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性心理和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身体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良好的功能状态。开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协作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学习态度的形成、变化及功能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态度的形成是一个价值观内化的过程,是由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心理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态度的改变与个体原有的学习态度的特征及个体心理品质有关。学习态度具有适应、认知、满足需要和自我防御的功能;良好的学习态度一旦形成,同人的能力一样,在人的生活和适应(学习)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心理韧性是心理学研究热点之一,它作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应对机制,受个体先天气质、家庭、学校、社会及人际交往等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强化个体积极心理品质、营造良好家庭和学校氛围、构建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及加强心理教育和传授心理韧性的知识和技巧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4.
心理训练是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对中长跑运动员心理施加影响,来发展心理品质和调节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因此,心理训练是有意识有目的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发展心理品质,为运动员获取优异成绩储备心理能量,作好各种心理难备;心理训练是使运动员学会用意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使之能在运动训练和复杂的比赛中,保持心理稳定性,发挥个体的运动潜能的各种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5.
<正> 心理素质是指在一定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自身努力及外界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及心理能力的综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的成功。 一、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的都市化和物质享有的丰富,思想的多元化,校外各种影响因  相似文献   

6.
在体育课教学中,根据教学特点,设计一些测定学生心理品质的实验方法,可有效地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并针对其状态设计一些。心理训练法,以使学生巩固优良的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这种尝试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完善和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厚兴 《教育艺术》2009,(11):70-70
良好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同样也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责任。因此,我们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多年的摸索,我们找到了渗透心理健康的三种渠道。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健康的自我修养是指个体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机能、发挥心理潜能而自觉地进行心理把握和行为控制的活动。具体而言,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途径、运用一定的方法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克服消极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的自我修养实质上也就是有关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  相似文献   

9.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什么是心理健康?194 6年世界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从上述经典定义可见:1.心理健康首先表现为身体机能正常,个体心理包括智能、情绪与他人不相矛盾,对环境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是心理健康的要素。2 .心…  相似文献   

10.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是培养个体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养个体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例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种教育途径,各门学科教学的共同协作。而德育在个性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创设和谐心理氛围;优化学生心理状态,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优化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以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全武 《考试周刊》2012,(30):114-115
文章通过对裁判员心理品质的不同表现和影响裁判员心理状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裁判员在执法过程中具体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指明了获得和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沈悦  刘凌 《学前教育》2011,(5):45-46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和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能够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预测,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理论水平能使人更好地控制日常的社会环境,较准确地预测他人及自己的认知与情感状态,协调人际关系。心理理论水平对于幼儿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和良好的环境,特别是良好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分不开的.在这个大环境中,教育者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来影响和改变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通过心育与其他教育的有机结合和有机渗透,使教育目标和内容一致、方法和步骤相融,促进学生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禹燕飞 《中国教师》2009,(Z2):66-67
对篮球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其目的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发展和完善篮球运动员在从事专项运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多年带队训练、比赛的实践经验,对篮球运动员赛前、赛中、赛后三个阶段的心理调控进行分析,提出各时期心理训练措施及调控方法,使运动员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参加比赛。  相似文献   

16.
刘凤芹  刘凤娟 《教师》2012,(3):11-11
什么叫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想一定能够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信心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成熟的一种表现,是激励个体自强不息实现理想的内在动力。自信心的强弱与环境和教育有关,它在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相互作用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发展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心理素质是指在一定遗传的基础上,在自身努力及外界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包括需要、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和认知、运筹、决策等智力因素以及意志、气质、审美、社交、道德等复合因素。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外显为活...  相似文献   

18.
创造型学生的心理品质特征是:兴趣广泛、意志坚强、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和感情丰富。培养创造型学生心理品质的办法是:要热爱创造型学生,创造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培育和提高"00后"中职护理生积极心理品质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调查显示:广东中职卫校"00后"护理生整体心理处于健康水平,但是在不同考察维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积极心理问题,为社会文化(多元价值观)环境、家庭(父母)环境、个体(个性)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而成。提升新时代"00后"中职护理生积极心理品质,探索新路径:挖掘"00后"中职护理生优势与潜能;增强学习情绪和学习能力改善厌学心理;营造积极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缓解交往危机;汇集各方积极正向力量,提高自我效能感;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师生交往关系,创造良好"隐性"环境;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成长的支持力和指导力,构建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20.
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有密切关系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营造良好的心理文化环境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