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自大中间,国体伤变,气候改色,人多商声,亦愁思之感。诗至晚唐,商声四起,诗坛上萦绕着阴郁的感伤之影,诗风迥异前代。这种以“悲怨”为特征的感伤诗风,前人曾直观地感觉到:诗人许浑“善作佗傺之言”;杜牧的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李商隐之作乃“屈宋之遗响”;刘沧诗“悲而不壮,语带秋意”;罗邺诗则“无一题不以寄怨”;郑谷诗“声调悲凉”;曹松写涛“颇能为寒苦之句”……晚唐诗人之作,无论是杜牧的“刻意伤春复伤别’(李商隐《杜司勋》),还是韦庄的“伤  相似文献   

2.
台湾旅美诗人杜国清,在诗歌创作与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本文主要探讨其诗观与诗风,即其诗歌方面的“诗之三昧”的主张和追求及其善用意象,知性抒情,富于现代感性的诗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元诗的特点之一,是受到理学的深刻影响,这与元代诗人大都是理学家不无关系。吴澄是元代南方大儒,又是著名诗人。他的诗歌理论主张受其“会合朱陆”的理学思想影响,很有特色。他力主改革宋末元初诗风之流弊,以倡“情性之真”为因,“其机在我为变”;虽亦讲传统之诗学观,但尚风不尚雅,重视古代民间歌谣,开元代古乐府理论之滥;主张以学为本,博采众家之长而独出处自得并兼及创作心理诸因素的研究,对传统诗歌理论有重大突破,其说颇近性灵,大有思想解放之意,对有元一代及明清均产生过比较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唐音阁吟稿》中的诗词不论长篇或短篇,都表现为悠悠浩浩的心理时空、超验气度和宽宏目光,其总体风格是大气包举。而大气包举风格之形成,乃由于《吟稿》作者学兼众长,才、识、胆、力俱优:既有刻貌传神之才,而以少总多;又有自辟町畦之胆,而敢于突破牢笼;既有纵横古今之识,以开拓衢路;又有天转化工之力,以熔铸素材,情采彬彬。因此,一部《唐音阁吟稿》,广阔而深邃地写出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活的历史”,光芒灿烂,元气淋漓,《吟稿》作者以卓越的诗才、诗识、诗胆、诗力,洞察中华诗歌的发展方向,入汉魏而变汉魏,入唐宋而变唐宋,吸取传统精华,反映时代风云,发千古之心胸,开一代之风会,乃是扬帆于历史大潮中的新试航。  相似文献   

5.
在《生命本原的胜利》(见《杜甫陇右诗研究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一文中,我们曾指出,杜甫诗风,至秦州为一大变.接着还认为,这种转变来自于诗人有了一种强烈的生存危急之感.  相似文献   

6.
引言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诗歌布开了朦胧的弥天大雾;同时,各种诗的花色品种也并不寂寞,犹自争开竟放,把个中国诗坛装点得琳琅满目。既非迷糊的流汁也非浅露的白开水,便是李发摸这路诗风了。其诗大都出自真情实感,既不装腔作势也不故弄玄虚,相当明快易解而颇看重内蕴。李发模选择了这条诗的生产线,也就有了习惯审美心理与“言志”、“抒情”等传统诗风作为强大后盾。他的写作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7.
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诗风的差异和转变,是与诗歌思潮与文化思潮的嬗变息息相关的。李杜诗风之变,实际上是唐代诗歌主潮由盛唐的理想主义浪漫诗潮向着盛中唐之际的现实主义写实诗潮嬗变和唐代文化由盛唐的多元开放的理想主义文化思潮向着盛中唐经世务实、主尊儒学的现实主义文化思潮转型的表现。李白和杜甫正是唐代这两种诗歌主潮和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将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的诗歌思潮及文化思潮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探讨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诗歌的文化内涵,更加准确地阐述和评价李白与杜甫在文化史与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独特的结构也是“山谷体”的艺术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深折顿挫与腾挪变化的艺术结构。在其七律等短章诗体上,其特点主要是起句突兀和承接无端,使咫尺之幅的诗歌有万里横亘之势,从而大大拓展了诗的审美空间,增大了诗的容量。而在七古等长篇诗体上,则气势上虽跳荡起伏,意绪也曲折跌宕,但章法结构上却平直严谨,布局均衡,都体现了奇崛拗峭的山谷诗风。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追溯歌词发展历史,以为自唐至北宋“涵养百馀年”,均呈“乐府声诗并著”局面。她批评“宋子京兄弟”,“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考宋祁创作,有声诗,亦有“乐府”。宋祁是仁宗朝雅乐建设的骨干,他“乐府声诗并著”的创作,正是宋初礼乐文化建设中“士大夫之词”创作的典型表现,也反映出“旧声”、“新声”竞相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诗到元和体变新”的“元和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为元白排律。从诗歌史的视角考察,元白排律与杜甫排律之间具有“承”与“变”的关系。元白排律对杜甫排律之“承”主要表现为题材上有着继承关系。而在情感意蕴方面,元白排律对杜甫排律又有着“变”的一面。杜甫排律抒发的个人情感常常与忧国忧民情怀结合在一起,元白排律则多抒发个人的穷通得失与悲欢离合。梳理元白排律与杜甫排律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认知“诗到元和体变新”这一重要诗歌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