲特"漫不经心"地问彼得:"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吗?"彼得认真地回答道:"反正我不会去学金融,  相似文献   

20.
"秀"是个非常现代的词,就是展示独特魅力的意思。面试的时候,"秀"出自己是非常必要的。有位很有名气的老总说过:看一个求职的人能不能胜任工作,面试答问的几分钟就大致可以判断出来。因为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学识和品行,可以在几分钟的答问中体现出一个大概。如果求职者不能用自己的特点牢牢镇住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