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三个视角,揭示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路径依赖对吸收能力的影响机理,提出了路径依赖和吸收能力的二次非线性关系假设,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运用SPSS软件和LISREL软件对收集的248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路径依赖和吸收能力之间存在二次非线性关系,且吸收能力存在"门槛效应"。这为我国高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吸收能力提供了新的证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宁东玲 《现代情报》2013,33(7):130-133
以我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知识整合机制与知识吸收能力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化机制和系统化机制通过现实吸收能力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协调机制通过潜在吸收能力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利用扎根理论,以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代表性企业——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柴油机技术演化路径为背景进行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研究发现,先前知识和经验、知识源属性和创新网络影响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企业在技术相关领域不同平台中的潜在吸收能力,而研发投入、内部组织管理、个体学习、组织学习机制因素则影响其实际吸收能力。这些影响因素使得企业获取的外部知识通过个体内化为个体隐性知识,进而通过交互共享为企业整体的隐性知识,并最终整合成为企业内部新的显性知识,通过显隐性知识的转换过程体现了吸收能力作为一种动态能力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孙耀吾  常逢梅 《软科学》2012,(1):83-86,93
基于联盟框架构建的企业知识整合风景模型,揭示基于吸收能力的知识整合机理和规律,以TD-SCDMA联盟企业为样本的实证检验表明,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的作用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在一个周期内,随着吸收能力的增强,知识整合水平逐渐提高,当知识整合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吸收能力的增强知识整合水平出现递减效应。  相似文献   

5.
企业吸收能力由接触界面、先验知识、扩散整合机制等构件组成。从结构上看 ,战略网络创造了提升企业吸收能力的优越条件 ,但是 ,“变现”战略网络中企业潜在吸收能力还有赖于系统性措施的实施。以优化战略网络中企业吸收能力模型为着眼点 ,提出了 6条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为校企研发联盟,其驻属企业创新绩效研究注重整体定性分析,多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为视角,实证研究较为鲜见;企业吸收能力不同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理论研究热点。本研究以高校作为外部知识注入源,以457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所驻企业为样本,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企业吸收能力变量及其不同组合动态共演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不同变量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与单因素相比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企业研发活动、外部知识源在组织环境和沟通机制协同作用下,效应值显著提升并显示出明显的路径机制。本研究在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研究方面以及企业研究生站建设方面有理论和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一个本土典型案例的跟踪研究,实证分析接力创新中下游企业吸收能力的提升机制,进而构建理论模型,提出实践应用启示。结果发现,接力创新中下游企业的吸收能力由获取能力、消化能力、筛分能力、整合能力和利用能力5个维度构成,研发活动、企业战略、组织学习、组织文化、沟通机制和社会资本是影响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收益性独占制度和激发事件正向调节吸收能力,而社会整合机制正向调节吸收能力的各个维度。  相似文献   

8.
李贞  杨洪涛 《科研管理》2012,33(1):79-89
在科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技术创新绩效已成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研究框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选取我国长三角地区23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定量地探讨吸收能力、关系学习及知识整合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明确了这些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和路径,对于正确理解吸收能力、关系学习、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构建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的整合框架,探析基于吸收能力门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机制;收集中国高技术产业2000-2016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测度产业集聚与FDI溢出效应大小,检验并测算其各自的吸收能力门槛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大于FDI的溢出效应;(2)追赶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跨越特定门槛,才能有效利用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3)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引致的吸收能力门槛存在区域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促进并利用技术溢出的有效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构建技术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的整合框架,探析基于吸收能力门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机制;收集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测度产业集聚与FDI溢出效应大小,检验并测算其各自的吸收能力门槛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大于FDI的溢出效应;(2)追赶企业与内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跨越特定门槛才能有效利用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3)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引致的技术吸收能力门槛存在区域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促进并利用技术溢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吸收能力的创新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韬 《科学学研究》2009,27(3):445-452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观点,以我国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索企业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验证并建立一个新的竞争优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动态能力的两个重要维度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吸收能力不仅对竞争优势存在直接影响作用,还存在间接影响作用;同时,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从而证实了吸收能力在动态能力中的基础性作用,揭示了动态能力内在结构的非平行关系,进一步完善了战略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知识转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为揭示其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机制,分析企业的吸收能力和网络依赖在知识转移与创新能力间可调节的中介模式,利用中国218名管理者的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和自助(Bootstrapping)方法,对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中介作用;网络依赖不仅正向调节吸收能力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而且正向调节整体中介模型。这说明网络依赖程度高的个体在积累了足够的商业知识后,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基于上述发现,研究认为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知识转移、吸收能力和网络依赖的复杂过程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企业家资本对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收能力对企业有重要影响,而企业家帮助企业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家资本会对企业吸收能力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家资本不仅对企业吸收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也通过影响激发因素、整合机制和收益独占安排帮助企业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外部知识,确立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综观国内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或以单个的企业为对象,或以产业集群为对象,较少涉及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以珠三角传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为研究对象,从资源依赖理论出发,探索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路径,构建了资源获取、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编制问卷,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的“软资源的获取”(信息、技术、人才)能够积极提高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模仿创新和率先创新。企业的“硬资源的获取”(资金)虽然可以提高企业的现实吸收能力,但对两种技术创新的作用都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率先创新”不一定能收到好成效,而且容易被他人“模仿创新”。导致“硬资源获取多”且“现实吸收能力高”的企业仍在两种创新之间摇摆,甚至把重心仍放在“模仿创新”中。作者根据结论从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三个方面提出要构建良好的外部网络和发展环境,促进企业的资源获取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5.
获取、消化外部知识并对外部知识进行转化和商业化应用(即吸收能力)已成为企业提高创新绩效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基于知识转换视角构建了产学研合作企业吸收能力提升模型,并认为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是知识转换,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有效提升吸收能力.该研究为企业提升吸收能力、保持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的跨国技术并购能否提升技术绩效尚无定论,文章旨在提出并验证并购后企业技术绩效提升的关键在于吸收能力。首先建立了国内并购企业和国外目标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模型,其动态进化稳定策略是"贡献-贡献"和"不贡献-不贡献"。知识流动动力机制分析表明,吸收能力对该演化博弈的均衡有关键影响,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说:企业吸收能力是知识整合、技术提升的关键,企业吸收能力越强,并购后的技术绩效越好。然后以2004-2009年国内A股上市公司跨国技术并购的事件为样本建立了泊松回归模型,实证结果证实了如上假说。这一结果刻画了并购后的知识共享机制,证明了吸收能力是中国企业通过跨国技术并购提升技术绩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为校企研发联盟,其驻属企业创新绩效研究注重整体定性分析,多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为视角,实证研究较为鲜见;企业吸收能力不同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理论研究热点。通过高校作为外部知识注入源,以457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所驻企业为样本,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企业吸收能力变量及其不同组合动态共演进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不同变量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与单因素相比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企业研发活动、外部知识源在组织环境和沟通机制协同作用下效应值显著提升,并显示出明显的路径机制。研究结果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8.
谢洪明  王晓玲  吴溯 《软科学》2010,24(6):9-14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UV的知识转移与整合(KTI)的影响因素,即LIV与其母公司之间的资源依赖(RD)以及LIV组织内部软性影响因素--分享愿景(SV)和管理承诺(MC).并以华南地区96家LIV为样本,用一个整合的结构方程模型--ReVCoTI模型来实证研究这3个变量对UVKTI的影响路径和机理,结果证实并表明了影响路径是资源依赖→分享愿景→管理承诺→知识转移与整合.  相似文献   

19.
研究知识吸收能力对组织记忆及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建立相关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选择217家知识密集型企业,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路径分析结果显示,过程性组织记忆在现实吸收能力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陈述性组织记忆未能起到中介作用。潜在吸收能力仅能对企业陈述性组织记忆产生影响,现实吸收能力既能够促进企业陈述性组织记忆又能够促进过程性组织记忆。  相似文献   

20.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吸收能力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对集群企业自主创新影响的量化模型,采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模拟分析,揭示了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提出了三个仿真模型:一是渐近增长模型,较小的吸收能力制约了初创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二是指数增长模型,适当提高吸收能力可以突破知识存量增长的瓶颈,激进式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三是S型增长模型,动态的吸收能力与研发投入产出之间的相互协调是成熟企业的表现,拐点的出现标志着企业自主创新进入巩固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