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吴趼人、林纾的历史小说创伤基本代表着清末民初历史小说的两种倾向:前沿袭传统历史通俗演义,后则追求正史价值。曾朴《孽海花》的历史叙事,不直接描述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是通过世态风俗描绘展示时代风云与历史进程,体现出“风俗史”特征;男女主人公在精神特质上的“非英雄”与“非道德”,有别于传统历史叙事,体现出曾朴对法国历史小说浪漫精神的接纳。《孽海花》意在挖掘中国化传统钳制历史和人性发展根源的努力,使我们感受到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正统”叙事话语的主体意识和人精神。这体现着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同样以历史为题材,但是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形态。在以传统历史小说的代表“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揭示出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创作情态,继而探索贯穿于新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叙事方法的颠覆性。叙事话语的颠覆不是作家哗众取宠的偶然创作个案,而是特定的现实语境给予了作家探究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而这其中的主旨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及人性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小说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给历史注入鲜活的生命.将视野转向平凡的人生.用虚构摹写历史世相等创作方法,显现了历史小说走向“本色”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小说迥异于传统的以还原历史为目的的小说,在历史观上体现出偶然性对历史决定论的解构,在叙述方式方面,常出现一个叙述者“我”,而且,新历史小说对历史进行“世俗化书写”,“史诗情结”在个人私欲中被消解。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我国文坛上掀起一场颇具声势的“新历史小说”创作思潮。以《花腔》为代表的仿史小说,也隶属于“新历史小说”的一种创作程式。仿史小说运用消解手法,将历史的“真相”置于广泛的“虚无”之中,通过对历史“虚无”的体认,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文体上是历史小说的创新。关于历史小说这一文学体裁,鲁迅先生在他的《故事新编·序言》中曾有这样的界定:一类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的所谓“教授小说”;还是一类就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称之为历史题材小说。前一类也就是传统的历史小说,用史家笔法创作,鲁迅先生认为它“很难组织”;后一类的历史题材小说,就是《故事新编》的八篇,表现出与传统历史小说截然不同的风格——鲁迅先生自称为“油滑”的。这一类小说,是一种崭新的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7.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新历史主义影响,中国的历史小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历史小说不再描写阶级斗争,不再塑造英雄形象,而是转向民间,通过书写“家族史”、“村落史”、“个人历史”来“重组历史”、“解构历史”、“虚构历史”.这样的“新”历史小说成为新时期以来重大的文学事件.而今天,毫无疑问,新历史小说又发生了改变,本文即试图通过对《长城》杂志的一期历史小说专辑的分析,从中找到一些作家们历史观的转变以及近年历史小说创作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作家,莫言努力解构并建构着历史。莫言的新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呈现出了明显的民间想象的倾向.莫言创作的这一倾向集中体现在其笔下的历史的主观化、历史的个体化、历史的民间还原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传统“红色经典”小说对革命历史“史诗性”的追求与塑造,被新历史小说作家们解构与颠覆,通过对小说《草生草长》解析,本文展示了新历史小说独特的视角和重视“人”的另一重真实。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是随着“五四”运动的大潮而产生的。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已经舍弃了传统历史小说“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桎梏,从开启民智、振兴国家的目的出发,“以古讽今”、“以古鉴今”,既注重文学的艺术创造性,也注重文学的社会教化作用。对今天的历史小说创作也很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先锋小说的历史观 ,指出先锋历史小说的内在精神更多地与海登·怀特的“元历史”理论相通。而且“元历史”理论的疾病——认为历史是文本 ,否认历史客观真实的存在 ,同样是先锋历史小说的不足所在 ;先锋历史小说创作存在着自身的矛盾 :在解构历史的同时质疑着历史真实的存在 ,却又企图在自己的叙述中重新结构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创作实践中表征出对史传传统如重“正史”、秉“实录”、喜“奇异”等叙事理念的无意识内化,对结构体例、客观呈现、“异人异相”等叙事策略的有限度借鉴,而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扬与历史观念的更新等又赋予“以史为鉴”“叙事干预”“体兼赋颂”等一定新意,甚至呈现出某种背离意图。这种既内化、借鉴又赋新、背离的特质使得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独特的文学谱系,人们在奉其为“红色经典”的同时,对其艺术价值与运思方式褒贬不一。深度探究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思其存在缘由,有利于重识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丰富性以及中国文学传统的当代传承状貌。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个热点,在新历史小说中,历史被解构,时间被消退,呈现出一种“空间化叙事”的特征。论文认为,新历史小说的空间化叙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时间的断裂与错位,用私人故事消解公共历史,以及历史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历史观念遭到人们普遍质疑的今天,重写历史不仅是一种建构新历史观的策略,也是一种现代性的需求.传统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这两种形态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的两种倾向,一种是传统的尊重史实的倾向,一种是现代的颠覆历史、强调文学虚构的倾向.总体来说,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是一架倾斜的天平,历史小说作者超越历史,更多在艺术虚构中寻找某种生存的真实.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历史小说”通过两种类型的小说,即书写被正史排斥的人物、事件和重写正史已写的人物、事件,用复数小写的“小历史”改写了单一大写的“大历史”,从而质疑颠覆了传统的历史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小说的"碎片写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虽然出现在西方新历史主义引进之前,却也受着这种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是照搬。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土壤上形成自己的特征:主要是以“小历史”的碎片颠覆“大历史”的整体。由寻根作家、先锋作家和新写实作家汇集而成的新历史小说潮流以丰厚的创作实绩演绎着他们的新历史主义观念。具体表现为:以个人视野和民间视野颇覆正史意识;以“放大碎片、拆解整体”和荒诞、扭曲、夸张的方式解构宏大叙事;题材、主题、人物及叙事方式又追求从“无限”到“有限”,从而消解崇高品格。新历史小说虽切入传统历史主义的盲区。有独特的发现,却又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窠臼。  相似文献   

17.
苏童的新历史小说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历史小说,主要体现于其新历史小说的如下特质:一是对传统的历史观念进行质疑、解构;二是以民间生活叙事置换宏大历史叙事,以民间生活作为历史叙述的主体;三是将个人/私人化叙事填充进宏大历史叙事框架内,进行"伪宏大叙事"。以上是苏童新历史小说的独特性,也是其消解与颠覆传统历史叙事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历史小说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有记载历代国运兴衰、褒贬历史人物功过的史书系列,又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小说系列。历史和小说的关系,经历了从“同源同体”到“同源异体”的演变过程。历史小说是特殊的小说体,正确处理虚实和结构两大要义,是小说家与史料素材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使主客体趋于一致的合目性的过程。历史小说体与题材的双重性,又要求我们同时重视历史小说取材历史事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是整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史小说创作因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家痴迷于文化的视角,通过富有文化含量的历史人物的书写,重构想象的文化图景。从整体上来说,作家对传统文化是执认同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历史小说家自觉地附庸于传统史学家,以文学作品重述历史著作。这一历史小说的传统在近代开始动摇。近代历史小说悄悄地走进了小说的转型阶段,趋向着小说艺术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而李劼人的创作尤以突出的艺术成就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为历史小说创作带来了新的风貌,为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艺术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