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修道”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主旋律。王艮认为,修道的根本在于坚持百姓日用,在百姓日用中寻找真理,在百姓日用中求得提高;修道的关键在于修心,而修好心则要坚持良知之学;学良知就要重视心悟,勿求外索。  相似文献   

2.
泰州学派是明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王心斋以其“百姓日用之学”和“淮南格物说”的独特风旨,构筑了一己学说体系,为创立泰州学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心斋殁后,其子王东崖继承了心斋的讲学事业,积极从事讲学活动。他早年师事王阳明高弟王龙溪,并继承了龙溪“现成良知”思想,提出了“率性修道”论。以后又进一步继承并推衍了其父乐学思想,对于发展泰州学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王东崖的著作大部分收入《王东崖先生遗集》内。  相似文献   

3.
明代著名平民哲学家和教育家王襞继承其父亲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主张易简,并把良知看着是至易至简之道。他要求人们在百姓日用中学习,在即事和实践中获得学问,求得真理。研究王襞的易简之道与他的日用之学,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理论学习的要求,掌握好理论联系实际和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树俊 《中国德育》2008,(10):93-93
王栋是王阳明的“良知”说的倡导者,他与王艮一样,一方面肯定王阳明良知说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反对“致良知”说的一个“致”字。王栋认为人的良知受蒙蔽是受人的气质、对良知的认知以及日用应酬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王栋还在王艮“百姓日用即道”说的基础上形成了日用良知说。  相似文献   

5.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了"百姓日用是道"。这一重要思想解决了"道"的来源问题,要求人们到百姓日用中去学道、求道;同时,王艮还把"日用"与"平常事"结合起来,指出在日用中学道关键是在即事中学道,这就进一步指明了学道的方向。此外,王艮分析了"百姓日用是道"的简易特性,并从学与教两个方面强调了顺应"简易"规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百姓日用是道"是王艮整个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其思想内容及其价值,学界论述较多,说法不一。文章认为,对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应该深刻分析、客观把握。事实上,"百姓日用是道"指明了"求道"的方向,但并不是说学道就是学习百姓的日常活动;"百姓日用是道"体现了圣愚平等的思想,但并非百姓为上的主体观;"百姓日用是道"阐述了人性天生良知的完美性,却不否认"知"及"知"的差别。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与传统的"日用"理论不同,是一种理论创新,很有思想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百姓日用是道"是王艮整个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其思想内容及其价值,学界论述较多,说法不一。对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应该深刻分析、客观把握。事实上,"百姓日用是道"指明了"求道"的方向,但并不是说学道就是学习百姓的日常活动;"百姓日用是道"体现了圣愚平等的思想,但并非百姓为上的主体观;"百姓日用是道"阐述了人性天生良知的完美性,却不否认"知"及"知"的差别。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与传统的"日用"理论不同,是一种理论创新,很有思想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儒家自古就有重视"百姓日用"的传统,这是古人对器物和生活态度的理论和表述。各种流派无不从日常生活中阐扬哲理,并提升为中国思想史一系列的思想观念。百姓日用之学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压抑个性的层面,在发展中又滋生出异己的因素,甚至成为张扬个性的先导,在明末引发早期启蒙思潮。日用之学这内在的矛盾使它具有重新建构的可能性。百姓日用之学的实践是传统文化结构性的特征,从古代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中国文化结构已经一变再变。作为传统的思想命题,在新的文化结构中可以生发全新的作用。百姓日用之学与21世纪高扬人文精神的主题天然合拍,重建现代日用之学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的重要路向。  相似文献   

9.
泰州学派是明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它既源于阳明学,又出脱于阳明学。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良把自己的格物说和王阳明的良知说揉合起来,提出了端本诚心的“复初说”和“不假安排”的方法论,教人安心保身,同时把这种思想通俗化、平民化。颜山农进一步发展了王良的思想,也十分重视人心的作用,提出“耕心樵仁”以“仁天下人心”,建构“仁神正学”,主张“百姓日用即为仁”。  相似文献   

10.
为了应对世人对于“阳明学”诠释经典日益“空疏”的责难,泰州学派发起了一场旨在不背叛阳明学立场而修正王学之弊,让经典解读与“百姓日用”相联系,建构平民化诠释学的运动.他们以“身本论”替代“心本论”,重建儒家经典诠释形上学;以“淮南格物”替代“穷理”“正心”,发明“百姓日用之道”;以“践行”替代“践形”,主张经典平民化诠释之实用性.在其学说建构中,充满了近代文化转型的启蒙因子,佛学元素在经典平民化诠释的生成中不断闪现,颇具美学意义的“狂”是其独具的学派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学界普遍认为,阳明学的理论基础是知行合一说、心即理说、良知说;普遍认为阳明学是王阳明进行逻辑思辨、理论思索的结果。考察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一直到江西时提出"致良知之教"这十多年的全过程,具体生动地揭示了阳明心学的真实面貌,证明致良知说是一种道德践履功夫,而不是一种思辨理论体系;"知行合一说"仅仅是阳明最初教人的一种功夫,而不是阳明学的基础;"心即理说"是体悟到心体后对心体体用关系的概括,而非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毕生躬行“师道”,追求通过社会教化方式来实现理想的社会之治。在为师目的上,他希望通过教育方式使社会能够形成“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状态;在为师要求上,他强调一个人必须“修身立本”而“内圣”,继之“处为天下万世师”而实现“外王”;在讲学内容上,他注重把百姓日用之“人欲”与圣人之道的“天理”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大成学”思想体系;在教育方法上,他注重案例式、启发式、榜样式的讲学创新,形成“百姓日用之学”的讲学风格;在教学对象上,他坚持“有教无类”,使得教育对象更加平民化。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师专学报》2019,(5):93-96
王阳明心学区别于程朱理学的主要地方,在于王阳明倡导"心即理",将代表主体意识的"心"等同于宇宙本体,与此呼应,他还提出"致良知"及"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德育思想是他系统性哲学思想的体现,他提出"心即理"实则表明德育应高扬人的主体性;他指出"学莫先于立志",实则表明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德育的重要意义;他的"致良知"说,实则意味着德育贵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4.
湛甘泉与王阳明作为学术诤友,在"格物"与"格心"、"天理"与"良知"上进行了激烈论辩,并分别以"随处体认天理"与"致良知"的为学宗旨分庭抗礼,从而促进了阳明学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对明代心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产生于明代专制社会信仰危机、道德缺失、人欲泛滥、官场腐败的社会现实,他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为拯救社会的良方,形成了其廉政思想的基础,并通过自己"为官治吏"的身体力行实践了廉政建设。王阳明廉政思想的出发点是"亲民",即为官必须按圣贤之道"修己以安百姓";廉政思想的核心是"修心",即"致良知",通过做"去蔽"工夫,去掉私欲,唤起良知,变换气质;廉政思想的原则是"知行合一",以行动来彰显良知,将"知"与"行"统合到良知的世界,实现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16.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重要范畴.它是王阳明在"心"的概念建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的形上概括与提升.在阳明的心理教育思想中,良知是心育的理论指导,是心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良知的核心是主体自我意识,它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人人具有,圣愚皆同;良知是主体外在行为活动和内在心理体验的自然、和谐与畅达状态.良知是阳明以高扬人的主体自我意识和生命意志为亮点的心理教育理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泰州儒学关怀的重心转向现实社会人伦,其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风格。他们注重体用结合,强调将儒家经义通达于实际,运用于实践;在学习问题上,强调知行统一,反对知行脱节。他们在生活中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泰州儒学视百姓日用之道为正道,视圣人之学为百姓日用之学。他们关注百姓生活,注重日用之道,主张谋虑于庶民,学习于日用,把理论的探寻目标由天上转到了现实的人间。  相似文献   

18.
王龙溪的"外王"理论与实践是建立在其心学理论基础上,以"现成良知"为理论基础,以"仁政王道"为根本原则,以"一体之治"为最终目标。实现了治心与治世、良知与治政、一体与治世、为学与为政、兴学与化民的统一;体现了儒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内在品质和兼济天下、淑世救世的"外王"精神;彰显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认为传统儒家所言“聪明睿智”实为契合与体现人类科学精神的真正理性智慧,学者唯有做心学修养工夫、祛除心灵因迷己逐物而昏愦壅塞的遮蔽状态,方能切实达致良知心体圆满本具之至上理性智慧。此一基于心性工夫证成的良知理性智慧,实源自个体对宇宙本体与人生本真的深层彻悟与内在觉解,故其不仅可超越体认形上本体世界的宇宙时空之维,更能融贯点化于形下现实的社会生活与人文世界,即引领知识技能之学,超越体认宇宙时空之维,发用于日用伦常与举业事功等社会活动。王阳明的良知心体智慧论对当代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一庵心学以融气入心的理本论为基础,接洽阳明心学,发展出以心学方法把握客观之理的新型理学形态. "讨真心"则是实现其理学的工夫论,是实现其成圣的功夫手段,其学术立场是传统程朱理学而非阳明心学的.唐一庵针对阳明后学曲解"致良知"引发的不研实在之理,提出以"讨真心"为研究实用之理的不二法门.这有助于良知学在新的环境下的传播,一定程度上促进良知学的实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