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洁 《中国编辑》2007,(6):73-75
2005年7月读者杂志社推出了面向海外华人圈的《读者》繁体字版,这是继《读者》(维文版)、《读者》(盲文版)、《读者》(乡土人文版)、《读者欣赏》、《读者》(原创版)之后,《读者》杂志实施发展战略——品牌的关联延伸和媒体的国际化——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读者》杂志对海外华人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我在《鹰潭日报》担任要闻版和综合新闻版的编辑任务,每天下午是最繁忙的时候,这时记者写的稿子大多已到齐,要及时编稿、组版、排版,安排出报。而新闻网站要及时把重大新闻用视频的形式播发出去.下午也很忙.有时简直忙到一块去了。有时常遇到这种情况,日报的总编催着我赶快把新闻版编出来送审,而网站又来电话要我上楼去录音,视频新闻要抢时间尽快播发。我有时真恨不得自己有分身法,同时去做两边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从9月8目开始,读发现《广州日报》出现了一张前所未有的新鲜面孔——《导读与索引》版,对开大小,单张正反面印刷。这是《广州日报》前所未有的一个新尝试(见下图).可能也是国内对开大报前所未有的一个新尝试。也是从那一天开始。笔开始担任《导读与索引》版一版的责任编辑。  相似文献   

4.
作为第一读者(我是当月总编室夜班值班主任),我认为,《烈火真情——武警九江支队官兵扑救庐山大火纪实》一文(刊《解放军报》2004年4月16日一版).是本报近一段时间来一篇为数不多的好通讯。  相似文献   

5.
李缨 《新闻窗》2006,(1):58-58
1998年7月22日是我到《贵州日报》报到刚好一个星期的时间,文艺部主任苏丹安排我做文艺副刊版面编辑,并要求当天就上版子。那天中午天气很热,吃了饭也不敢去休息,我就在办公室慢慢拼凑着“我的第一个版”。尽管之前苏老师已指导我临摹了20多个版面,但“真枪实弹”,还是心虚。直到下班前,我自己组的第一个版面终于诞生了。  相似文献   

6.
做厨子不易     
袁鹰  潘国彦 《出版参考》2007,(1):43-43,46
1956年7月,《人民日报》改版,扩大版面.增加报道内容,并且在第八版上恢复副刊.副刊没有刊名.人们就称之为“八版”。我奉命担任八版主编。虽然我在上海解放前曾经在地下党领导的《联合晚报》编过几个月的副刊《夕拾》,又因中学时代就开始向上海的报纸副刊投稿,对报纸副刊似乎尚不陌生。但是彼一时此一时也,要编《人民日报》副刊,不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幸而得到许多老中青作家的支持.出谋划策,提供稿件:当时受党中央委托主管报纸工作的胡乔木同志两次来文艺部作具体的指导.出了不少主意:加上文艺部的主要负责人林淡秋和袁水拍两位又都编过副刊.有他们坐镇把关.我也就不太快场了  相似文献   

7.
我不是诗人     
蒋剑翔 《新闻天地》2004,(10):50-50
费老,费孝通老先生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论甚丰,早期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等述,曾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和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其所的《江村经济》被公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郭笑莹 《大观周刊》2012,(16):168-168
每一次看官崎骏的作品都会被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有意义的主题。每一幅画面都吸引着我的眼球,使我更加喜欢动画,也加深了我想做动画的欲望。我想这些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感受正是因为我了解他的作品。官氏作品的主题一贯很统一,他笔下的主角(人物或动物)都处在社会与自然的冲突之中,而每一部作品都可以为现在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做现成教材。如:《萤火虫之墓》——对和平的渴望;《龙猫》——回到童年的故乡;《平成狸合战》(狸猫物语)——自然与人类的战争;《天空之城》——新旧结合的欲望。  相似文献   

9.
去年底和今年初.我和报社记者杨令青,在西铁分局两名同志的配合下.集中近一个月的时间.下大功夫采写了《新时代的雷锋——耿官振》这一典型报道。春节一过.我们就用4个多版面作了连续宣传(其中长篇通讯一个版.新闻照片一个版,小故事一个版,其它一个多版)。报道之后,很快在全省各地,特别是西铁分局范围内.产生热烈反响。向报社打电话或写信.表示向职官振学习的人接连不断。郑州铁路局、西铁分局数十个局、段干部及许多基层干部、工人撰写了学习或回顾联官振先进事迹的文章。西铁分局作出向耿宫振学习的决定。省总工会主席高盈…  相似文献   

10.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很好的节目叫《面对面》,它也是直播,也是重要人物去做,但它的缺点是一周只做一期,而我们的《阳光热线》每一天都有重要的人物与听众“面对面”。这是《阳光热线》三年来越做越好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原来我觉得每期节目有10000多个听众拨打电话,而切进直播间的就是10个左右,  相似文献   

11.
你们好!我是印刷院校的一名大三学生。3年来,《数码印刷》伴随着我的大学生活.也充实着我的印刷学习.感谢你们办了这么好的一本杂志.我非常非常喜欢。  相似文献   

12.
司成钢 《记者摇篮》2004,(10):12-12
7月4日,《辽宁日报》在一版头题位置发表了我和高刚共同采写的《本溪百家民企“凤还巢”》的报道。既受到报社领导的表扬和鼓励.也得到当地领导的赞许和好评。当然,最兴奋的还是我自己.要知道这可是我这个新闻战线的新兵.三年多来第一次完全靠独立发现、独立思考、独立采写完成的第一篇抓典型的一版头题。兴奋之余,回顾整个稿件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姜丰的一个电视观众,其实我一直在有意无意中,关注着有关姜丰的各种报道。印象最深的,是姜丰在《正大综艺》做外景节目主持人时,穿红色防寒眼,散着一头长发,举着话筒站在一条船上录像。当我说出:“你是为张政他们做外景”时,姜丰立刻纠正道:“张政是在我调走后,才进的《正大综艺》,他用的办公桌就是我用的桌子。”说罢,我和姜丰都笑了起来。 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了近八年,姜丰也从一个大学生成长为一个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而惟一没有改变的,是她那极富逻辑性的犀利语言。同时,作为一个女孩子,姜丰也比以前更加…  相似文献   

14.
《巢湖日报》是中共巢湖市委机关报,成立于1985年,那时我就担任《巢湖日报》美术编辑。报纸的美化设计是一门实用设计艺术,它既包含了平面设计中的设计法则,也包含了新闻学、语言学中的很多知识,又要有和专职画家一样的美术基础和理论知识。报纸美编一定得是多面手。  相似文献   

15.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业余作者即使功底好,技巧高,但不亲自下去调查研究,深入采访,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要想写出好文章,反映真实情况,关键是要坚持调查研究,做细致工作。联想去年五月,我听有的干部反映文件多,会议多这一问题,就急于写了一篇稿子发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登报,我心里就琢磨着,并且拿出底稿仔细推敲,再与报上的好文章对照,才发觉自己写的文章,就象秋天的老丝瓜条——干巴巴的。原因是缺乏调查研究,没有抓住实质。于是我与部分领导座谈,又到有关部门调查了解确切数据,由于调查研究仔细,六月初我改写了一篇《不要让干部》泡《在文件堆里》的文章,六月十七日就被《经济日报》二版采  相似文献   

16.
去年九月二十一日,《经济日报》三版《可爱的中国》专版,发表了我写的《十里荷香伴油香——任丘油田漫步》一稿。我惊喜地发现,这篇游记体的通讯改得比原稿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凝结着编辑的心血和汗水。这篇稿件原来题目是《任丘油田漫步》,当时就感到它一般化,可是我搜索枯肠,实在想不出自己满意的标题来。然而,经编辑精心改成《十里荷  相似文献   

17.
点滴现识见     
我相信,对每个熟悉刘明清的朋友来说《,从愤青到思想家》的出版,是一件既令人欣慰又期盼很久的事。这不仅因为若干年来,刘明清作为曾经的一个作者,多年来一直干着为人做嫁衣的差事——帮朋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三年印象──兼议报刊文化版的雅俗观张德鑫我是个外地读者,却偏偏爱上又《吉林日报》的周末版《东北风·文化》,该版创刊三年来已出百余期,我几乎一期不落,“每周必读”,现如今各种消遣性的小报多如牛毛,以文化、娱乐为主的大报周末版或周日版也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9.
桥之歌——献给《新闻战线》创刊40周年刘向东《新闻战线》走过了自己40年的光辉历程。也许是一种巧合吧,我的记者生涯加上通讯员经历和读大学新闻专业的时间也正好40周年了。也可以说,《新闻战线》包括她的前身《新闻业务》伴随着我前进的每一个脚步,而且指引着...  相似文献   

20.
洁尘 《视听界》2007,(1):111-111
我基本上不看电视,集中看电视的一般是有大型比赛的时候,比如奥运会、世界杯什么的。电视台播的电视剧我也基本上不看.主要是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一集一集地每天等在电视机前,还得忍受没完没了的广告。去年.2006年,我比较完整地守着电视台的播放时间看的一部电视剧是出于私心.那是根据我的长篇小说(《酒红冰蓝》改编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我爱你再见》.由俞飞鸿和黄觉主演。播出的前两天晚上我都有事外出,前四集没有看到。就观感来说,也许我多少是偏爱了——我认为,(《我爱你再见》在当下国内的都市言情剧中,算是拍得不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