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西汉开通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一千多年里,狮子作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征性使,自域外源源而来。时期不同。来华狮子的国别不同,来华路径不同,来华方式也不同,将郑和下西洋前的狮子来华与郑和下西洋后的狮子来华作一比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郑和下西洋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郑和七次下西洋既是中国,也是亚洲海上交通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福州不仅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造船基地和后勤基地,同时也是琉球王国向明朝进贡和岫封使臣出使琉球的主要门户,本文以此为线索,结合具体史实探讨郑和下西洋与琉球海上贸易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中国古代史课本第六章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重点是介绍郑和下西洋及中俄雅克萨之战的历史。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教科书写道:“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要,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说到下西洋的情节与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4.
集中体现在郑和下西洋的明初海外政策,其核心是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既是为营造“万国来朝、四夷咸服”“天朝”的气势,也是中央集权政府打击东南沿海民间贸易和海上流民的措施。其结果是“倾国力”进行的“下西洋”活动因国库告罄而无力继续,“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随之烟消云散。宋元时期国人方兴未艾的海外拓殖也为之中断。  相似文献   

5.
郑和下西洋是否到达我国的台湾岛,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从郑和船队出洋的目的和使命、郑和下西洋时遗留下的《郑和航海图》以及记载郑和下西洋诸多史料中的疑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郑和及其主船队没有到达台湾岛。  相似文献   

6.
明代皇帝派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因素,而非发展经贸;不但不可能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反而劳民伤财,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落。从航海史的意义上看,郑和下西洋走的基本上是过去的老路,没有开辟具有重大意义的新航线。郑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明王朝“我是老大…‘我家最阔”的排场,但这种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的超豪华演出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史  ●郑和下西洋【概念解析】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对外关系的一件大事。“西洋”指今天文莱以西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进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明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活跃,国力强盛是郑和下西洋的物质前提。造船和航海技术的?..  相似文献   

8.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下图为一套纪念郑和下西洋的邮票,据此回答1~4题。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2005年5月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的航海日。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日。航海日是由中国政府主导,全民参加的法定纪念日活动。中国设立此纪念日的初衷在于:纪念郑和下西洋;宣传、发扬海事工作:加快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  相似文献   

10.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对福建人的海外迁移活动来说,郑和下西洋不仅加深了福建人对海外的了解和认识,并为他们向东南亚一带迁移创造良好的海外环境,为当时和之后的福建人进行海外迁移建立了必要的海外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世界史部分     
陈建华 《中学文科》2005,(7):44-48,F003
1.新航路是怎样开辟的?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什么郑和的远洋航行比西欧早,但产生的影响却不一样?  相似文献   

12.
明初的和平外交,促成了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进一步稳固了国内统治秩序和发展了对外友好关系.随着郑和下西洋所取得的和平外交的巨大胜利,东方世界逐渐建立起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世界秩序的国际关系体系,这是明代封建统治者所追求的“皇威“与“德化“的最高目的.然而统治者一味沉迷于这种“中国中心观“的满足中,去追求“宣教化于海外“行“厚往薄来“的礼仪,使明代疲于应付,财力匮乏,不仅无益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使明代在繁荣以后的几十年过早地走向衰亡,而且也无助苦心经营的华夷世界秩序的巩固.  相似文献   

13.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但却与地理大发现失之交臂。郑和下西洋在内在动因、组织形式、文化心理等方面与哥伦布航行都有很大的差异。只有从这些层面展开剖析,才能对郑和下西洋为何未能实现地理大发现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相似文献   

14.
明朝初年,统治者借助怀柔的方式实现了对周边邦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在这一背景下,郑和奉命下西洋,掀开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新的篇章。本文主要从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出发,对其文化交流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探讨了郑和下西洋、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的对比分析,侧重指出其各自不同的影响、地理意义、历史地位,并论证分析了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研究郑和下西洋,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课题,具有鼓舞当今中国人走向海洋的现实意义.在近百年的研究中,学者们不时提到一个问题:指言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在明代中期被职方郎中刘大夏烧毁了.本文考证,史实大有出入.刘大夏藏匿一时的是永乐年问征讨安南的档案,并非郑和档案.  相似文献   

17.
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不仅是中外交通史上浓重的一笔,而且对明代海洋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是中华民族“云帆高张,涉彼狂澜”的时代精神与“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的宏伟气度在海洋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现;其二是与海洋有关的作品成批地出现,《西游记》有着浓重的海洋情结,《三保太监西洋记演义》专写郑和下西洋之事,水傀儡戏、《下西洋》、《八仙过海》、《五龙朝圣》等演出了海洋故事题材的戏剧:其三是展示了海洋交通所带来的异国文化和风俗民情,开拓了海洋文学题材。  相似文献   

18.
公元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之命开始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航。郑和下西洋始终执行了“厚往薄来”的既定方针,这反映了我中华大国之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19.
郑和卒年卒地,正史无载。郑鹤声、郑一钧“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一说,现已成为主流看法。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全文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及卒年卒地无关,其附录《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作为孤证,作者来历不明,且内容错乱残缺,关键之句“时有太监郑和等”,“和”为小号字,乃后人小注,不足为凭;郑文摘录之有关文字与明万历刻本影印件有多处差异,误将小号字“和”抄录为大号字“和”,将小注讹为正文,据此立说实不可信。明代郑和下西洋原始史料《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天方国”条,及2010年南京祖堂山洪保墓葬出土的《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葬铭》表明,宣德八年正使太监郑和本人并未亲自出使古里国,而是副使太监洪保充正使率分艨出使,不存在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因为儒家文化讲究仁义、诚信、贵和,所以虽然当时明王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大国,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却没有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