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ewis酸碱理论(电子论)在有化学中应用广泛,利用它可判断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及某些反应的活性。通常的作法是把有机化合物看成Lewis酸碱的加合物,并使用软硬酸碱原则(HSAB原则)来判断,此原则的内容可概括为:“软亲软,硬亲硬”,所谓“亲”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酸碱加合物的稳定性,软酸—软碱、硬酸—硬碱加合物较稳定,  相似文献   

2.
软硬酸碱原则是在路易斯酸碱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路易斯酸碱形式多种多样,它们的反应也较复杂,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量的理论使之连贯起来。人们在发现它们存在软硬酸碱两类的同时,也发现了它们之间反应时的一个经验性规律或原则,这就是软硬酸碱原则。这个原则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硬亲硬,软亲软,软硬交界就不管”。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从软硬酸碱的结构入手,建立了一套酸、碱软硬性的键参数标度。1、酸的软硬性的键参数标度:I_A=26.5Z/r-Z~(* 2)/r,2、碱的软硬性的键参数标度:I_B=4.16X+0.25a-12.69。利用本标度,计算了80个阳离子酸和非金属原子酸的I_A。值以及14个负离子碱的I_B值,其结果与Pearson的软、硬、交界酸碱分类能较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4.
<正>在化学的发展历程中,酸和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们对酸碱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对酸和碱的系统研究是近两三百年才开始的。随着对酸碱认识的深入,化学界先后形成了诸多理论,如Arrhenius酸碱电离理论、Cady-Elsye酸碱溶剂理论、Bronsted-Lowry酸碱质子理论、Lewis酸碱电子理论和软硬酸碱理论等[1]。中学阶段对酸碱的教学主要基于酸碱电离理论展开,其实酸碱质子理论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5.
一、酸与碱在有机化学中很多反应是酸碱反应,我们也经常用酸碱概念来说明和解释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分析反应历程,选择试剂和催化剂等,因此对酸碱概念需牢固掌握并能在学习中灵活运用。对酸碱的定义在发展中已有多种,这里只谈在有机化学中应用最多的两种酸碱概念。1.布朗斯特和劳莱的质子论.按这个理论,酸是能放出质子的任何分子或离子;碱是能接受质子的任何分子或离子。酸碱反应是质子的转移或接受过程。例如,氨和乙酸的中和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CH_3COOH+:NH_3(?)CH_3COO~-+NH_4。质子论把酸给出一个质子生成的碱叫原来酸的共  相似文献   

6.
复分解反应几乎都发生在水溶液里,其实质是离子的重新结合.如果同一反应体系内存在多个复分解反应(指常见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那么这些反应会先后发生.一、在碳酸盐溶液和碱溶液的混合液中加入酸溶液,中和反应优先发生例如,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里加  相似文献   

7.
随着酸碱化学的发展,酸碱概念也不断地变化。在不同的酸碱理论中,酸碱强度的含义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酸的特征是给出正电性粒子(H~+、金属离子等)、或接受负电性的粒子(分子、离子、电子对等)。因此可以定义接受负电性粒子或给出正电性粒子的能力为酸的强度,这种能力越强,就表明该酸的强度越大。同样,碱的特征是给出负电性粒子(电子对、OH~-、O~(2-)等)或接受正电性粒子(H~+、金属离子、分子等)。而碱接受正电性粒子或给出负电性粒子的能力就是碱的强度。如果这种能力在惰性溶剂或在气相中测定,得到的是酸碱的固有强度,而实际上,酸碱反应多在溶液中进行,溶剂化了的酸碱的强度称为表观强度。酸碱反应本质上就是正负粒子的结合或给出,我们就可以从酸碱自身的电子密度、空间效应,成键轨道等方面分析酸碱的强度。若酸碱反应在溶液中进行,还必须考虑溶剂化效应。  相似文献   

8.
应用热力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研究高氧化态卤化物的分解和低氧化态金属卤化物的歧化反应的自由能变△G(或一定条件下的焓变△H),来判定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物质的稳定性,从而阐述无机化学中“硬亲硬、软亲软”与热力学中“高氧化态金属稳定小阴离子,低氧化态金属稳定大于离子”结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酸碱理论是随着人们对化学中一些反应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十九世纪末 W·Ostward 和 Arrhenius 提出酸碱的电离理论: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 H~ 离子的化合物称为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 OH~-离子的化合物称为碱,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按照这一理论,离开了水溶液就没有酸和碱的反应,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表现出有酸碱性物质也不一定有 H~ 和 OH~-离子。1923年 J·N·Brsted 提出酸碱质子理论。凡能释放质子的任何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能与质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并提出了共轭酸与共轭碱的概念。这一理论扩大了酸碱的定义和反应,并使酸碱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1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在的高考以能力为导向,以实验为依托,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考查酸碱中和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络合滴定等相关知识.本文就对化学实验中的滴定分析法做一个总结,以期与同行交流.一、酸碱中和滴定酸碱中和滴定是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探讨酸碱催化下1,2-环氧开环反应区域选择性,结果表明:对烷基取代的环氧乙烷而言,酸或碱催化,亲核试剂一般进攻环氧化合物位阻较小的1-位碳原子,但是芳基取代的环氧乙烷(如苯基环氧乙烷),亲核性一般的亲核试剂进攻环氧化合物的2-位碳原子,亲核性特别强的亲核试剂,进攻环氧化合物的1-位碳原子。纠正部分教科书中对于1,2-环氧开环反应的区域选择性不全面解释。  相似文献   

12.
一、填空题 1.现代无机化学的发展具有三个特点:①从宏观到微观;②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化方向发展;⑧既分化又综合,出现许多边缘学科。 2.溶剂理论认为:凡在溶剂中产生(或通过反应生成)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称为酸,而产生(或通过反应生成)该溶剂的特征阴离子的溶质称为碱。 3.常见的非水溶剂可分为酸性溶剂、碱性溶剂和非质子传递溶剂三类。 4.按组成分,超酸可分为质子酸、路易斯酸和共轭质子——路易斯酸。 5.有机金属配合物按配位键合类型可分为σ配合物、π配合物、π酸配体配合物。  相似文献   

13.
生:实验室在制取氢气时,反应装置有何特点?师:制取氢气的装置是由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和氢气的性质所决定的。实验室中制取氢气是用块状锌粒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的,这个反应在常温下就可以进行,不需要加热,而且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故可以采用固液不加热型的装置。生:实验室制取氢气时,所用的金属为何一般都用锌而不用镁或铁?师:制取氢气时,镁、铁。锌都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但由于镁与酸反应速度较快而不易控制,且价格较贵;铁与酸反应速度较慢,且铁片中往往含有硫、磷等杂质使生成的氢气不纯;锌与酸反应速度适中,且价格…  相似文献   

14.
制氢十问     
一、实验室制氢时可以使用哪些金属?其中用哪一种金属最好?为什么?实验室一般采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以前的一些比较活泼的金属(如镁、锌、铁等)与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其中用锌最好。因为镁与酸的反应速度较快,反应不易控制,而且镁的价格较贵;铁与酸的反应速度较慢,而且铁含杂质较多,制得的氢气常会不  相似文献   

15.
<正>该课题教材内容呈现的顺序是:验证酸碱发生反应(实验)—酸碱反应微观本质—酸碱反应化学方程式—中和反应(含"盐"的概念)—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教材没有穿插安排在酸的化学性质或碱的化学性质中,单独列为一个课题,其目的是:(1)通过核心概念"中和反应"的形成,完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验证没有明显现象反应的实验  相似文献   

16.
<正>针对中和滴定在近几年高考中所占有一定的分值,其主要内容在于考查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等,同时往往以中和滴定知识为载体进行从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来考查化学基本计算及误差分析等,本文主要对中和滴定一系列问题做一全方位的透视,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透视一】酸碱中和滴定的含义、原理及关键定义: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原理:在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与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完全中和,测出  相似文献   

17.
酸碱中和滴定中有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如何通过中和滴定来正确计算酸或碱的物质的量浓度,一般采用公式法计算;二是如何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一般借助于酸碱指示剂来判断. 根据酸碱中和滴定溶液pH的变化,可选择合适的酸碱指示剂,若指示剂选用不当也会引起误差. 一般选择酸碱指示剂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等当点(终点)pH要吻合或接近.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能够初步运用中和反应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实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事故的理解提出猜想,引发学生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来探索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的实事. 2.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 3.尝试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探究活动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及其重要性. 2.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对多元酸与碱反应生成盐的类型作出判断和计算,用常规的方法往往比较烦琐,本文介绍的这种方法能较快速解决这类问题. 原理:酸碱反应实质是H+和OH-结合成水分子.若把所有的酸、碱都看成完全电离,那么多元酸与碱反应,当酸过量(相对生成正盐而言)时,过量的H+与正酸根离子的配比(令其为a)便决定了生成盐的类型及各种盐的量,a值与生成盐类型的关系如下表(以三元酸为例).  相似文献   

20.
1923年,布朗斯特(Bronsted,J.N)和劳莱(Lowry)各自独立地提出了酸碱的质子理论。酸、碱定义为:凡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同年,美国G.N.路易斯更倾向于用结构的观点为酸碱下了定义:酸则是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它利用碱所具有的孤对电子使其本身的原子达到稳定的电子层结构。酸的重要性质就是酸性,不同的酸的酸性有强弱之分。高中化学中多次遇到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学生对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有时感到很困惑。本文结合高中化学人教版新教材,对无机酸分子的酸性强弱规律加以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