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生命存在和对自身的超越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现实中的道德教育脱离生命需要,走向了生命的另一面,成了对生命的控制和桎梏。只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引发生命的道德体验,才能使道德内化于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2.
生命与道德息息相关.生命是道德的基础,道德则关怀生命,滋养生命,满足生命的需要,提升生命的意义,完善生命的品格,为生命"锦上添花",把二者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导致了现实中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疏离.生命和道德都是人的内在需要,要做到两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命成长是教育的本质,道德成长是生命成长的核心。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促进道德成长。探究道德成长需要弄清楚它的理念架构、成长需要和实践策略。道德成长理念的架构包含道德成长的概念、过程、机制和价值。道德成长需要有完善生命结构的需要、呵护生存环境的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道德成长实践的策略有:根据人的成长需要,建构适宜道德成长的课程,创设滋养道德成长的课堂,开展锤炼道德成长的活动;根据人的发展潜能,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践行。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人的双重生命和双重存在方式的需要,它寓于生命之中。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分离的现象,表现为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和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因此,它必须超越生命与道德的对立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建构道德的生命教育。道德的生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的需要,以道德的内容和手段,引导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丰盈人生。  相似文献   

5.
人以生命的方式存在,道德因人的需要而产生。生命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生命是道德教育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道德教育以个体发展和生命完善为终极价值追求,是对生命的超越和提升。  相似文献   

6.
《中国德育》2008,(4):1-1
道德源于对生命的自爱,道德的动力源于生命的律则,道德的价值根植于对生命的思考。因而,关注生命,理应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从生命出发、通过生命进行并以生命为目标的德育,应聚焦个体生命的当前需要,其过程应关注学生的生命律动,其方法应丰实学生的生命历程,形成关爱生命的德育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7.
生命道德将“生命”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道德具有生命性,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因此,生命道德基于生命成长的需要,源于生命内在的动力,旨在促进生命的优质发展。生命道德有其基本的道德需要,这些道德需要既包含于生命成长的多种需要之中,又成为生命道德特定的必要条件。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尊重”、“关怀”、“信任”在学生生命道德形成与发展中产生着重要而特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以生命的方式存在,道德因人的需要而产生.生命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生命是道德教育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道德教育以个体发展和生命完善为终极价值追求,是对生命的超越和提升.  相似文献   

9.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命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寄托生命关怀,渗透生命教育。具体探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路径,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其中对生命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强化。生命教育是人们用来发展健康身心和人格的前提,也是培养中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还不健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道德伦理进行正确的引导。从教学模式出发,在以往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导,尽可能地使学生获得情感和价值上的认知,使道德法治课程教育变得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