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道德的情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情境如影随形,道德不仅其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其发展和变迁也主要借助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人环境的调节与影响,其价值取向与行为产生更受具体情境的直接影响。对道德的情境性予以重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社会情境中的道德价值;有助于促进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形成,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更有助于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优化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情境是学习的构成要素,人们对情境育德的理解是随其对情境理解的变化而变化的。以价值内化为本质的道德学习的情境性是与道德学习初始生成的情境性、呈现方式的情境性以及测评的情境性相联系的。教育者不仅要认识到道德学习的情境性特点,更要在实践上创建科学典型的育德情境,以便于个体道德学习的生成和德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张伟 《广东教育》2007,(9):55-57
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更要求体现出制度的道德伦理基本关怀.教育公平正义是这种基本关怀的实践体现,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针对现行教育制度繁荣性背后的巨大弊端,教育券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现实中教育起点公平、制度公平、道德公平,有助于优化教育系统与环境.  相似文献   

4.
林静 《教学月刊》2022,(12):12-15
高质量的语言表达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的实效和核心素养的落地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更明晰、更活跃、更具创新性,提升其观察力、想象力、分析力等综合学习能力。教师可采取活用时事情境、营造安全情境、创设思辨情境、回归生活情境等策略,改进学生课堂语言表达的规范性、真实性、辩证性、延伸性,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法治试题情境具有非常重要的试题呈现作用。情境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复杂性和适切性的特点。情境的创设可以依托学生生活,可以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可以挖掘学生的家乡建设,也可以选取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情境具有埋下伏笔,启发学生调动知识的功能;具有价值导向,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功能;具有形式多样,使试题更加生动活泼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利奥塔的后现代社会学理论蕴含着浓重的道德韵味。其对后现代社会生活与社会重建的逻辑及其道德后果之独辟蹊径的推究,是道德教育研究需要加以认真对待的理论参照。差异性道德观、情境性道德观、道德教学的小型叙事观、"自我—他者"的师生关系观,是利奥塔的后现代社会学之于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之最直接、最富借鉴价值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7.
德育冲突涉及多种社会动因:以独断方式呈现的道德知识,因否定与拒绝其他知识的话语空间,会成为诱发德育冲突的导火线;被激活的内在超越性会成为推助学生挣脱体制性羁伴的内驱力;学生同辈群体易形成属于自己的非制度性的价值和规范,这些价值和规范有时带有标新立异的反主流色彩.在特定情境的诱发下,师生之间静态的、相对隐蔽的、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的矛盾会演化成动态的、公开的言行冲突;冲突并非总意味着病态性的关系或破坏性的后果,德育冲突也制造了推动德育实践与主体道德发展的契机,冲突的缓解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道德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价值是以道德作为内在规定性和外在尺度,而发挥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价值,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道德价值是以主体和客体双重尺度为衡量标准的价值类型。兼有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一维与多维、实然性与应然性、社会历史性与终极性等特征。认识和把握道德价值的特点及功能,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其道德价值形成过程、实践途径及模式等。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旭 《教育探索》2005,(12):71-73
社会转型客观上将导致道德转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与道德转型将深刻地影响青少年的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其作为社会道德主体参与社会新道德的建构。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发展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叛逆性、前瞻性和享用性的特点。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需要考虑道德教育的生活化、道德教育的情境化和道德教育的互动化:  相似文献   

10.
道德价值内化是指道德价值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转化,通过内化实现道德价值的个体形态与社会形态的统一。学校道德教育要实现道德价值内化,就需要全面考虑其社会文化条件、个体条件与过程性条件。准确把握和充分利用道德价值内化的条件,是合理选择和设计道德教育模式、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道德化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道德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为公平的社会及制度设计提供道德价值依据及道德支持;道德调节方式是政治法律制度等调节方式所不能替代的,道德调节能够从心理、思想上解决和谐社会的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的和谐;道德对个体品质和德性的塑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途径,同时道德还为经济发展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道德以其自律性要求维持社会的稳定,但其局限性极大。在商品经济社会,法律已成为调节人们之间各种利益关系,处理社会冲突,营造和巩固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决定性力量。民法基本原则在坚持法律的他律性的同时,吸收了道德的自律性规范,通过在平等主体之间构筑公平、诚信、平等、自愿的社会基础,夯实社会的稳定秩序,实现其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和社会价值,体现了民法基本原则追求和谐的社会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张东荪认为,哲学关注价值既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时代赋予哲学的神圣使命;道德哲学本质上是一门价值科学;道德是文化价值的一种,是“文化之最重要方面”。张东荪强调道德评价的标准是“社会心”,应从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的角度进行道德评价,道德价值与人生价值具有一致性。张东荪道德价值观带有明显的“自我实现论”之倾向,过分强调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了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论证认为,埃米尔·涂尔干首次将实证主义社会学引入道德教育领域,为现代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在涂尔干看来,社会是高于个体的现实存在,同样也是个体道德的塑造者,道德起源于社会,并归属于社会,任何脱离社会集体而谈论个体道德的研究都是片面的。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理性和自主的社会个体,并以此提出学校德育论。涂尔干的社会道德论述为国内现行德育模式提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价值参考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代,中国已经进入到社会的转型期,各种非道德事件屡屡发生,体现了这些主体人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间脱节,而道德敏感性作为影响个体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基石,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三大道德问题:生态道德问题、市场道德问题、人际道德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构建一种被公众认可和共同接受的道德观,要提倡合理开发与绿色消费,倡导诚信的市场道德,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要想和谐发展,就必须与社会相适应。因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受一定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从系统论看,社会应该是一个大系统,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离开了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变得更加睿智、更加觉悟、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8.
道德及其生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即德目、德性、德行,它们共同构成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三种表现形态。道德是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德目通过调节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缓解人际矛盾,使人们在道德活动中获得自身幸福。德性通过节制个人欲望,帮助和配合他人,协调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幸福的关系,使人们在道德活动中不仅获得个人的自身幸福,而且获得社会的整体幸福。德行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处理好生活幸福与道德完善的关系,使人们在道德活动中不仅获得个人幸福、他人幸福和社会幸福,而且实现自我完善、他人完善和社会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根源和形成方式、表现形式,因此,对善的追求也有不同层面的内容、方式和形式,但对善的核心价值追求则是一致的。社会道德规范是德育的根本依据、追求目标和评价标准,德育是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道德品德和个人道德品德转化为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重要途径。在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道德和德育应该形成以圣性最高善为核心价值取向,全面追求圣性最高善、理性基本善和物性底线善和谐统一的多层面的目标、价值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