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尹汶  晓峰 《辽宁教育》2002,(10):60-61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知识的结构与联系而言,“分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解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依据;确定单位“1”和找准“量、率”对应关系是解析分数应用题的关键和切入点;发展思维能力,理清解题思路比具体计算更重要。为引导学生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思维水平和解题能力,进行专项思维训练,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思维训练要重在引导,妙在开窍。我们采用的基础性思维训练有以下几种。一、确定单位“1”的训练根据题意确定单位“1”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分析含有分…  相似文献   

2.
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问题,是分数应用题的关键问题,它决定着解题方法。怎样认识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呢? 有的教师认为,在有分率句子中的“是”、“比”、“占”、“相当于”等词语后面的量,即是表示单位“1”的量;也有的教师认为,题目中哪个量都可以看作单位“1”的量。试看下例: 某班有学生42人,其中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3/4,男生比女生少几人? 按前者的观点分析问题,其思路是这样的:根据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3/4,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1”,全班人数就相当于女生人数的(1+3/4),也就是女生人数的(1+3/4)是42人,女生人数为42÷(1+3/4)=24(人);根据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  相似文献   

3.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单位“1”不同的分数应用题,由于分率关系复杂,量率对应隐蔽,所以造成了解题困难,学生在解题中时常发生错解现象,因此单位“1”不同的分数应用题就成了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我在教学中运用寻找题中等量关系的方法。变逆向思维为顺向思维,使隐蔽的分率关系明朗化,抽象的量率关系具体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有些分数应用题里有多个数量,而且有些量又处于变化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合理地选择单位“1”,就成为启迪学生思维,打开解题思路的关键。例1.育才小学五年级上学期体育达标人数占未达标人数的(1/4),本学期又有2人达标,这时达标人数占未达标人数的(1/3),这个  相似文献   

5.
运用转化法思考和解答数应用题,对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拓宽解题思路,发展思维能力颇为有益,为此,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一、抓好不同单位“1”向统一单位“1”转化的训练单位“1”是比较事物数量关系时所作的假定.在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中,常常由于单位“1”不统一,使学生难于正确分析数量关系,以致无法求解.因此,  相似文献   

6.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应用题的重要内容,它变化灵活,题型多样,又是小学应用题的难点。一些分数应用题需要特殊的思维方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无法求解。因此,加强分数应用题的特殊思路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都大有禆益。一、假设的思维方法先假设题中的某个条件,再找出假设后的结果与题中的实际条件不相符合,寻找原因突破求解。 [例]某校六年级有80名学生,派出男生人数的1/4和女生的1/2去义务植树,还剩下51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 1/4与1/2的标准量“1”不相同,且都未告诉,成为解题障碍。可先假设男、女生派出的  相似文献   

7.
在解答复杂的分数(含百分数、下同)应用题时,经常会遇到标准量不一致的情况。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标准量的“转化”训练,使他们能够找到一个解题所需要的标准量,以此与题中的已知条件相对应。如果说找准单位“1”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那么进行单位“1”的转化则是解答复杂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了。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对学生进行训练的。 一、换一个量作标准且的练习 1.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是甲数的。 2.男生比女生多25%,女生比男生少。3.女生比男生少20%,男生比…  相似文献   

8.
龚先贵 《湖南教育》2007,(5):21-21,24
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教师应重在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并经常训练,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题能力.下面笔者就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如何突破传统的教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拓宽解题思路,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分数应用题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单项训练,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把握解题规律,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迅速、灵活地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许多学生对解答分数应用题感到茫然,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审题程序混乱,操作意识不强,观察、概括能力较弱。因此,作为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应重视训练学生的解题习惯、技能,重视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一、重视“关键句”训练,领悟解题规律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与其他应用题不一样。在分数应用题中,抽象的“关键句”分析是理清数量关系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句”,从关键句中找单位“1”,也就是确定标准量,然后再分析相比较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最后根据单位“1”已知、未知的情况确定解…  相似文献   

11.
在应用题教学中 ,教师应着力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诱发学生的解题思路 ,提高其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如 :学习了“比”的知识后 ,首先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下面一些单项训练 :分数转化为倍和比的训练 ;倍数转化为分数和比的训练 ;比转化为倍数和分数的训练。其次 ,进行倍、比、分等有关知识的联想训练。分数转化为比例1 果园里的桃树和杏树共360棵 ,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 45。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六年制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110页第5题中第2小题。)分析与解 :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如果用按比…  相似文献   

12.
解分数应用题时,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单位“1”,能够启迪思维,打开解题思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是学生最难理解、最易混淆的一部分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注重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解题的思路,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定向训练。 一、找准单位“1”的训练 单位“l”在分数应用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找准单位“1”是正确理解题意的关键。要找准单位“l”,就必须正确理解题中的分率所表示的意义,而分率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量数。可见,理解分率的意义有助于确定单位“1”的量,有助于沟通整个解题思路。这种训练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反映部分量与…  相似文献   

14.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理解题目中关键句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看作单位“1”的量,然后根据一个数乘(除)以分数的意义来解答。所谓“一题多解”,就是对同一道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就是在学生掌握一般解法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或转化,转换单位“l”的量。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解题思路,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学校课外兴趣小组有45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tr,女生有多少人?————””————““——~3’——~‘”“””如果把男生人数看作单位“l”,列_、,。。,…  相似文献   

15.
在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往往要正确分析出题中单位“1”,根据已知数或所求数与单位“1”的关系解答有关问题。正确而巧妙地找出单位“1”,灵活运用单位“1”,可使一些复杂的应用题解答巧妙简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 一、巧设单位“1”,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有些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按照常规确定单位“1”的方法解答,思维过程复杂,计算步骤多,错误率高。如果能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巧设题中单位“1”,可以简化解题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下例作说明。  相似文献   

16.
学习了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和相应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后,常会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两种类型的应用题分辨不清。在审题和解答时容易弄混,给解题带来不便。教学中从以下几点加强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解法:1.认真审题,找准单位“1”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单位“1  相似文献   

17.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为引导学生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思维水平和解题能力,依据分数应用题的特点,组织专项思维训练,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与经验。常采用的思维训练有以下几种。一、确定单位“1”的训练根据题意确定单位“1”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分析含有分率的句子切入,一是从问句切入。含有分率的句式一般有常规句式和变式句两种,如:说出下面各题中应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1)少先队员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4。(2)科技书本数是文艺书本数的35。(3)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增加了18。(4)实际投资节…  相似文献   

18.
何碧如 《四川教育》2000,(10):34-34
我们知道应用题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而在应用题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呢?对此,我的体会是:一、从基本的思维训练入手,为创新思维训练打好基础。应用题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理顺解题的思路。在教学中我抓住以上关键点,对学生进行了以下针对性较强的训练:1.引导学生从应用题的条件出发根据条件提问题,从而弄清条件和问题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分数乘除应用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正确判断题中何种数量是单位“1”.而正确判断单位“1”的前提,在于学生充分理解分数与分数运算的意义.因此,分数乘除应用题的教学,除讲解时要紧扣这些意义外,还应设置一些紧扣意义的练习题,供课堂上作分散难点的基本训练或课后练习之用.现将我在教学中所设计的几种练习形式介绍如下:1.根据关键词句的意义寻找标准量(单位“1”)的练习  相似文献   

20.
解分数应用题时,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单位“1”,能够启迪他们的思维,打开他们的广阔的解题思路。判断单位“1”是教学中的难点。分数乘除法中的复合应用题,由于条件增多,数量关系也就比较复杂,这就使单位“1”的判断增加了困难。有人主张,在“比”字的后面出现的量就是单位“1”。例如,“今年比去年增产几分之几”,“去年”在“比”的后面,去年的产量就是“标准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