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我不漂亮     
容貌,要伴你走一生。有人美丽,有人丑陋,有人普普通通。每一位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长得漂亮,每一个人都不愿自己丑陋:男人希望自己英俊,女人都使自己漂亮动人。如果责怪上帝不公平的话,那么上帝也会叫冤:这是你父母遗传的基因造成的啊!于是,我又怨生我养我的父母亲,为什么把我生得那么丑陋?为什么不把漂亮给我?父母默默无语,他们暗自难过自责,可他们始终认为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一样可爱,一样漂亮!他们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容貌啊!唉,它会给一个人带来多少赞叹、自豪,又会给多少人带来自卑、苦涩!姣好的容貌有时候着实让人无奈:后…  相似文献   

2.
<正>冰心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的潜能。"爱心具有教育效应,孩子的年龄越小,就越需要更多的爱。一、树立信心,爱藏心间幼儿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进入幼儿园后,人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刚入园的孩子来说,会产生陌生和恐惧的心理,从而哭的哭、闹的闹、跑的跑,这就需要教师扮演起孩子父母的角色,把孩子依恋父母的任务担当起来,喜欢和热爱每一位孩子。要知道,热爱孩子  相似文献   

3.
最近美国阿肯色州一个家庭主妇怀孕了,这一个简单的事情却成了世界级新闻。原来这位41岁的女士已经生育有17个儿女,现在怀上了她第18个孩子,这位妈妈堪称超级妈妈。我身边不少为人父母者谈到这条新闻,都摇头:这对父母真不简单,我们就一个孩子都头疼,真不知道人家是怎么养育孩子的。不简单的家庭是因为他们崇尚简单生活。一个简单的生活不是消极、懒惰,更不是修道式的苦行僧生活,而是为了活得像一个人,活得轻松畅快,活出亲情,活出人伦之爱,更健康,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的家乡在广西桂林。人人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可是,我从来也没有看见过这令人赞叹的美丽景色。因为,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盲孩子。就因为先天失明,狠心的父母抛弃了我。从小,我就在桂林福利院生活。我羡慕那些健康的孩子,他们有慈爱的父母,有明亮的眼睛,看得见那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是多么幸福啊!四年前,福利院的叔叔阿姨将我送到了南宁市盲聋哑学校读书。是老师,教我学会了盲文。课余时间,我常常默默地用手“读”厚厚的盲文书。在所有的书籍中,我最喜欢的是《中国盲童文学》。在书里,我惊喜地发现了一篇童话故事,题目是…  相似文献   

5.
这也许是现代家庭大多数孩子的心声,我替他们说出。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家庭都在为子女的教育而累,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疲于奔命,"爱"往往成了控制子女的理由……剖析父母的这种心态,除了人的天性之爱,还有对后代的责任感,以及父母的自私心和虚荣心。父母想让孩子完成  相似文献   

6.
世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也从来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我希望有更多的父母成为这篇文章的读者,因为它所记叙的是很多很多我的同龄人的苦恼和希望。天下的儿女各式各样,天下的父母更是千差万别。我一个人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写这样的文章,但是当我在同学当中谈论这个话题时,他们的苦恼、忧虑和他们那发自内心的纯洁的希望都一次又一次地让我震惊。我再也不能熟视那家庭中两代人的痛苦而  相似文献   

7.
第一课     
说起来你也许会觉得好笑,我小时侯很羡慕那些吃得好穿得好的孩子,更羡慕他们有一个好的父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我也曾向父母透露过这层意思,他们听后,报之淡淡的一笑。因此,我竟常常耿耿于怀。冬天来了,同学们都穿上了  相似文献   

8.
儿子读高中时经常对我说:“同学都羡慕我有你这样一个爸爸。”我问:“为什么?”同学们这样描述:有的父母不许孩子锁自己的抽屉,有的父母要检查孩子的日记,更多的父母是限制孩子除学习以外的一切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9.
在我所接触的案件中,14岁到16岁的孩子特别容易犯罪。这其中有孩子自身的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也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因此,我总是告诉教师和父母要多关注这个时期的孩子。魏建国是江西省的一个15岁的孩子,他的个头很高,还不到16岁就有1.89米了,体格健壮。听魏建国的妈妈讲述说,他10岁的时候,就长得比别人高出很多。一次,省体校到他们学校选拔,魏建国被选中到了省篮球队去。父母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这件事成了魏家的大事。因为魏建国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孩子能够这样“有出息”,他们怎么能不高兴呢?但是,到体校去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学校里单亲孩子也越来越多,怎样教育他们,这是一个新的课题.这些单亲孩子,原来享受着爸妈双重的爱,父母离异,孩子就产生被一方抛弃了的感觉,因此心理受到创伤,性格发生变化,他们的问题也就更多一些.我曾经带过一个叫姜  相似文献   

11.
王东华 《师道》2007,(7):44-44
1.杀师,杀校长,同杀父母一样,都是人口危机后遗症在现阶段的反映。在30多年前,一个家庭有许多孩子,父母为了生计奔波,没有过多地宠爱孩子,甚至“洪水来时先赶牛顾不上救孩子”;但在今天的社会,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父母会有一种恋子情结,他们极端地重视孩子,  相似文献   

12.
1、给予孩子积极的注意每一个孩子都有需要父母给予爱抚的积极注意的天性。但是,如果他从父母那儿能获得的唯一的注意是训斥的消极注意,他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因为他以为消极注意总比没有注意要好。一般家长更多地是当孩子行为出轨时才给予注意。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做出更多的不良行为表现,因为这是他们能获得热望中的父母对自己注意的有效方法。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孩子不良行为的心理和行为的习惯动势,不良行为也就会随之而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3.
左邻右舍,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到了吃饭的时候,可热闹了:有的孩子闹着不吃;有的孩子尽吃菜不吃饭;有的孩子说“我不吃这个,我要吃那个”;有的父母给孩子准备了“好菜”让孩子一个人独享;还有的父母干脆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孩子则吃一口,玩一会。“吃饭”成了家长最伤脑筋的事。其实,这是家长自找的苦恼,是家长自己把孩子给惯成这样的。我的女儿已5岁了,长得活泼健康。一日三餐,无论荤素粗细,她都吃得津津有昧,从不要我操心。我的经验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涉及到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话题 ,这是一个天下为人父母者都很关心的话题。具体如何阐释这篇短文 ,我们想请三位我刊学生读者的家长来发表看法 ,他们分别来自社会不同的阶层 ,有农民 ,有工人 ,有干部 ,他们的观点应该是有代表性的。我们这么做 ,是想借以让我刊的学生读者朋友们倾听天下父母的声音 ,也让天下父母都来关注一个问题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 ,父母该做些什么 ,特别是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5.
从条件反射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不良行为都是一种因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当一个两岁的孩子第一次用调侃的口吻称呼“臭爸爸”时,作为父母除了惊讶、嘻笑之外,一般不会去纠正他,这无疑就为孩子的行为提供了一种强化氛围,一次两次地,孩子喊“臭爸爸”就渐渐成了习惯。当父母终于发现这是一个不良行为时,矫正已是不容易的事了。实在不行,就以“打”来解决,这对孩子来说,往往是无效的,因为他们实在难以搞清不久前受鼓励的行为怎么很快成了受惩罚的行为。对年幼儿童不良行为更多的注意(包括  相似文献   

16.
如果你问一下中国的父母:“活着是为了什么?”十有八九,他们会说:“还不是为了孩子。”的确,中国的父母差不多一辈子都在为子女忙乎,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是生活的重心,是自己的希望。在人生的历程中,他们恨不得将所有的事情都替子女承担下来。中国的父母活得苦,活得累。但当亿万个父母挥去额头的汗珠,不厌其烦地唠叨:“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时,孩子却说:“活着太没意思了,我觉得家里最好的地方是厕所。”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日益增多,但在早期教育汹涌澎湃的浪潮中,有一个稚嫩的声音令父母目瞪口呆:“爸爸,妈妈…  相似文献   

17.
杨姣 《河南教育》2004,(11):44-44
或许是长大了的缘故,我突然和父母之间有了隔阂,有许多话不愿与父母交流。都说是“三年一代沟”,是不是我们这些孩子再也无处诉说?我们住在学校,家长是一百个不放心,总是埋怨:“这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我们一点儿也不清楚,星期天一回家就闷在屋子里,有什么事情也不说……”我们想倾诉心声,家长想了解我们。“说说我的心里话”活动应运而生了,它给了大家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诉说与倾泪,我为他们难过,但在交流中我更多的还是感到高兴:为同学们高兴,因为我发现大家的进取好胜;为自己的父母高兴,通过互动,他们看到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为学校…  相似文献   

18.
这两天,我对一个教育现象深感纳闷:现在许多父母都是"自我虐待狂",他们每天都要为孩子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似乎都和我一样乐此不疲。久而久之,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就不  相似文献   

19.
个案一:好心却换来打骂孩子心声: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男孩,心中有一个难解的结。人们都说父母最关心孩子了,我却一点感觉也没有,甚至认为他们一点不懂得关心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20.
这世上有许多父母尽管知道孩子能做得很好,但却花大量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失败和弱点。他们当中有的人不知道还有更好的做法,另一些人则是旧习难改。另一个问题是,有些父母认为更多的表扬会使孩子变得脆弱娇气。这种想法不对,当然这也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