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通感呢?通感的定义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简单地说.通感就是指文学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互相沟通.如“冰冷的月光”.仿佛视觉和触觉相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  相似文献   

2.
通感又名移觉,它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格.通感原是指心理学上的概念,指各种感觉互相沟通,也叫“感觉移就”.作为通感修辞格,它是指写作时,赁借人们的各种感觉能彼此沟通的现象,把适用于甲类感官的词语去描写乙类感官的感受,使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沟通起来.通过几种感官的感觉共同表现一个事物.  相似文献   

3.
杨萍 《儿童音乐》2010,(3):54-55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感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通互补,音乐课如何通过艺术的“通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4.
谈谈·“通感”山东/高德宝“通感”是指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细致、多方面地表达作者的深切感受,以增加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一种修辞方法,也...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移’”。(钱钟书《通感》)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诸如: (1)视觉→听觉  相似文献   

6.
“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现象是有心理依据的。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五官各司其职,但是人的大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某一事物感觉十分强烈之时,大脑皮层就会产生感觉神经的相互沟通,使人超越某种感觉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印象,这是通感的生理基础。正如高尔基所说:“你一面读,一面想象色彩、气味、声音、感觉,非常鲜明地想象这一切,在一首诗里体味活的形象。”(高尔基《论文学续集》)。通感的手法,古而有之。最早提出我国诗歌中存在通感修辞手法的是钱钟书先生。他的《通…  相似文献   

7.
通感是一种不容忽略的写作手法。 所谓通感,就是在文章中借重于文字,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彼此加以沟通,从而调动起人们进一步感知事物的积极性,以达到具体、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移觉、移就、移情是三种不同的修辞格,用在文学作品中往往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表现力。一、移觉,也称通感,即感觉的转移和相通。心理学上叫感觉错移。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  相似文献   

9.
通感,又叫移觉,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辞格。其特点是用形象化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类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让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互相沟通。有些成语是用通感修辞方法构成的,初看似不合理,细细品味却恰到好处,它可  相似文献   

10.
感觉挪移——通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称’。”(钱钟书《通感》)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诸如——  相似文献   

11.
原文: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欢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意境赏析"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中唐诗人郎士元的这首《听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颇具特色,同学们应注意,领悟和玩味。  相似文献   

12.
吴伯萧在《歌声》中写道: 有时简直形成歌的河流,歌的海洋。歌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唱、联唱、轮唱,使你辨不清头尾,摸不到边际。 作者描写延安的歌声,却用“河流”、“海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你辨不清头尾”等一连串视觉所见的形象去表现,而且还用“摸不到边际”这一触手而不可及的写法去形容。这样就把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了,这种感觉上的彼此沟通,就是修辞学上所讲的通感。钱钟书先生指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  相似文献   

13.
戴佳毅同学问:讲《荷塘月色》的“思考和练习四”时,老师说“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就叫做“通感比喻”;现在《明湖居听书》的“思考和练习二”里的4个句子,老师又说都是“通感比喻”。但课本中从未介绍过“通感”,究竟什么是“通感”?“通感”都有哪几类?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些就是“通感”。但张寿康等语言学家又称这种修辞方式为“移觉”,并解释说:“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  相似文献   

14.
人的感觉是通过感官产生的。眼、耳、鼻、舌、身是分别司视、听、嗅、味、触的五种官能。这五种官能分工明确,但各官能之间往往可以互相沟通,彼此相生。所谓“通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古典诗歌中巧妙运用通感的佳作很多,如陈亮《水龙吟·春恨》:“闹红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闹红”是写繁盛的春花在争奇斗妍,好像在喧闹欢嬉,使人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无声化为有声,  相似文献   

15.
通感。通感,又叫“移觉”,它是把听觉、视觉、嗅觉、昧觉、触觉等为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又是一种奇特的比喻,能使语言的表达形象具体可感。例如(丑)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高中第一册(荷塘月色》“清香”是用嗅觉感知的,“歌声”是用听觉感知的,在这里作者把嗅觉与听觉沟通了。(2)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场,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高中第一册(长江三峡》“绿茸茸的草场’是用视觉来感知的,“充满幽情的乐曲”是用听觉来感知的,通过视觉与听觉的转移,使语言的表达既有色,又有声。(3)…  相似文献   

16.
谈谈教材里的通感现象呼和浩特市第18中学田亦平通感,简言之,就是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在一定条件下沟通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修辞方式和创作技巧。通感,其实古已有之。相传,我国古代的画院,常以考题试画。有一次出的试题是“踏花归...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通感”呢?达·芬奇在《笔记》中说:图画中和谐的人体形象是美的。这种美不但用眼睛看起来是美的,而且同样可以吸引其他感官。嘴巴想把它一口吞下,耳朵喜欢听人赞扬它,毛孔想将它吸收,鼻子猛嗅它散发的气息。这里,他虽然没有提“通感”二字,但已认识到五官感觉可以交互贯通。简言之,通感就是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沟通起来,彼此交互运用于描写事物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也有人把它称做“移觉”。下面以记叙文、散文为例,谈谈通感在作文中的具体运用。在记叙文、散文中运用这一方法,主要是为了增强描写的形象性。因为散文比记…  相似文献   

18.
通感趣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基努·李维斯好酷(cool)啊!”“邓丽君的歌声好甜美啊!”“这种颜色太冷,不太适合你”……人们在这些说法中不知不觉运用了一种很有审美价值的修辞手法:通感。通感,常常被看作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二者的关系简单地说,通感肯定是比喻;比喻不一定是通感。所谓通感,有的语言学家也把它叫做“移觉”。通俗地讲,通感就是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交通、沟通、转移。它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各种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获得的感觉,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肤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和冷觉、…  相似文献   

19.
通感艺术手法的运用王礼民提起“通感”一词.人们或许感到陌生.然而决非高深莫测。它是人们在客观世界中感受事物的一种并不鲜见的方法,即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互相联系沟通的现象。这种方法常常运用于文艺创作中,于是.就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宋祁的《玉楼春》和张先的《天仙子》时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其实,王国维这里讲的就是“通感”问题。春天来到,红杏枝繁叶茂,春意盎然。“春意”,是人的一种内心感觉。“闹”,声音热闹,是听到的。宋祁的诗句把听觉与内心感觉沟通了。风吹云破,月光普照,花影在地。“化影”,是看到的,“弄”,属于触觉范畴。张先的诗句把视觉与触觉沟通了。尽管王国维这里没有明确提出“通感”这一名称,然而他是在说不同类型的感觉可以互相沟通,而且这样的沟通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