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沈虎根是我刊的老朋友,也是一位热心的读者。这次他谈的话题是关于让孩子多读课外书,他呼吁减少学生的功课负担,家长和老师要支持、关心孩子们阅读课外的优秀图书。如果把读书只限于在课堂上读的几本书,这是对读书的误解。我想,这个话题有针对性,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同时对家长、老师都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李建树先生和郑春华女士是我刊的老朋友、老作者,这次他们在百忙之中为我刊撰稿,我真是非常感动。李建树所谈的“消除孩子心中的‘冷面杀手””是一个引人思索的问题,而郑春华女士所谈的关于如何客观地对待孩子的才能,对于心存困惑的家长,也许会有启迪。总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做一个心胸宽广、豁达大度的人。对于这期所谈的话题,欢迎家长来信来稿,我们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3.
读者俱乐部     
上期话题回复:上期话题:“你赞同这种新型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吗?您理想中的两代关系又是什么呢?”读者回复选登: 这篇文章给了我不少的启发。我重来没有想过父母和孩子可以这样做这么平等的朋友。虽然,我也整天说要与孩子做朋友,但我觉得那都是思想上的,而还没付出行动。因为我一时很难接受我的孩子直呼我的名字,以及与他们一起疯。但我觉得这种朋友的关系是非常有好处的,我们都可以更加理解对方。湖北石首念浩我曾认识一个朋友,在她的孩子稍稍懂事时,她就要她的孩子不要对他们称呼“您”,有的时候还可以直呼其名。开始我们都很不以为…  相似文献   

4.
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我们做父母的自然十分高兴,许多家长朋友都向我们“取经”,我们夫妻俩感想一致,那就是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希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帮助和保护他们是人之常情,但我觉得放手让孩子自已处理一些事情,这  相似文献   

5.
天津社科院的关颖老师是我刊的老朋友,在这期“家教话题”里,她要和我们谈两个话题,都是有关家长如何教会孩子理财消费的问题。和孩子谈谈理财消费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孩子作为未成年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家长实现的,家长的消费心理直接影响着孩子。家长如果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就不会使孩子进入消费误区。因此,让孩子学会理财,也就是让孩子多了一点立足社会的本领。关颖老师所谈的这两个话题一定会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和兴趣,欢迎大家来信来稿。  相似文献   

6.
台州读者楼明来信问:女儿今年刚上小学,每次逛百货商店她必定要求我买一样玩具给她,否则就大哭大闹。我受不了大庭广众之下别人的注目,每次都屈服于她的要求。我知道这样对孩子不好,但不知如何摆脱孩子的要挟。主持:孩子往往利用父母的爱,以不肯吃饭、不做作业、不上学等手段强迫父母答应自己的要求。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过同样的情况,该如何摆脱孩子的要挟?我们来听听有过这方面成功经验的父母怎么说。观点一尊重孩子,和孩子签订协议。我以前认为我是孩子的家长,我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就得干什么,无论是叫他学习,还是双休日让他参…  相似文献   

7.
本栏目主持人婴音十月,是金色的季节,“重阳节”、“桂花节”、“老人节”……说起“老人节”,不由得使我们想到了孝敬老人这个问题。许多年轻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百倍呵护,可却偏偏会忽视对自己年迈的父母关心问候,有时十天半月都想不到去个电话,这无形中也会影响自己的孩子。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第二代第三代对老一辈的关爱,是一个家族和谐融洽的纽带,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千万不能忘记孝敬、关心老人,给他们以温暖。为此,我特意邀请我刊的老朋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微先生来谈谈这个话题。家长朋友们,如果你们有什么想法也欢迎来信谈谈。  相似文献   

8.
徐州读者张燕来电问:我的孩子经常感到孤单寂寞,但我们家中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我们又不能陪着他。请问,我们应该怎样帮他摆脱孤单寂寞的情绪呢?主持:许多父母都能遇到独生子女孤单寂寞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社会现象,但我们作为家长的,应该想办法帮助孩子摆脱这个问题的困扰,让孩子快乐地成长起来。下面我们看看江苏海安的部分家长是怎么做的吧。观点一父母要做孩子的玩伴以前,我的孩子在家里感到寂寞时,我就指导她数数、写字,时间长了,孩子便心烦厌倦了。她即使感到孤独寂寞,也不愿意找我们。我们做父母的有时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知…  相似文献   

9.
我曾收到过许多父母的来信,他们伤心地告诉我说孩子到了十三、四岁,反而变得不懂事了,心里有什么话都不愿告诉父母,为此,他们只好用偷看孩子日记。偷拆孩子信件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但被孩子知道后,与父母有了更大的隔阂,家庭气氛显得很尴尬,做父母的非常苦恼。在这期的“家教话题”里,董炳新先生谈的话题“不必知道孩子的一切”,也许会给这些父母一些启发。亲爱的家长们,希望你们能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给他们心中留一片自己的小天地。  相似文献   

10.
马雷军 《中国德育》2012,(16):60-60
问:我是一个寄宿制学校的校长,好多学生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他们很想让孩子在学校找到家的温暖,请问我们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1.
本期"话题交锋"各位教师关于师道尊严的讨论,让我感慨良多。在我们身边,不听话的孩子,不服管的学生似乎越来越多了,顶撞甚至打骂父母和老师的现象发生在校内校外,触人之目,惊人之心。家长、教师都面临恐吓、威胁,甚至面对生命的危险,情何以堪!天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子女,早出晚归,披星戴月。  相似文献   

12.
入园,是宝宝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小孩儿要应付陌生情景对自己的挑战和冲击,真让每个做家长的心疼和担忧啊。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孩子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特别是当孩子在幼儿园受伤时,如何搭建与家长沟通的桥梁,解开家长的心结,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班有个孩子,性格非常内向,从不愿与人交往,每次父母带他到公园里玩,看到同龄的孩子他都躲得远远的,不论家长如何鼓励,就是不肯上前与他们一同玩耍。开学第一天,孩子的母亲和外公外婆一起带孩子来园报到,孩子一个人在角落里玩耍,妈妈担心地对我们…  相似文献   

13.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出息的人,因而十有八九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抓得紧。下面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介绍几种能让他们用功学习的方法,供家长朋友们借鉴。缩短时间法。如果你想要孩子做1个小时的功课,那么就把这1小时的时间稍微缩短一些,让孩子做50分钟。事  相似文献   

14.
本期“家教话题”请青年作家孙侃先生来谈关于让孩子犯错误这个话题。家长们也许都深有体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问题是有了错以后家长是一味的斥责、体罚昵,还是引导、分析,给孩子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使他从错中得到锻炼,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孙侃先生在文章中已表明了他的观点,我想,这个话题是会让家长感兴趣的,欢迎来信来稿,我们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宏艳老师是我们的新朋友,这期的“家教话题”,我专门请她来和我们谈谈关于消极的父母意识——把一切都给孩子这个话题。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做父母的往往容易与孩子形成密切的“一体感”,有了孩子便失去了自己。读了孙老师的文章,家长们一定会有许多感悟吧。为了孩子,父母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纠正消极的父母意识,不断学习,和孩子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16.
过程描述:我们是一所农村小学,村落多、散,家访时,如果让我一个人挨家挨户地找,没三天三夜根本完不了事。于是,我想让一个男学生带路就行了(一般男孩认识的同学家比较多),却发现现在的孩子跟我们以前的孩子不一样,父母因为是独养子女管得比较严,好多学生只认识附近同学的家,稍远一点的都摇摇头说不认识。于是我挑了四五个孩子,让他们第二天八点在校门口集中。没料到孩子们“先斩后奏”,不到七点半就有八个人聚集在校门口了。本想拒绝他们,可转念一想,有时碰到不会讲话的男家长气氛挺闷的,有了这群孩子,也好……而且我也完全理解孩子们对访问同学的热情。于是,我就带着孩子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相似文献   

17.
天下父母,大概很少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更是疼爱有加,恨不能将孩子时时处处都裹在爱的怀抱中,希冀他们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健康幸福地成长。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这一片挚诚之爱确实令人肃然起敬。可是在这背后,不知家长们想过没有,爱也是有学问的。这里的学问,便是爱不能仅仅是单方面的,而应该是双向的。要教育孩子,不能仅仅只要求别人爱自己,或者说只知道  相似文献   

18.
本栏目主持人婴音我很高兴地约到了儿童文学作家余通化先生的稿子,他谈的是关于家长不应该去欣赏孩子的不良行为这个话题。我想,这个话题应该引起家长们的重视,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孩子的天真可爱,欣赏他们的聪明乖巧并不等于去欣赏赞同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欢迎来信来稿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9.
老作家毛英先生,非常重视对第三代的家庭教育,他是我刊的热心读者,这次专门为“家教话题”写了文章。他从给孙女写品行录谈起,点明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光是在形式上记品行录,这是不管用的,关键是,通过记品行录,不断与孩子沟通,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让孩子在反复中学会反思。我想这个话题是很有意思的,欢迎家长们来信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崇尚愚蠢     
教育家们告诫家长,面对未谙世事的学童,不要说他们愚蠢,而要说他们聪明能干,这样就越发使孩子聪明。反之,一种暗示效应就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真的很蠢。据说这一理论是洋人做试验做出来的。我想也是,咱们国人不屑做这种试验,做了也不能作这种结论。我们崇尚说孩子如何不行,比方说吧,有一个孩子在大人面前卖了一下乖,结果就遭到了嘲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孩子还能说什么?赶紧闭嘴,回家想想未来咋办吧。 现在的家长们大都会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了。可是,等到孩儿们长大成人了,还能让他们说自己如何聪明吗?倘真如此,那等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