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每次走进教室,都能看到一些学生在"抄作业",也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说学生的作业是"抄"来的。在调研中,很多学生反映"不会做呗""作业太多呗"等。对于学生的这种行为,我更多的是理解。写作业的目的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听懂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没有把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弄懂、弄明白,那他们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逐渐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中的引导者,猜测、探索、验证等一系列良好的数学活动在课堂里频频闪现。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谈到数学阅读,有的老师认为数学更多的是需要思考、探索,即使是阅读也是简单的读读题目。阅读更多是属于文科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其实是对数学阅读的误解。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会做计算题,但是看到应用题就头疼,不会分析。老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读到一半,学生就会做了。这是为什么?原因就是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欠缺。  相似文献   

3.
正每次走进教室,都能看到一些学生在"抄作业",也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说学生的作业是"抄"来的。在调研中,很多学生反映"不会做呗""作业太多呗"等。对于学生的这种行为,我更多的是理解。写作业的目的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听懂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没有把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弄懂、弄明白,那他们又怎么去完成课后的习题呢?加上现在很多老师以"题海战术"来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100以内加法、减法的口算》和《100以内加法、减法笔算》时深刻体会到,在课堂上教授口算的方法很多,但是在作业中,发现很多学生经常把口算当成笔算来完成,于是经常反问自己"为什么口算时学生喜欢用笔算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对口算要求,但从教材的安排及设计上可以看出并没有降低口算的要求,而是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口算对于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笔者常会有这样的疑惑:这道题明明已经在课堂上讲过,学生也已心领神会,为什么在作业中却一错再错;明明是前两天才出现过的题目,今天为什么学生如此迷茫.作为学生,也挺纳闷:上课认真听、努力做笔记,为什么作业永远有不会的;很多题目今天会做,为什么过了一个晚上又不会了;做了那么多道题目,为什么成绩却每况愈下……  相似文献   

6.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数的运算方面,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学会使用计算器,鼓励算法多样化。淡化笔算的具体作法,一是引入计算器,用计算器代替一部分笔算,另一方面是降低笔算的要求。但从教学效果来看,计算器引入课堂,如果教师稍微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学会看作业?很多教师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吓一跳.教师能不会看作业?确实,批改作业是教师日常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要学会从学生的作业中提取信息.就不只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钩和打叉那么简单了。会“看”作业的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可以提取大量对教学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在每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分值比重很大,很多考生一看到这样的题目就如临大敌,有的甚至读完文章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内容,一头雾水。做题时就更是随心所欲,对错全凭运气。这类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是因为在日常学习中没有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他们已经习惯了现代语言课堂,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往往和平时熟悉的语言大相径庭,很多与现代相似或相近的字词,意思却与现今相差千里,更别提一些晦涩难懂的古代专有名词了,据他们反映,学起来有时就像在学习一门外语,本文就助学生更好地解答这方面的题目给出了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们老师经常会这样抱怨:"讲了很多遍的题目学生还是不懂","在课堂上做了很多遍的题目学生还是做错"。这到底是怎么了,是学生上课时没有认真听讲?是我们老师上课时讲得不清楚?因此要根本解决问题,就必须从错题入手,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学生发生错误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及时纠错,促使他们在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当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教师只有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漏洞,让学生学会弥补知识漏洞,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学会看作业?很多教师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吓一跳,教师能不会看作业?确实,批改作业是教师日常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要学会从学生的作业中提取信息,就不只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钩和打叉那么简单了.会"看"作业的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可以提取大量对教学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在作业或检测中,许多学生因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而产生错误,若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于是,我们在分析出错原因时,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马虎的帽子。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积极、有意识地分析出学生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改正不良审题习惯。同时,教师  相似文献   

12.
很多学生在遇到曾经做过的题目时,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尤其是学困生,更是如此。那么于他们而言该如何面对呢?本文就此支招——"二次作业"教学。笔者以一线课堂为基础,就二次作业的必要性、原则及具体策略加以阐述,让"二次作业"尽显张力,给学困生带来曙光。  相似文献   

13.
孙中莲 《考试周刊》2010,(28):73-74
以前很多教师课前准备的内容都比课本上要求的内容要多得多.而因为准备的内容多,往往在课堂上讲不完。不少教师就在课后给学生讲,这样就占用了学生的自习时间,同时又给学生印制了大量的试卷,而且试卷上有的题目难度太大。这对学生而言根本就不适合,有的学生一晚上也做不出一道难题.有的学生勉强做出来一道还有很多漏洞。  相似文献   

14.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常碰到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很专注,学习也很用功,课堂中讲解的题目他们都能听懂,能较好地理解,但是每到考试,对同类题目,他们却总会出现思路中断,思维受阻的现象.导致成绩停滞不前,甚至惧怕数学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进行认真的反思,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种种表现、平时的作业、  相似文献   

15.
<正>在高三数学的复习过程中,从学生的试卷和作业来看,很多我们要求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在考试和作业中常做常错.知识点的本质是不变的,但我们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或是问题的背景稍做改变之后学生就无所适从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迁移和运用能力的薄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课堂积极性不够,学生求知欲不高,兴趣  相似文献   

16.
<正>初中高效课堂模式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悟"能力.但是在分析题目时只注重教导学生如何解题,归纳题目特点,模型,方法,往往会忽略了对命题者编题意图的研究,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只会记住题目的模型和解法,而对题目本身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学生开始写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一个好的题目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一个让学生感觉到无从下手的题目则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不敢写作。因此在平日作文训练时,教师要根据写作训练要求仔细地斟酌一个合适题目,以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写作。第一、题目要有生活情境。有了情境才会有感触,有了感触才有话说,也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生活情境的作文题目。当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与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把自己当学生,真真切切地当回学生。出给学生做的试卷,你也做一做,你才会发现,试卷上有的题目空出的格子根本就不够写答案,而自己却一再嫌学生字写得小。瞧吧,错怪学生了。把自己当学生,你才更了解学生的心理,你才不会在上课时严训学生,时时要求学生正襟危坐。要知道偶尔以一种自己喜欢的坐姿学习,是多么的舒服。把自己当学生,你才会发现你在课堂上无须板着面孔高谈阔论。当你讲到引人发笑的内容,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之时,你为什么不跟着一起开怀笑一笑。要知道,同学们最爱看到的乃是你的一笑啊!  相似文献   

19.
孙利文 《成才之路》2010,(24):25-26
随着孩子年级的越来越高.孩子们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一味要求高分的今天,有很多教师衡量孩子的英语成绩,只是看学生笔试有没有取得高分。而且随着各科布置作业的增多,作业时间的延长,英语只看成绩、不注重口语的情况下,孩子自然而然会抱着一种很功利的心态:只要会做题目,课堂上能够听得懂,就不需要每天回家半小时的听录音、跟读了。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学习哑巴英语。小学生是模仿能力很强的群体,提高全民族的英语听说能力要从小学阶段开始.这也是国家规定从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培养好小学阶段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一、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自从进行快速作文训练以来,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学,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师的板书。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在写作业时,全班鸦雀无声,连老师巡回指导时走路也要轻轻地,慢慢地,唯恐发出声音影响了学生。这要归功于快速作文的特殊作用。快速作文要求学生一看到习作要求或题目,就要做到“双唇紧闭,屏住呼吸,眼盯黑板,快速构思”。久而久之,学生写作业或做事时也就注意力集中了,效率自然提高了。快速作文,真妙!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快速作文的实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得很快,他们由过去的沉默不语发展到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